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完素

刘完素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

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对后世影响较大。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宣明论方》等书。

其中最著名的《宣明论方》,是根据《内经》解释病源,其有独特之处。

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直到目前,临床上仍在应用。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又称刘河间,皇帝赐予“高尚先生”称号。

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约生于北宋大观四年(公元一一一O年),卒于南宋庆元六年(公元一二OO年)。

他出身贫苦,早年因母亲病不治而死,便立志学医。

他大半生云游四方,谋食于江湖。

刘完素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和金对峙的时代,此时烽烟四起,衰鸿遍野,百病丛生。

统治阶级为了从精神上麻醉人民,积极倡导运气学说,规定习医的人,须考运气论。

所谓运气,即是说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有五运(水、火、土、金、木),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五运,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六气,用纪年的干支推定岁气,再由岁气推定应得的疾病,并定以施治的方法。

这种理论,起初大多数医生不肯接受。

后来,竟成为他们的思想意识。

有书叫《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和《本草衍义》出来后,医学界运气之学更蔚然成风。

此外,当时一般医生受《局方》的影响,拘泥偏执,喜用辛燥药物,治病多所不济。

究竟运气学说与医药有什么关系?怎样对待《局方》的影响?这都是当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刘完素是个职明正直的人,目睹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痛苦,不愿跟他们同流合污。

金朝皇帝章宗三次聘请他出来做官,都被拒绝了。

他日夜思考着上述的两个问题,情愿为解除人民的病苦,深入研究医学,虽耗尽毕生精力,也在所不辞。

以火热为导致多种病症的原因,是刘完素阐发病变机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他的火热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1)火热为病的广泛性首先他把《素问》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热病症的范围予以扩大,在《至真要大论》所述的病机中,属于火的,仅有瞀冒、口禁、瘈疭、鼓栗、胕肿、酸疼、冲逆、惊骇、狂、躁十种;属于火热的,仅有转戾、呕吐、吐酸、下迫、泄泻、水液混浊七种。

而刘完素在他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里,则扩大为:"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疖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

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闷、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篾血汗,皆属于热。

"以及"诸热瞀瘈、暴暗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

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嗌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共扩大成五十多种病症。

其中气喘、气郁,在病机仅属于肺,肿满呕吐,仅属于脾或属于上,而刘完素悉以之属于火热,并为之解释说:"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热火为阳,主乎急数也。

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

凡郁结甚者,转恶寒而喜暖,所谓亢则害,承乃制,而阳极反阴者也。

"其论诸病症之属于火热者,大略如此。

(2)六气皆能化炎说刘完素在谈论火热与风、寒诸气的关系时,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如:风与火热的关系,刘完素认为风属木,木能生火,故"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

"反之,病理上的风,又每因热甚而生。

他说:"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

"故风之于火热,在病变过程中,多为兼化的关系。

所以他在解释"诸风掉眩"的病机说:"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所以对这种由火生的风,在治疗时当用清凉之剂,即《素问》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道理。

湿之于火热,不仅是由于"积湿成热",更重要的是"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

"他说:"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

"这种病变,反映在临床上,则多为水肿。

所以他说:"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

""湿热相搏,则怫郁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肿也。

"因此,刘完素治这种湿热兼化的水肿腹胀,则主张用"辛苦寒药为君"以利其大小便,并说:"以其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故也。

"燥病的形成,刘完素认为,或由于寒凉收敛,气血不通所致,故"冬月甚,夏月衰。

"或由于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

但更多见的燥病,乃是"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的结果。

如"风热耗损水液,气行雍滞,不得滑泽通利,则皮肤燥裂,肢体麻木不仁。

"又如:"大便干涩,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涩"的亦属常见。

就是秋凉成燥,亦每多为火热同化所致。

故刘完素说:"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热火也。

"因此,燥就和风热分不开了。

在治疗上,刘完素则主张:"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服乌附之药。

"至于寒气,除阴盛阳衰而为"中寒"(即里寒)者外,他如感冒寒邪,或内伤生冷,"冷热相并",均能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而生热,不可便认为寒"当以成症辨之"。

