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智慧监管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目录第1章系统概述 (7)1.1 建设背景 (7)1.2 建设目标 (7)1.3 设计原则 (8)1.4 设计依据 (9)第2章系统总体设计 (12)2.1 总体设计理念 (12)2.2 总体架构设计 (13)2.2.1 系统架构 (13)2.2.2 网络拓扑图 (14)2.2.3 总体拓扑图 (16)2.3 方案的亮点 (18)2.3.1 单目全景、不留死角 (18)2.3.2 慧眼识人、极速响应 (19)2.3.3 智慧存储、极致安全 (20)2.3.4 横向集成、业务融合 (21)2.3.5 应急指挥、全局把控 (22)2.3.6 智慧监室、权益保障 (23)2.3.7 警务督导、量化考核 (24)2.3.8 智能运维、全面掌控 (25)2.3.9 三维地图、立体防控 (26)2.3.10 户外就医、保驾护航 (27)第3章建设内容 (29)第4章重点场所保障 (31)4.1 监室(包括放风场) (31)4.2 监舍楼走廊 (32)4.3 审讯室 (34)4.4 周界 (36)4.5 监控指挥中心 (38)第5章监管实战平台设计 (41)5.1 系统平台设计 (41)5.1.1 系统总体架构 (41)5.1.2 平台服务组成 (43)5.1.3 平台功能特点 (43)5.2 总队/支队平台应用 (45)5.2.1 监控联网应用 (45)5.2.2 督导指挥应用 (46)5.2.3 运维考核应用 (49)5.2.4 第三方汇聚应用 (49)5.3 监管场所平台应用 (51)5.3.1 视频监控应用 (51)5.3.2 第三方集成管理应用 (55)5.3.3 设备管理应用 (56)5.3.4 在押人员管理应用 (59)5.3.5 执勤管理应用 (60)5.3.6 电子地图应用 (62)5.3.7 统计报表 (63)5.4 系统联动设计 (65)第6章安防集成方案设计 (69)6.1 视频监控系统 (69)6.1.1 系统概述 (69)6.1.2 系统设计 (69)6.1.3 前端图像采集系统系统 (70)6.1.4 存储系统 (76)6.1.5 大屏显示系统 (90)6.2 门禁系统 (95)6.2.1 系统概述 (95)6.2.2 系统设计 (95)6.2.3 系统功能 (99)6.3 应急报警系统 (105)6.3.1 系统概述 (105)6.3.2 系统设计 (106)6.3.3 系统功能 (106)6.4 在押人员报告系统 (108)6.4.1 系统概述 (108)6.4.2 系统设计 (108)6.4.3 系统功能 (110)6.5 在线巡更系统 (112)6.5.1 系统概述 (112)6.5.2 系统设计 (113)6.5.3 系统功能 (114)6.6 讯问指挥系统 (114)6.6.1 系统概述 (114)6.6.2 系统设计 (115)6.6.3 系统功能 (116)6.7 智慧监室 (119)6.7.1 系统概述 (119)6.7.2 系统设计 (120)6.7.3 系统功能 (120)6.8 会见管理系统 (125)6.8.1 系统概述 (125)6.8.2 系统设计 (125)6.8.3 系统功能 (126)6.9 电化教育(广播)系统 (127)6.9.1 系统概述 (127)6.9.2 系统设计 (128)6.9.3 系统功能 (129)6.10 周界控制系统 (132)6.10.1 系统概述 (132)6.10.2 系统设计 (132)6.10.3 系统功能 (134)6.11 人员定位系统 (136)6.11.1 系统概述 (136)6.11.2 系统设计 (136)6.11.3 系统功能 (137)第7章监所智能化应用 (140)7.1 智能分析系统 (140)7.1.1 系统概述 (140)7.1.2 系统设计 (140)7.1.3 系统功能 (141)7.2 智能运维系统 (147)7.2.1 系统概述 (147)7.2.2 系统设计 (148)7.2.3 系统功能 (149)第1章系统概述1.1 建设背景看守所是对罪犯和重大犯罪嫌疑分子进行临时羁押的场所,是羁押依法被逮捕、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的机关。
看守所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鉴于基础条件,所使用的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清晰的逻辑与物理关联,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孤立的、分散的信息孤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看守所管理业务对现代信息技术依赖的加深,现行的应用系统存在信息割裂、管理不规范、智能化不足、被动式防御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看守所管理业务水平和效率提高的桎梏。
新形势下的看守所信息化建设,是根据公安部《看守所技术建设规范》和《跨区域视频联网共享技术规范》的要求,以高效安全的网络设施为基础,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为前提,以功能完备的应用系统为重点,以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分类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展的。
为适应新时期看守所监管工作的要求,加快推进看守所信息化建设,提高看守所刑罚执行的技术保障能力、信息技术在看守所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广大看守所干警的综合素质、犯罪人员改造质量,急需针对看守所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和应用扩展。
1.2 建设目标针对看守所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凭借多年监所行业经验和安防技术创新,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成覆盖整个公安监管场所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应用功能完备的公安监管信息化体系。
