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学专题第一章学校心理学概述一、“学校心理学”的国际定义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gy)在国际心理学术领域里有其特殊含义,研究领域以学生的人格、身心发展以及认知、学习、适应等为主,同时也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对教师、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援助和咨询。

实质上它是一门关于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如何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学问。

要理解什么是学校心理学可以从“学校”与“心理学”两个方面着手。

这里所说的“学校”并不是指某个教育场所或教育机构,而是指学校教育(Schooling)或者定名为教育事业。

它涉及的范围包括中小学与大学。

这里的“心理学”指的是受过专业训练、具有实际经验的专职人员,即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或学校心理辅导教师(Professional Psychologist)进行的心理学方面的教育指导、咨询活动。

以学校教育活动为背景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国际上称之为“学校心理辅导”,归属于学校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适应、人格成长作为中心问题予以心理援助。

被援助者有时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学生的家长和学校的教师。

学校心理辅导范围包括以学校教育为背景的校内问题(学校恐怖症、厌学症。

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症……),学校外的家庭教育问题(拒食、失眠、夜尿症、神经质、手淫……),以及社会地区内的问题(不良行为、盗窃、暴力、自杀……)等。

二、学校心理学的产生背景(一)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1、美国机能主义思潮的产生为学校心理学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2、社会变革运动兴起,儿童地位提升,学校急需心理学工作者。

3、义务教育的出现,是学校心理学产生的决定性力量。

4、科技逐渐发达,人们生活变的优裕,但是教育管理层面却出现了新的漏洞。

(二)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1、心理测验运动和特殊教育运动的发展对学校心理学的产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的发展对学校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3、学校心理咨询的产生和发展也为学校心理学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4、学校心理辅导的产生和发展推进了学校心理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服务。

三、国外学校心理学发展简况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1896年,Witmer在宾州大学开设第一家儿童心理诊所1905年,比纳-西蒙儿童智力测验量表问世1909年,Beers成立全美心理卫生委员会20年代,开始广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30年代开设心理学课程的中学增加,(强调对人类的理解),强调心理卫生;1945年,学校心理学成为美国心理学会19个分支之一;1949年,波德会议确定了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培训和职责标准。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1954年,塞耶会议进一步明确确定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作用、资格和培训标准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后中小学心理学的课程和服务普及化1969年成立全美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协会80年代末,全美有200余所大学开设学校心理专业,大约2.5万人活跃在中小学领域国际上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心理测量的水平。

这是学校心理学发展初期的水平。

主要是对有弱智或有发展障碍的儿童进行心理测量,智力诊断、分类。

然后根据诊断、测量的结果进行解释,对教师、家长提出建设性教育参考建议。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和教育辅导活动的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临床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心理学者对“问题儿童”的关心。

他们作为教育心理咨询家,对教师、家长、地区组织等介绍过来的“问题儿童”进行第三阶段:综合的学校心理教育活动水平。

最近的国际教育发展动向是学校的教育心理辅导和咨询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且面向全体教师和家长,同时对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地区文明建设者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

四、我国学校心理学的现状学校心理学目前在中国尚是一片有待开拓的领域。

目前在中国的教育界极其缺乏学校心理学咨询专家。

至今,我国仍没有一套正规的研究学校心理学,培养专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教育训练体系。

许多地方只是为了赶时髦或者是为了完成教委的任务而设立学校心理辅导课,而这些课在开设不久就变成了思想品德课。

普遍存在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急需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援助。

反映出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特点:重心由医疗卫生系统向教育和社会服务系统转移由心理-医学模式向心理-教育-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由补救性服务为主向预防性服务为主过渡由大学向中小学转移目前我国的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第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为政府和人们所重视、关心. 1999年,我国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式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2年,教育部又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系统具体的要求和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类学校正在逐步的展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第二,全国的大中小学逐渐开始设立正规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中开设了心理辅导教育选修课,绝大多数的学校学生思想教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内容。

第三,开始形成一支热心从事学校心理学研究工作的教师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

同时对学校中专职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正在走上正规道路。

学校心理学存在的问题和“误区”第一,对学校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缺乏明确认识。

第二,误把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对象仅仅看作是面对学生的;第三,在不少学校中的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第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特别是咨询面谈时间)没有确切的保证;第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计划、学校心理咨询的指导体系、组织管理尚未完善;第六,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附加的学校教育任务,是一种点缀性的应景的工作.对策与建议第一,培养一批精通学校心理学、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和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并且尽可能将从事这一事业的专业队伍的学历提高到研究生水平。

第二,对我国现有的专职和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培训,加强他们对心理辅导、咨询技术的学习、实践和研究,特别是让他们尽快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第三,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与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卫生工作者、医疗机关、社会地区的专门机构等学校外的专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协作体系,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大的效用。

第四,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是广大教师的思想,积极地鼓励、促使广大教师参加到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实践活动中去,对学生、家长进行发展性、预防性心理辅导,同时又要注意教师自身心理保健,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形成一种健康的师生关系。

我国学校心理学的现状(见7页)六、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Observation)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是对社会中、现实中自然发生的,未经人工操作、未有人的意图介入的状况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中包括三种方法:第一,记录法。

记录的既可以是不加解释、忠于事实的行为描写,也可以是描写重点的、插曲性的事件。

记录所使用的工具除了笔以外,还可以用摄影机、录音机和照相机。

第二,对照、核查法。

如行为检查法(Check List)。

第三,评定法。

2、实验观察法。

实验观察法是以特定的人工操作设置特定的环境,使行为重复出现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面接(Interview )面接,也称为面谈,是应用于心理咨询中的一种技术,由于其具有很高的难度,在国外被称为是心理咨询中“最高的技术”。

(三)问卷法(Questionnaire)问卷法可用三种方式进行:口头回答、笔答和集体调查法。

回答问题的方法可以是自由回答法,如“你的烦恼是___",对回答内容与字数都没有限制;或是限制回答法,即将答案编为多项选择(A、B、C、D……)或者是二项选择(是与否、对与错)。

(四)作品法(Sample of Works)作品法是让心理患者通过日记、作文、自叙文或象征作品(绘画、雕刻、手工艺品、诗歌)自由表现其思想、倾向、性格、情感发展等内容。

日本的箱庭疗法就是一种通过象征手段来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疗法。

(五)案例讨论法(或为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案例讨论法指几个地区或专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集中起来开讨论会。

其中一人举出某个案例,大家一起探讨此个体问题出现的原因、客观环境、处理治疗方法。

七、学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学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构成这一学科体系中牵涉到多种理论概念、教育模式,以及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础理论支柱。

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理论,学校教育的理论。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三层次介入”理论图1-2三个层次的心理辅导表1——3 三个层次介入的作用与主要内容八、学校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一)学校心理学的功能1、学校心理学的创设,为学校解决教育实践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心理科学的依据。

2、学校心理学具有体现在心理上的教育功能。

3、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功能。

(二)学校心理学的现实意义第一,建立和发展学校心理学,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建立和发展学校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实践的需要。

第三,建立和发展学校心理学,是我国教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的需要。

九、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五大原理(一)综合性、发展性的原理(二)心理辅导和咨询中人生哲学的原理(三)个别咨询与集体辅导的原理(四)教育性与人性的原理(五)从“矫治的心理辅导”到“培育的心理辅导”的原理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意义(一)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减少不适应行为和心理问题的需要新的健康观认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方面,只有一个人身体、心理都处于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灰色理论(二)是我国人才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的形成3、促进学生健全人格、适应能力的培养(三)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

这就是青少年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化为四个方面:1、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2、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3、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4、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期这些特定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