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莫砺锋有些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男性作家是不能为女性而写作的。

例如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声称:“妇女必须写妇女,男人则写男人。

”法国的露丝·依利格瑞则为上述主张指出了原因:“我永远代替不了一个男人,男人也永远代替不了我。

”我们不应该从抽象的观念出发去演绎这些命题,而应以文学史实为对象来检验它们。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女性人物所代拟的那些诗词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果只考虑完整的诗、词、曲而不计断句的话,《红楼梦》中写过作品的女性人物共有贾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薛宝琴、邢岫烟、李纹、香菱等十余人。

应该指出,这些人物的作品并不都具有女性特征。

如李纨和贾探春,一个是恪守三从四德的寡妇,另一个则是有补天之志的闺秀,当她们奉元春之命题咏大观园景物时,所成之诗却是平常的颂圣之辞,试看李纨的《万象争辉》和探春的《文采风流》,一曰“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有光辉”,一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辞意俱俗,毫无个性。

无怪乎在脂本《红楼梦》中,这两首诗的所属是与程乙本互相颠倒的。

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可以任意置换,充分说明它们是缺乏艺术个性的,更何论什么女性意识?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最为钟爱的一个人物。

从“灵河岸上”到“凤尾森森”的潇湘馆,黛玉始终生活在诗的意境中。

黛玉的诗词不仅是我们籍以窥见这个人物心底波澜的最佳窗口,也是我们分析《红楼梦》中的“男子闺音”的最佳文本。

因为黛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最有资格质疑男性话语权力的女高中试卷网 https:// 性。

林黛玉初露才华是在贾元春归省时。

当众姐妹奉元春之命题诗题匾时,黛玉本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便不好违谕多做,只胡乱做了一首五言律应命便罢了。

”论者或批评黛玉的“这首《世外仙源》非但毫无‘世外仙味’可言,相反它倒是相当鄙陋和庸俗的。

”然而如果把黛玉的诗与众姐妹所作对比一下,便会导出不同的结论来。

当时众人所题之匾如下:迎春——“旷性怡情”;探春——“文采风流”;惜春——“文章造化”;李纨——“万象争辉”;宝钗——“凝晖钟瑞”。

连标题都充满了歌功颂德之意,更不用说诗歌自身了。

而黛玉诗中虽然也有“宸游增悦豫”等颂圣之语,但全诗字句较为清新,而且“世外仙源”的题目毕竟多少带有游离出那一片祥瑞喜气的意味:她与宝钗等人的旨趣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总不能要求黛玉在那时候就写出《葬花吟》那样的诗来吧。

随着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逐步展开,黛玉的诗词也渐趋强烈地表现出她的性别意识来。

从某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的眼光来看,上文的论述似乎是一个悖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等人的诗词是最富有女性意识的文本,然而它们的真正作者却是男性作家曹雪芹!但如果我们从数量相当巨大的清代女性文学作品中找不到有力的反证明,那么只能承认本文前面所引的那些断言男性作家不能为女性创作的观点是偏颇的,至少是不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的。

(选自张宏生主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妇女必须写妇女”,男性作家不能为女性写作。

B.翻检《红楼梦》,我们发现书中的女性人物写过的文学作品并不都具有女性特征。

C.在脂本《红楼梦》中,《万象争辉》和《文采风流》高中试卷网 https:// 两首诗歌的所属与程乙本《红楼梦》不同,这充分说明它们缺乏艺术个性。

D.男性作家曹雪芹所作的林黛玉等人的诗词是《红楼梦》中最富女性意识的文本。

2.下列对林黛玉诗词的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林黛玉是曹雪芹最为钟爱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黛玉的诗词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B.如果把黛玉的诗与书中其他姐妹的诗作对比,我们便会发现黛玉诗的旨趣与其他姐妹诗的旨趣格格不入。

C.黛玉生活在诗的意境中,所以她的诗是我们分析《红楼梦》“男子闺音”的最佳文本。

D.随着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展开,黛玉的诗词也强烈地表现出了她的性别意识。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声称:“男人则写男人,妇女必须写妇女”,法国是体现“西方现代女性高中试卷网https:// 主义批评思潮”的最重要的国家。

B.《红楼梦》中的一些女性人物所作诗歌的性别特征不明显,所以《红楼梦》缺乏艺术个性。

C.综观文学史,像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这样的“男子闺音”的文学作品,在清代,还相当多。

D.“男性作家不能为女性创作”这一适用于西方小说创作的重要规律,不符合东方文学的实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触蛮之战,蜗角之争庄周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

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

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③,然后拔其国。

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

”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

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

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

”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

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

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

”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⑤。

尧、舜,人之所誉也。

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注] ①莹,魏惠王名。

田侯牟,齐威王名。

②犀首:武官名。

③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

④胥靡:服役的人。

⑤管,一种乐器。

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

嗃(xiāo),洪亮而悠长的声音。

吷(xuè),细微的声音。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5. 选择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A.“辞”是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因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亦叫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

而到了唐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B.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如,弱冠,指20岁。

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C. 庄子,名周,春秋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作为文学家,庄子思想超尘脱俗,作品形象诡谲奇特,文风汪洋恣肆。

D.《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也体现了他散文的风格和成就。

至今流传的许多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游刃有余”“达人知命”“鹏程万里”“扶摇直上”都出自《庄子》。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齐国毁约而要发动战争的主战派,是要争一口气;反对战争的反战派,是顾及王家基业。

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的。

B. 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认为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C. 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

”蜗角虚名”的故事,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 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的行为,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21.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5分)(2)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

”(5分)(二)古诗文阅读 (11分)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点绛唇呈洛滨、筠溪①二老[南宋]张元干②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

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

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注]①洛滨、筠溪:均因主战为秦桧所忌,不久被罢职,与苏迟、叶梦得、张元干、富柔直等交游唱和。

②张元干,宋代词人,积极主张抗金。

后被秦桧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

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

③蛩:蟋蟀。

8.分析词人在上阙是如何体现清秋的幽静夜色的。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9.结合词的下阕分析词人所表现的感情。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

《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失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