(3)火热病的治法刘完素对于火热病的治疗法则,主要从表证和里证两个方面来确定的。

①表证他认为表证固应汗解,但"怫热郁结"于表,绝非辛热药所宜,致表虽解而热不去。

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则表解热除,斯为正治。

临床时的具体施用,简要概括之,则是: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用麻黄、桂枝等辛热解表;若必须用时,也应适当加入寒性药物,否则就会助长热邪而发生他变。

故以"甘草、滑石、葱、豉等发散为最妙。

"阳热郁遏于表,虽亦见恶寒战栗诸症,实为阳热郁极而产生的假象,不能辛热解表以助其热,而应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以开发其郁结,必须从脉证上细心分辨。

表证而兼有内热的,一般可用表里双解的办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即为表里双解之剂。

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雍,开结滞,使气血宣通,郁热便自然解除了。

表证依法汗之不解,前证别无变异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若汗后热退不尽,可用天水散、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以"调顺阴阳,洗涤脏腑"余热;若汗后不解,而下证又未全者,可用白虎汤清之。

②里证里证用下法,可根据以下三种情况灵活运用:表证以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都可用下法。

可下之证在临床上的表现,多有目睛不了了、腹满实痛、烦躁谵妄、脉来沉实诸症,也就是热邪郁结在里的反映。

必须以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下其里热。

热毒极深,以致遍身清冷疼痛、咽干或痛、腹满实痛、闷乱喘息、脉来沉细,乃热蓄极深,阳厥阴伤所致。

其病变已影响到血分,就不能单纯用承气汤攻下,而必须和黄连解毒汤配合使用。

在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盛而下利不止的,可用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

必要时可兼以养阴药物。

若下后热虽未尽,而热下盛的,则宜用小剂量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调之。

从以上来看,刘完素在探讨所以造成火热病症的种种原因和机理时,是有所发明的,可以说在宋金以前言火热病机和治法的,无出其右者,他对火热之所以有较深细的认识,主要还是来源于医疗实践,是从临证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所以他说:"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玄,理在其中矣。

故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无以常火,人以常动,动者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

"这就是刘完素创言"火热论"的思想基础。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刘完素的火热论概括所有疾病的病变,更不能认为刘完素只对火热病机有研究,而不及其它。

在刘完素书中既有讨论多种属于寒凉病变的,更制有如双黄丸、内固丸一类的温中散寒方剂。

因此说,刘完素对火热病症的病理变化,在《素问》病机的基础上既有所创新,又从临床上总结出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提出了辛凉解表和清热养阴的治法。

不仅对后世治疗温热病以很大的启示,同时也突破了魏晋之后墨守仲景成规的保守作风,使后来的学者敢于设想,敢于研究,能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祖国医学的理论和治疗不断地发展与提高以火热为导致多种病症的原因,是刘完素阐发病变机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首先他把《素问》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热病症的范围予以扩大,在《至真要大论》所述的病机中,属于火的,仅有瞀冒、口禁、瘈疭、鼓栗、胕肿、酸疼、冲逆、惊骇、狂、躁十种;属于火热的,仅有转戾、呕吐、吐酸、下迫、泄泻、水液混浊七种。

而刘完素在他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里,则扩大为:"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疖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

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闷、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篾血汗,皆属于热。

"以及"诸热瞀瘈、暴暗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

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嗌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共扩大成五十多种病症。

刘完素在谈论火热与风、寒诸气的关系时,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所以对这种由火生的风,在治疗时当用清凉之剂,即《素问》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道理。

湿之于火热,不仅是由于"积湿成热",更重要的是"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

"因此,刘完素治这种湿热兼化的水肿腹胀,则主张用"辛苦寒药为君"以利其大小便。

燥病的形成,刘完素认为,或由于寒凉收敛,气血不通所致,或由于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但更多见的燥病,乃是"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的结果。

因此,燥就和风热分不开了。

在治疗上,刘完素则主张:"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服乌附之药。

" 至于寒气,除阴盛阳衰而为"中寒"(即里寒)者外,他如感冒寒邪,或内伤生冷,"冷热相并",均能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而生热,不可便认为寒"当以成症辨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