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8·综述·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2):228-230.[14]丁淑敏,刘丹,封亮,等.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8种墨旱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NHBE细胞保护作用的比较.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36-3141.[15]刘艳秋,战丽彬,马慧鹏. 墨旱莲提取物在制备抗骨质疏松多靶点药物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辽宁:CN105748546A,2016-07-13.[16]王洪白,庞海玲,杨霞. 清益止崩汤治疗青春期功血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2):2138.[17]郑寅,崔小七,付明哲,等. 中药肠血平颗粒对人工感染鸡球虫病的防治试验. 畜牧与兽医,2014,46(1):97-101.[18] 孔珍珍,陆江涛,刘春保,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疗效的Meta分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7):121-124.新近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患者机体对葡萄糖代谢及摄取的能力减弱,对胰岛素敏感程度降低。

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始动因素为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较为复杂[2-3]。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也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并不明显,1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为明显,遗传易感性可高达70.0%~80.0%[4-5],远高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其与患者遗传因素关系较为密切,胰岛素抵抗为一定数量的多种基因突变遗传导致,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及胰岛素受体基因等。

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第一步即为胰岛素受体,人胰岛素受体基因有21个内含子与22个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复合型杂合子及纯合子。

目前,胰岛素受体基因主要是指胰岛素受体基因-1及胰岛素受体基因-2。

胰岛素受体基因-2作用部位主要为脂肪、骨骼肌及肝脏等,胰岛素受体基因-1作用部位主要为骨骼肌。

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态性位点主要位于胰岛素受体基因-2[6-7]。

Ins信号传导中重要分子为PI-3K,通过构建激活突变及药物抑制剂等方法,可证实PI-3K有胰岛素刺激葡萄糖转运蛋白4所需要的信号分子。

目前有关2型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体前缺陷受体前缺陷是指受体与胰岛素结合之前发生的异常,主要原因为调控胰岛素分泌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造成结构异常,对胰岛素的生物活性造成影响。

相关资料显示,胰岛素相关功能的正常发挥与抗体胰岛素识别位点及胰岛素抗体关系密切[8-9]。

例如生长激素及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应激激素分泌过多,均可能造成患者出现受体前抵抗。

受体前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2受体缺陷胰岛素功能异常是指亲和力下降或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结构异常为胰岛素受体基因发生改变,受体功能丧失[10-11]。

胰岛素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可能造成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例如B型及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矮妖精貌综合征等。

相关研究表明[12-13],胎儿期小鼠肝脏胰岛素受体敲除后,肝细胞内糖原含量降低,由此可得敲除肝脏胰岛素受体,肝糖原合成与未敲除相比显著减少。

3受体后缺陷受体后缺陷即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后向细胞内传递信号引起的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十分复杂,目前尚未明确所有具体环节[14]。

相关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葡萄糖转运蛋白异常即胰岛素受体底物家族关系密切[15]。

目前,哺乳动物中发现13种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发现于患者机体内的心肌细胞胞浆、脂肪组织及骨骼肌,为胰岛素敏感的主要葡萄糖转运体[15-16]。

在胰岛素信号刺激下,引发GLUT4囊泡转位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增加葡萄糖的摄取。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GLUT4基因异常可造成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受体基因-1骨骼肌表达程度高,胰岛素受体基因-1于机体内胰腺细胞及肝脏细胞表达程度高,磷酸化异常或表达减少可造成胰岛素抵抗。

相关研究表明[17],脂肪细胞存在T2DM及IR,胰岛素受体基因-1的表达降低,无法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导致PI3K激活作用减弱,造成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发生障碍,从而发生胰岛素抵抗。

4胰岛素抵抗相关细胞因子4.1 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子量为17kDa,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具有抗肿瘤作用,也是机体中免疫调节因子。

相关研究表明[18],患者处于烧伤、感染等病理状态下,机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可能提高,肥胖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高,2型糖尿病患者为肿瘤坏死因子-α也会提高。

肿瘤坏死因子-α可直接作用于机体内的胰岛素信号转导系统,从mRNA 转录后修饰方面影响GLUT4表达,继而抑制GLUT4基因的翻译,从而对胰岛素刺激的葡糖糖转运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促进胰岛素受体底物-1及胰岛素受体底物-2丝氨酸磷酸化,从而减少胰岛素受体酪氨酸自身磷酸化,降低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力。

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刺激脂肪分解从而提高游离脂肪酸水平,胰岛素抵抗的重要代谢因素之一即为游离脂肪酸提高。

相关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同时基因编码肿瘤坏死因子-α转录率高的患者发生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概率较高。

4.2 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为前列腺素及细胞膜脂质结构合成的供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能够给予机体主要能量。

与正常健康人相比,肥胖患者机体内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

相关资料显示,游离脂肪酸能够抑制机体葡萄糖氧化。

另外,游离脂肪酸可以提高肝脏糖的异生,从而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肝脏葡萄糖的释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刘峰(天津市北辰区双青新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400)【摘要】2型糖尿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代谢异常相关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目前,2型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为胰岛素抵抗,且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因子及信号蛋白异常关系较为密切。

本文对目前关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18中国处方药 第16卷 第8期·综述·增加。

