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国共两次合作
•1927年7月15日,当时任武汉
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 武汉召开“分共” 会议, 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 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 杀。
(四)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启示 1、大革命的意义:
•大革命是又一次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声势浩
大、发动群众之广泛、斗争之激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 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高潮。
(三)大革命的失败
1、帝国主义的干涉
南京惨案
“一三”惨案
1926年9月,当北伐军兵临汉口时,英国军舰公然援助吴佩孚,炮击北伐 军。9月5日,又借口川军扣留英国货轮,炮击四川万县县城,炸死炸伤我 军民五、六千人,毁掉民房一千多家,制造了“万县惨案”
2、反革命政变:
第一,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
•1926年3月,蒋介石策划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 第一, 从客观上讲是“三个由于”: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 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
摇,由于蒋介石集团、 汪精卫集团先后被中国革命的敌人拉进反革命营垒。
•
第二,从主观上讲是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 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
表大会。到会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 张太雷、向警予、张国焘等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大会的中 心任务是确定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大会就共产党员以 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 了正式的决定。
“中山舰事件”夺取军权。 中山舰事件是以蒋介石为 代表的右派势力进行反革 命活动的信号。
1926年5月,蒋介石又制造了打击中国共产党、篡夺国共 合作统一战线组织领导权的“整理党务案”事件。
第二,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
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 以“清党”为名,在东 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 党员和革命群众。
指明了前途。 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80多年来中国革命末能解决的问题。
• 第三,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
遍真理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国情的初步结合。
二、发动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
《毛泽东去安源》
1922年1月12日香 港海员大罢工
安源铁路工人欢庆罢工胜利
2、组建武装
• 1924年11月,经孙中山同意,在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下,成立
了 “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1925年11月, 中国共产党 决定以铁甲车队和从黄埔军校抽调的一部份人员作骨干,组成一 个独立团。全团约两千人,叶挺为团长。团设共产党支部, 营 设小组。我党直接领导的这支革命武装,在支持工农运动,保卫 广东革命政权和北伐战争中,作出了贡献。
3、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
命高潮。在此基础上,举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 征讨地 方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争
1、北伐战争的开始
• 北伐开始: 1926年7月 • 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 北伐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 • 北伐主要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把革命推向全
京汉铁路总 工会罢工工 人代表合影
三、实现俩党的合作
(一)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条件
1、共产党方面: 次高潮。
• 党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
• “二七”惨案的发生,教育了党和工人阶级,必须与农民、城市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必须用武装的革 命去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纲领。大会宣言明确指出:
• •
党的最高纲领: 组织无产阶级专政,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党在当前阶段的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 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三)民主革命纲领的意义
•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 • 第二,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为中国革命
• 【一】大革命准备 • 【二】北伐战争 • 【三】大革命失败 • 【四】大革命失败意义、失败原因和启示
• 二、发动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一)中国共产党“二大”的召开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 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有陈 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 罗章龙、王尽美、许白吴、蔡 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 统。
3、大革命的启示
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包括 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关于民族资产阶级问题、关于农民同盟军问题、关 于武装斗争问题、 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 •
四、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
【一】、大革命的准备
1、“黄埔军校的建立”
•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校名曾多次变更,但通称“黄埔
军校”。它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 陆军军官学,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 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 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
第三,从国际因素讲是大革命后期共产国际错误的指导。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一九二七年革命的失败主要的
原因就是由于共产党内的机会主义路线,不努力 扩大自己的队伍(工农运动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 而是依仗其暂时的同盟者国民党。其结果是帝国 主义命令它的走狗豪绅买办阶级,伸出千百只手 来,首先是把蒋介石拉去,然后又把汪精卫拉去 使革命陷于失败。
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3、主要战场
•湖南和湖北
4、主要战役
• 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是北伐战
争中的著名战役。在汀泗桥和 贺胜桥的战役中,叶挺独立团 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百 战 百胜的先锋队,为它所在的第 四军贏得了“铁军”称号。
5、国民政府迁都
1927年1月,武汉民众欢庆北伐胜利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2、国民党方面:
• 继1917年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于1920年再次发起的以恢复
《临时约法》和国会为号召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于陈炯明的 武装叛乱,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这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军阀 打军阔,革命不能成功,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 1921年底,在共产党员张太雷的陪同下,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
桂林与孙中山进行多次会晤。建议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民党一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 山主持下在广州成功召开, 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 的正式形成。
图为国民党“一大”旧址
2、国共合作的基础
•国共合作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大会同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民主义
•
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 平等。 民权主义: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民生主义:阐明为 “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 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6、工农运动的发展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初,毛泽东在 武汉创办的中央农 民运动讲习所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 义时,邮务工人驱车往 闸北参战
准备第三次起义 的工人在操练
7、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1)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2)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3)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 •(4)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 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主要内容 •指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
运动
纲领
• 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 三、实现俩党的合作
• 【一】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条件 •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
•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一】中国共产党“二大”的召开 • 【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三】民主革命纲领的意义
动
• 四、掀起了大革命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