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风为外邪致病先导,其它病邪常依附其致病、 风湿痹痛、风火牙痛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暑邪Summer-Heat
暑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 病多见高热、面红目赤、大汗、脉洪数
3.暑多挟湿。
口渴多饮、气短乏力,气随津脱则昏迷
A. ,暑热升散 ,蒸腾水湿,弥漫空间 暑夏季多雨 病多见:高热烦渴 ,汗出、胸闷恶心 ,头重 B.,乘凉露宿 ,恣饮生冷,伤脾生湿。 身倦 便溏不爽。(中暑)
1、阴阳失调与发病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 体内部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因此阴阳失 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
二、阴阳失调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病体阴阳 消长盛衰变化而变化。 阴阳偏胜:阴或阳单方面的量绝对超过 阴阳偏衰:阴或阳单方面的量绝对低于 正常限度(胜出),从而引起寒热壅盛 正常水平,所引起寒热虚损的反映的一种 反映的一种病理概括。阴胜则寒、阳胜 病理概括。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则热。
三: (热、温)邪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胃火上攻—牙龈肿痛 2.火易扰心神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3.火易生风动血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4.火易耗气伤津 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5.火易致肿疡
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
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2.季节性: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 3.地区性: 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狭
致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Wind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点 2.风善行而数变 风邪易侵犯人体上部,使腠理疏泄开张 出现头痛、鼻塞咽痒、项背疼痛、汗出恶风 善行: 病变 部位不固定 3.风性主动 (游走性关节疼痛) 数变: 致病急、变化快(中风)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抽搐、震颤、 4. 风为百病之长 ,易兼诸邪
功能
功能
功能






阳胜则热
阴虚则热
功能
功能
功能
物 质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二、阴阳失调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消长盛衰变化是疾病好转、 痊愈或恶化、死亡的根本机制。
三、气机失常 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
气逆 —气机当降不降反升 Reversed Flow of Qi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升举无力 Settle Of Qi 气闭 — 气出入障碍,闭郁于内不能外达 Stagnation Of Qi 气脱 —气不内守而大量外散脱失
B、邪不胜正,里邪出表,病势好转
3.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变化)
实证与虚证既可以互相转化又可以相兼为病
4. 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结果)
正气:指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 包括人体禀赋充盛,体质健壮,脏腑组织器 官、经络及气、血、津液、精等功能活动的 健全,是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总称。
人体的禀赋强弱,体质类型不同,其正 气盛衰的情况就不同,发病情况有所差异, 病理及转归也不一样。
疫:“民皆疾也”传染的意思 疠:天地间一种不正常之气
致病特点:急、强、似
Bird plague
二、内伤致病因素
2.饮食
1.七情
伤及脏腑 影响气机 影响病情变化
3. 劳逸
过劳: 劳 力、劳 神、房劳。 过逸: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不节 不洁 偏嗜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
Exhaustion Of Qi
Stagnation Of Qi
思考题 1、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痰饮形成与哪些脏腑有关? 3、阴阳失调如何贯穿疾病的全 过程?
(暑无内生) 内生“五邪” 内风 阳气亢逆变动而成.例:肝阳化风 阳盛 邪郁化火而成 内火 例:五志化火,阴虚生热 内湿 脾失健运而成.例:痰饮内停.水肿 内燥 津亏阴虚而成.例肺燥、肠燥 阳虚温煦不足而成. 内寒 例:心阳虚、肾阳虚衰

二、 疫疠
Pestilence
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温疫`戾气)
阴胜则寒:1、全身或局部寒冷征象。 2、寒邪不伤津,阳不化阴液 的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六、 湿邪 长夏主气 (大暑~白露)Damp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气机升降失常,常见胸闷、脘腹 2.湿性重浊 痞胀、小便短涩、大便不爽。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致病 关节疼痛重着。 3.湿性粘滞 (粘腻、停滞) 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A:病程——难愈易起伏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B:病症——粘滞性 与阳位相对而言,机体的下部或较低的部位
Blood Stasis
三、诊断要点 致病特点+ 舌质紫暗、 脉细涩、沉 弦或结代。
一、正邪相争
Struggle between the Healthy Qi and the Pathogenic Factor
1. 正邪相争与发病(发生) 2. 正邪盛衰与病势(发展)
A、正不胜邪,表邪入里,病势恶化
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而
引发疾病的原因。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 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 “审证求因 ”“天人相应”
病因
气候因素 六淫 疫疠 生活因素 情志 饮食 劳逸 外伤 病理产物 痰饮 瘀血
结石
六 气
太过 不及 急骤变化
导致人体发病
六 淫
六淫致病共同特点: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 合皮毛,开窍于鼻。 燥邪犯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五、 寒邪Cold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伤寒—寒邪伤肌表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凝结、阻滞)
寒凝经脉气血:(不通则痛) 头项强 3.痛、筋骨疼痛、脘腹冷痛 寒主收引 (收缩、牵引) 指寒邪能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肌 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 4.寒性清澈
病势变化、疾病转归: 表邪入里—正虚邪盛 、失治、误治、 直中等原因 里邪出表—正复邪衰驱邪外出
邪胜正负
正胜邪负 病入里、病重 病愈、邪有出路
二、阴阳失调
Incoordin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疾病过程中阴阳失去相对的协调与 平衡的病理状态。(包括脏腑、经络、气血
等机能与物质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 升降等气机的失常)
痰饮
Phlegm Retention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调导致水津停 滞的产物。质地稀为“饮”,稠为“痰”。 无形之痰:表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 体征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 液一类病证。 一、形成与分布 “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百病多因痰作祟”
痰饮
Phlegm Retention
二、致病特点 1、阻滞经脉气血运行 2、阻遏脏腑气机升降 3、影响机体水液代谢 4、易于上扰蒙蔽神明
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脏腑 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

喜则气缓
1、气机涣散不能收持 2、神气涣散而不藏
怒则气上
1、疏泄失常上逆 2、肝不藏血而出血
悲则气消 忧则气郁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三、其它致病因素
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2.瘀血: 体内有血液停滞 3.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
生风:热灼肝经,筋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
温、热、火
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 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火则内生。 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 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四:燥邪Dryness
温燥(初秋,燥与热结) 凉燥(深秋,寒与燥结)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第 四 章
病因病机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本章学习要求:
1.重点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 特点。 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3.了解疫疠、饮食、劳逸、痰饮、瘀血 的致病特点。 4.理解正邪相争、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发 生、发展、变化的关系。
(Etiology)
实Sthenia-Syndrome: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的
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虽然邪气亢盛但正 气并未虚衰。“邪正俱盛”所形成斗争激 烈,病症有余的病理特点。
虚Syndrome
Of
Deficiency:是以人体正气不
足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有先天、 后天之分。虚的病理特点表现为正气对于 邪气的斗争无力,病症反应不足,不论其 邪气盛衰如何,概属于虚。
三、诊断 临床病证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 形体胖瘦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瘀 血
一、形成与分布
Blood Stasis
已经失去其本身生理功能的血液凝 聚在机体某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1、气虚、气滞、寒邪导致血的运行不畅。 “血行失度” 2、外伤、气虚、血热迫血导致血离经脉。
“离经之血”
瘀 血
二、致病特点 1、疼痛 2、肿块 3、出血 4、瘀斑 5、紫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