游离脂肪酸可导致患者机体骨骼肌胰岛素抵抗,骨骼肌内的游离脂肪酸发生氧化障碍,脂类发生沉积,胰岛素受体底物-1活性降低。

4.3 内脏脂肪素内脏脂肪素为一种由内脏脂肪产生的脂肪细胞因子,可在患者骨骼肌及肝脏等部位进行表达,表达水平最高部位为内脏脂肪组织。

相关研究发现[19],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血单核细胞中,Visfatin蛋白表达水平上升,糖尿病与Visfatin关系较为密切。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胰岛素抵抗与内脏脂肪素的关系。

4.4 脂联素脂联素由机体内成熟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0kF,与瘦素相似,主要表达部位为脂肪组织。

若过于肥胖或患有2型糖尿疾病,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

相关研究表明,血浆脂联素较高,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性较低,血浆脂联素水平低,胰岛素敏感性减弱。

脂联素具有一定胰岛素增敏作用,刺激肌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游离脂肪酸转运子在细胞膜上的聚集减少脂质堆积,改善骨骼细胞肌细胞胰岛素的敏感性[20]。

4.5 抵抗素抵抗素为一种多肽类激素,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具有抵抗胰岛素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抵抗素可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减少激活蛋白激酶B及PI3K,造成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21]。

另外,胰岛素可提高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引起胰岛素抵抗。

目前研究尚未完全明确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具体关系。

相关研究制作过度表达人巨噬细胞源性的resistin小鼠,进行高脂饮食后,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对机体骨骼肌葡萄糖的摄取产生影响,TG水平提高,影响胰岛素敏感性[22]。

另外,甘油二酯水平提高,PKC活动提高,胰岛素受体底物-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降低。

4.6 瘦素瘦素为一种脂肪调节激素,由肥胖基因编码产生,为抗肥胖激素,分子量为16KDa,主要生理功能为提高能量代谢及减少大脑食欲。

啮齿类动物无瘦素受体表达及无瘦素分泌表现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肥胖。

给予适量的瘦素治疗,可有效降低机体外周组织脂累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情况。

5展望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方式的改变,肥胖率逐年升高。

2型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与b细胞功能缺陷及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

在临床治疗中,部分研究已证实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抗炎治疗改善患者胰岛素也为一项热点研究,具体疗效尚未完全明确。

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能够有效明确具体发病机制,避免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 Zheng Y, Ley SH, Hu FB. Global aet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Nat Rev Endocrinol, 2018,14(2):88-98.[2] Keun Park S, Ryoo JH, Oh CM, et al.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ccording to 2-hour plasma glucose level: the Korean Genome and Epidemiology Study (KoGE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7,(17):30547-30548.[3] P AV, Rao P, K SK, et al. Et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l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16,64(1):121.[4] Wilke T, Boettger B, Berg B, et al. Epidemiology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n analysis based on a large sample of 456,586 German T2DM patients.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15,29(8):1015-1023.[5] Greiner RA,Paulus G,Driedger J,et al. Epidemiology and Unmet Medical Need in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in Germany -Results of a Literature Search. Value Health, 2014,17(7):A336.[6]石柔,杨晶晶,雷又鸣,等.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2基因-449G/C多态性及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5):393-397.[7]汪志红,张素华,王增产,等. 中国汉族人群SLC30A8基因rs13266634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上海医学,2008,31(5):323-327,封底.[8]朱元媛,楼青青.病程对2型糖尿病病人骨密度、胰腺体积、胰岛功能及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16,30(17):2072-2074.[9]陈明慧,梁敏.维生素D、骨钙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相关性研究进展.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7):1097-1100.[10]周成梅. 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与胰岛功能的临床观察.天津医药,2011,39(3):264-265.[11]王彬,李玉坤.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与骨密度关系初步探讨.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1):1455-1457.[12] Halvorsen B, Santilli F, Scholz H, et al. LIGHT/TNFSF14 is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motes islet cell dysfunction and endothelial cell inflammation in vitro. Diabetologia, 2016,59(10):2134-2144.[13] Leung PS. The Potential Protective Action of Vitamin D in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 and Pancreatic Islet Dys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utrients, 2016,8(3):147.[14]单文华. 2型糖尿病的受体缺陷学说. 家庭医学,2005,(4):46.[15] Pontiroli AE, Capra F, Veglia F, et al. Genetic contribution of polymorphism of the GLUT1 and GLUT4 genes to the susceptibility to type 2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Acta Diabetol, 1996,33(3):193-197.[16] Davidson MB. Role of glucose transport and GLUT4 transporter protei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3,77(1):25-26.[17] Furuta M, Yano Y, Gabazza EC, et al. Troglitazone improves GLUT4 expression in adipose tissue in an animal model of obes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2,56(3):159-171.[18]徐炯,李晓蕙,顾继安.肿瘤坏死因子-Q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探讨. 上海医学,2001,24(4):227-229.[19]陈伟,杨沛,陈津.血清游离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代谢异常关系探讨. 重庆医学,2004,33(8):1172-1173.[20]董艳,李果,骆天红,等.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24(12):1001-1003,1020.[21] Gentile S, Fusco A, Colarusso S, et al. A randomized, open-label, comparative, two-period crossover trial on preference, efficacy, and safety profiles of a prefilled, disposable pen with lispro insulin u-100 versus concentrated lispro insulin u-200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possible contribution to increase adherence.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8.[22] Babiker R, Elmusharaf K, Keogh MB, et al. Effect of Gum Arabic (Acacia Senegal)supplementation on 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VAI)and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s indica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a randomized a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Lipids Health Dis, 2018,17(1):5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