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西文化寻根
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第二节 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
第三节 家国与城邦
一、 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
P.51
二、 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
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
第二节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一、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人类精神文化以宗教为开端,中国自周代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中国古代文化君重神轻,民重神轻。
二、 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中国重仁,西方重智;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着。
第三节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P.81
一、 义务为本位的群体原则
二、 个人主义的自由与权利
第四节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一、 中国精神中的“中”与“和”
1)儒家中庸思想与道家无为的中道观
2)艺术上表现为优雅宁静、冲淡平和的审美境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情节制,以及含蓄委婉地艺术传达。
二、 西方价值的“利”与“力”
1) 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 (一)“家天下”的宗主统治----天下为家的王位继承
(二)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
(三)大一统的专制政体
一、严复: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国亲亲,西人尚贤
二、李大钊: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2) 强烈的竞争意识
3) 对力量的崇拜
第五节 内向与开放
一、 道统与涵纳
二、 开拓与求新
第四章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的分解万事万物,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之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个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前提。P.110
第一节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天人不分,天人感应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二、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对自然的认识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由原始混沌、物我相通的朦胧关系走向物我分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第二节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一、 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二、 细剖精析的逻辑思维
第三节 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
一、直观实用的思维原则 二、纯粹思辨的抽象理性
第五章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语言符号完全是约定俗成,语言决定了人的思维,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于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 语言、思维与文化
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
2)季羡林:西方的分析基本思维模式,中国的综合基本思维模式
第二节 羚羊挂角(意境超脱,不着形迹)与板上钉钉(已经定下的事,无法改变)
中西语言在样貌上一个羚羊挂角,飘忽不定;一个板上钉钉,一丝不苟。
一、 语义语言与语法语言(最少组织性的采用词汇为工具的语言与最少任意性的采用语法为工具的语言)
二、 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
三、 宽式语言与严式语言(从语法范畴分析)
四、 整体领悟、类比联想与构造分析、逻辑演绎
第三节 中国套盒(结构松散,便于拆装)与西洋项链(结构紧锁,不容拆散)
立体与线性、散点与焦点、对偶与主从、真实与虚拟 中国哲学的目的在于回答“怎么样”,它关心的是物的作用。中国思维以“大化流行”的整体为根本,以“经世致用”为目标,为泛实的哲学取向。西方哲学致力于回答“是什么”,它的兴趣在于物的本质真实。,以主客对立为前提,热衷于追求终极真理。 第四节 模糊与精准、简约与周严、含蓄与直露、螺旋与直线
第六章 宗教文化比较
汤因比:东西共6大高级宗教—印度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第一节 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宗教态度
一、 非宗教的人生
1马克思.韦伯将人类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演进过程称为“世界祛除巫魅”。
2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价值尺度以人为本;西方文化则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以神为本。
3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
1) 公元前800-200年的时期内古代各大文明经历了一次思想的大繁荣。
2) 前轴心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中国土著文化等。
3) 轴心时代的意识:以理性反对神话
4) 中国在此时代的理性化是人文实践的理性化,把反思对象转向了“人”自身,倾向于入世和人道的价值取向
二、 对超越的向往 P.192
1) 西方文化起源: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前者为之奠定理性认识基础,后者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2) 公元前1750年希伯来人创立犹太教
3) 在轴心时代,智者们开始创造新的宗教理想。
4) 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地区称为基督教,“新约”创立。
5) 基督教把人看做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物,灵魂归属于上帝,肉体归属于自身。
第二节 多元与一元----宗教信念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在西方,一元神的上帝观念称为其价值的根基和支柱。
一、 泛神论的多元信仰
