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审图常见问题总结
措施: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3.0.2条,重点设防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 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 作用。抗震等级属于抗震措施的范畴,故 乙类建筑应按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抗震等 级。
措施: 1、楼梯间前室活荷载标准值应考虑入流集中的情 况,不小于3.5KN/㎡。 2、高层建筑屋面至少应按上人屋面考虑活荷载。 3、高层建筑的裙房屋面应考虑施工堆载。 4、女儿墙、楼梯栏杆等可能承受水平推力的构件 应注明水平荷载。 5、雨篷、空调板、厂房或剧院中的马道应考虑检 修荷载。 6、人防构件应根据相应的人防等级注明等效荷载。
措施:梁上柱(LZ)和楼梯柱(TZ)均为 受力柱的一种,与框架柱具有相同的要求, 应按与主体结构相同的抗震要求进行设计, 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措施:设计说明中,应注明各桩型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地基基础规范》8.5.6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 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 该规范附录Q规定,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为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2、当桩端持力层为密实砂石层或其他承载力类似的土层时, 对单桩竖向承载力很高的大直径端承型桩,可采用深层平板载 荷试验确定桩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3、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采用静力触探及标 贯试验参数结合工程经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三、配筋的常见问题
措施:根据《省抗规》6.7.13条规定:穿层 柱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 直径不应小于12,肢距不应大于150mm。 请设计时注意遵守。
措施:根据《省抗规》6.7.12-3条规定:单 边梁应设置抗扭纵筋和箍筋,沿梁全长箍 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直径不应小于 12mm,且宜采用四肢箍。抗扭纵筋间距 不应大于100mm,直径不应小于16mm。 请设计时注意遵守。
措施:屋面框架梁与楼面框架梁的构造有 所不同,应按W注明排 数,附加非贯通钢筋应注明排数和层数。
措施:结构设计系在建筑图的基础上完成, 应保持与建筑图的一致性,若有不同意见, 应及时与建筑专业设计人协商,保证建筑 和结构图纸的一致性。
措施:根据《省抗规》6.2.1-5条的规定,多 层框架结构中应严格控制一端支撑于框架梁 的半框架的数量,其数量不应超过该方向框 架总数的20%,高层建筑不应采用半框架。 半框架的框架梁与主梁相交处,应按铰接 处理;支撑半框架的框架主梁抗震等级应提 高一级,并设置抗扭纵筋及腰筋,抗扭箍筋 应沿梁全长加密,箍筋最小直径除满足计算 外,应比构造要求增大2mm,同时加大框架 主梁的下部纵筋。
措施:计算书应按照图纸表达的内容进行 建模计算,当设计过程中层高和层数进行 了调整后,应及时更新计算,建议在出图 前,对图纸(包括建筑和结构图纸)和计 算书进行相符性检查。
措施:人防地下室设计图中应包含人防电 缆井、进排风竖井出地面结构图,该图可 由设计人自行设计,也可选用国家标准图 集《防空地下室结构设计》FG01。
措施:主裙楼相连时,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按级别高者取用,上述情况,裙楼的地基 基础设计等级也应取甲级。
措施:根据《抗规》6.1.5条的规定,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 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 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根据《省抗规》6.2.1条的规定,对于仅一个主轴方向的局部 单跨框架结构,其梁柱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当原局部单跨 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对丙类建筑应取一*级,对乙类建 筑应提高为特一级。 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单跨框架结构,但可采用局部单跨框 架结构,所谓局部单跨框架结构,系指单跨框架部分承担的 剪力或倾覆力矩不大于总剪力或倾覆力矩的50%,应注意, 局部单跨框架结构仅允许在一个主轴方向采用。
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 及应对措施
一、设计说明中的常 见问题
措施:根据《混凝土规范》3.3.2条的规定, 结构重要性系数:在持久性工况和短暂设 计工况下,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 不应小于1.1。请设计时注意遵守。
措施:设计时应以现行有效版本进行设计, 各所总工及设计人应经常检查版本的更新 情况,对作废的版本,及时请技术质量部 工作人员加盖作废章。
措施:设计时应注意:一、二级抗震等级 框架梁顶面贯通钢筋配筋量不应少于梁两 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
二、图面中的常见问题
措施:根据《人防规范》,临空墙为一侧 直接承受空气冲击波作用,另一侧为防空 地下室内部的墙体。当进、排风井墙体与 地下室内部相邻时,应按临空墙设计。
措施:根据《省抗规》6.7.14条,单边梁和 穿层柱处楼面开洞的周围相邻的一跨应采 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板厚不应小于 150mm,双层双向配筋。洞口周边的边梁 应加宽,并配置抗扭纵筋和箍筋。与单边 梁和穿层柱相邻的上下层也应采用现浇钢 筋混凝土楼板,板厚适当加厚,配筋适当 加强。请设计时注意遵守。
措施:几何平面不对称而对称布置的构件, 编号相同,其配筋方式若不注明,一般按 平移配筋理解,可能导致配筋不足,此时 设计图应注明是否按对称方式配筋。部分 设计人员在对称构件中加注“反:字,则 应在说明中加注“凡注明 “反”字的构件, 其配筋对称设置”。
措施:根据《抗规》6.1.14条,地下一层柱 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 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 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 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 载力的1.3倍。
措施:设计时应注意:一级抗震等级梁、 柱箍筋间距均不应大于6d;同时一、二、 三、四级抗震等级梁箍筋间距也不应大于 h/4。
措施:设计时应注意,一、二级抗震等级 框架梁端截面底、顶面钢筋配筋量比值分 别不应小于0.5和0.3。应特别注意:连续梁 在大小跨相邻时小跨梁易出现比值不足的 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