结合当下生物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着眼于管·防两方面,将安防综合应用、警务督察应用、可视化应急指挥应用、智能运维管理应用深度整合,积极推动监所安防信息化水平,全面掌控监所安全,打造新时代背景下“智慧型平安监所”,实现“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效率,向科技要安全”宏伟建设目标。
1.3 设计原则公安监管场所安防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应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手段,以智能化安防管理为目标。
系统的规划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实用性依照用户要求,坚持实用性为主的原则,系统务必完全满足涉及公安监管场所各项安防的实际需求,采用当前计算机主流应用技术和相对成熟的公安监管场所安防管理模式,在适当考虑未来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避免盲目追求系统设计超前性和设备豪奢性,统筹规划,实事求是。
⏹安全性系统的建设需要融合以往建设经验,结合公安监管场所安防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需求,使用具有成熟应用实践的软件平台架构确保系统的健壮性,选用具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具有数万小时平均无故障时间的设备,同时为关键设备、关键部件设计冗余备份。
建立健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机制、建设系统运行故障预案,全方位多角度保障系统的顺利运行。
⏹先进性系统设计应遵循系统工程的设计准则,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既防止片面追求某一高指标,又充分体现系统的先进性,选用先进、成熟、可靠的设备,昀大程度地采用成熟、可继承、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安保技术,搭建可升级、可扩展、可兼容的系统和应用平台,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公安监管场所安防管理系统。
⏹开放性系统设计采用标准化设计,严格遵循相关技术的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确保系统之间的透明性和互联互通,并充分考虑与其它监控系统的连接。
在设计和设备选型时,将科学预测未来扩容需求,进行余量设计。
⏹易管理性、易维护性系统采用全中文、图形化软件平台实现整个公安监管场所安防管理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可自动检测系统中任何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并显示出详细参数,以辅佐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判断和解决问题。
采用稳定易用的硬件和软件,完全不需借助任何专用维护工具,既降低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费用,又节省了日常的维护费用。
1.4 设计依据主要依据《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1)、《看守所技术建设规范》(JJ001-2002)、《看守所监控系统建设规范》(公监管[2009]189号)、《周界防范高压电网装置》(GB25287-2010)、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标准规范、政府和管理部门的法律和管理条例进行设计。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1)《看守所技术建设规范》(JJ001-2002)《看守所监控系统建设规范》(公监管[2009]189号)《看守所装备配备标准》(PB003-2001)《周界防范高压电网装置》(GB25287-201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14050-200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民用建设电气设计规范》(JGJ_16-2008)《建筑防雷接地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1)《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115-2009)《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T 7401-1987)《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安全防范验收规划》(GA /308—200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台》(GB/T16572-1996)《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安全防范工程费用概预算编制办法》(GA/T 70-2004)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划》(GA 308—2007)《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GA/T 670-2006)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实验方法》(GB 16796-199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