1) 表象上的信仰多元并非宗教信仰的他律意识,而是一种“自求多福”的自为存在。
2) 古代信仰体系—万物有灵的自然神谱。
3) 唐代以后的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天人体系。
二、 一元神的上帝崇拜
1) 经历了一个从多神信仰到一神崇拜的过程。
2) 上帝是人类的尺度。
第三节 逍遥与拯救——宗教体验 一、 在世的解脱和欢乐
二、 以爱感拯救罪感
1) 根据《旧约》,上帝与人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即“我”—“你”的关系
2) 人类始祖在蛇的诱惑下吃了智慧果,于是人类有了智慧,也从此有了“原罪”而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
3) “罪”在希腊文中是“偏离”的意思。
4) 罪感引起的是人孤立无援的心理意识,并激起人对救赎的渴望
5) 爱是基督教最大的律法。上帝之爱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基本信条。
第四节 王权与教权
一、 政治权力阴影下的出家人——教权只能是王权的附庸
二、 与王权分庭抗礼的教会
1)11世纪至13世纪末是基督教会的全盛时期
2)16世纪欧洲爆发宗教改革,产生了萝莉罗马天主教的新教。
中西文化比较 复习提纲
第一题:自然条件对中西文化形态形成的影响
文化差别的最初根源在于自然环境:中国文化产生于大河流域;西方文化产生于滨海地带与近海岛屿。
(一)内陆与海洋带来的文化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地形多样,以高山大河为标志,其大部分地处亚洲内陆,只有东南面向大海,因此内陆文化的兴盛明显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欧洲。它的43个国家中有33个面海,整个欧洲大陆就是一个半岛。海洋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故在西方文化中,海洋使得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强烈的海洋价值观念、海洋精神。
(二)河流带来的文化差异
中西河流的流向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而这些差异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如同河流流向般的“逆向”。在中国普遍的是河水东南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也就成为我们汉民族文学或者说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所以古代诗词中就有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请君试问东流水,抽刀斩水水更流”和“大江东往,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的诗句。但与其相反,欧洲的河流大多向西(一)佛教
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指的是人生一切皆苦,叫人厌弃身世
集谛:是将人受苦的根源归结于人的自我意识
灭谛:勾画了一个涅槃的理想境界。许诺人们死后可以进入佛国
道谛:则指出了达到涅槃的途径,即通过精神上的自我修行和净化克服和消灭痛苦的根源。
(二)完全中土化的佛教——禅宗
禅宗的南北两派:南宗重顿悟;北宗重渐悟
南禅宗的特点:1)“梵我合一”的理论体系 2)讲求“以心传心”的直觉顿悟关系
(三)禅宗明净澄澈,而道教讲求人世间的欢乐。
(四)道教的“天人互感”、佛教的“因缘报应”与儒家的善恶观形成了百姓恪守封建论理纲常的被动意识、保守内向与安分守己的心理性格特征以及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 北方向流向大海。
(三)风向带来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春夏秋冬是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开始的,欧美的春夏秋冬是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开始的,相差一个半月。在中国人眼里的东风即东风、热风在欧洲人眼里则是冷风。
(四)经济生活形态带来的文化差异
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带来各相异趣的生产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模式。通过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大量的关于农业起源的描述,农业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形式。在中国远古传说中得到人们敬仰的神灵与祖先均与农业农民息息相关。《诗经》中也有大量关于农业及农民生活的描述。而长期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现代发达国家,其政治、经济、军事利益都首先是从海上的冒险和扩张中获得,同海上霸权与上风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航海业得到充分重视尤其发达。
2、语言文字如何影响中西文化的性格?
答:汉语重意,以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是主观心理感情和客观景物事实交融而形成的形象或底蕴之意境在文句中的升华。而西语重形,即词语的形态及其变化。以西方民族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词语的组合不仅要意义能够贯通,而且必须要形态对应,句子只能是形态对应的主谓结构来充当。
而汉字诱导中国文化具备较强的图画性,使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形象感受能力。因此,在中国的诗词当中,往往能有很好的体现。中文可以一音多义,多义字多,容易造成一种模糊感,即是表义模糊。一字多用,字义就容易宽泛、笼统。既然笼统,就可以简洁;既然简洁,就容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就有综合能力。中国语文容易模塑出一种阴阳互补的思维模式——中庸之道——中国文化是视觉性为主的文化性格。
绝大多数印欧语系的文字大都是拼音文字,完全符号化了,它们是流线形的结构,缺乏象形味——蚯蚓卷曲流线性。印欧语系语文的多义字相对就少一些。因此表意就要精确点儿。多义字少些,导致字本身的分类必然增多。当它需要一个表达一个确切含义的时候,就需要造新词。西方语言容易模塑出一种非A即B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事物二分法——西方文化是听觉性为主的文化性格。(492字)
3、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对西方文化、社会的影响。
答:酒神-日神精神或称戴奥尼索斯-阿波罗精神是一种哲学的、文学的概念,一种二分法。此理论描述的两个极端均是以希腊神话的神祇命名的。一个是太阳神阿波罗,另一个是丰收之神和酒神戴奥尼索斯。他们均是天神宙斯的儿子。阿波罗代表诗歌、预言、俊美整齐和光明;戴奥尼索斯则代表生命力、戏剧、狂喜和醉酒。文学评论家以他们对比的性格描述不同的艺术风格,但希腊神话中他们并非相反象征或仇敌。
日神精神象征的是美的外观,是一种形式美、节制和对称、是分析和分辨。日神精神象征的是形式主义和古典主义、视觉艺术。而酒神精神来源自古希腊的酒神祭。在酒神祭中,人们打破禁忌、放纵欲望,解除一切束缚,复归自然。这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非理性状态。酒神它对人生日常界线和规则的破坏,期间,包含着一种恍惚的成分,个人过去所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