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

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

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在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
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中生的阅读行为自然也符合上述描述,但有其特点: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通过初
中阅读教学达到:在阅读过程积累知识(文章、文学、语法、修辞),在阅读过程中提高
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学习鉴赏和评价作品。

学会从文字资
料中汲取意义,联系现实生活,获得体验、启发和乐趣。

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学会阅读,
从而喜欢阅读。

在今后的教育阶段,阅读是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技能基础。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3.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 能区分写实与写虚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
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10.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 诵读古代的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

13.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 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设定阅读目标的时候,也充分顾及到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
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从这层意思上说,语文课本首先不是
教本,而是读本。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
气质都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
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

所以,在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

第三,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而且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教师在阅读中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此外,营造
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同时,应密切关注
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
够得到综合的体现,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比较重视语文的知识传授,诸如标点符号、语法修辞、表达方式、文体知识等等。

在语文知识的要求和表述方面,课程标准有较大变化,认为学习语文知识
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
感能力,即语言直觉能力,而语感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

在培养语感上,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
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积累,首先从阅读的数量入手,提倡扩大阅读面;规定课外阅读量。

其次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

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
成诵,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
能力的好方法,应该适当提倡。

阅读教学目标解析表
初中阅读教学目标是在小学高年级阅读目标基础上制定的。

自然要涵盖小学阅读的教
学目标。

我们列表做一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