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图中常见结构问题分析

审图中常见结构问题分析

【说明】抗震设计中,场地指具有相似的地震反应谱特征的房屋 群体所在地,而不是房屋基础下的地基土,其范围不小于1.0km2 的平面面积。场地类别的划分只与覆盖层厚度和等效剪切波速有 关。场地类别与基础形式和地下室深度无关,场地类别并不因建 筑物的基础形式和埋深、以及地下室的层数而改变。因为采用地 基处理或桩基处理后,对整个场地的反应谱特性影响不大,不改 变场地类别。规范定义的场地是相对地面而言的,与地下室深度 无关。
审图中常见结构问题分析 (2)
1
工程汇总
2
审核意见1:由于基础设计根据是中间勘察报告,且无本 工程试桩报告,基础结构图说明中增加1条。本图纸仅 用于工程招标、工程量统计及土方开挖,待业主提供详 勘报告且经过施工图审查后方可正式施工。
【说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 1.0.3条(强条) 各项建设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 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3.3.4条 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承载力检测,混凝土灌注桩的混凝土龄期达到28d或预留 立方体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预制桩(含钢桩)在施工成桩后, 对于砂土,不应少于7d;对于粉土,不应少于10d;对于非饱和 黏性土,不应少于15d;对于饱和黏性土,不应少于25d;对于桩 端持力层为遇水易软化的风化岩层,不应少于25d。2 当采用低 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时,受检桩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 度等级的70%或预留立方体试块强度不得小于15MPa。 3 当采用钻芯法时,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达到28d或预留立方体 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18
10
审核意见15:《高规》第7.1.3条 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 梁宜按框架梁设计。《高规》第6.3.3.2条 沿梁全长顶 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 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 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 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 AP
【说明】框架梁通长筋采用小直径时,要进行经济性比较。
13
【说明】其他工程中存在问题: 1: 9#楼结施13中,KLy-10支座钢筋配3 14/2 25;结施14、 15中,KLy-7(1) 支座钢筋配2 18/2 25,有误。
14
审核意见16:建筑屋面图中有太阳能热水器;结构计算 书中,有太阳能热水器处活载取值0.7KN/m2,偏小。
3.3.7条 预制桩承载力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除应符合本规程第 3.3.5条第1款规定外,还包括采用“引孔法”施工的预制桩。 2 对已进行为设计提供依据静载荷试验、且具有高应变与静载荷 试验比对资料的桩基工程,可采用高应变法。采用高应变法时, 应同时评价桩身完整性。 3 采用静载试验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且 不得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得少于2根;采用高应
3.1.3条 试验桩的数量及位置由设计按相关规范确定。 3.1.4条 对地基基础的验收检测,试样数量应按下列原 则确定:
1 按单位工程计算,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样数量不计入验收检测 的抽检总数; 2 单位工程相同条件下的地基基础作为一个抽检批次; 3 具体的抽检数量遵循各种检测方法的规定。
【说明】相同条件是指相近的地质条件,相同的地基类型、规格、设计要求、 16 施工工艺等。每单位工程中必须包含进行承载力测点。
审核意见10:抗拔桩ZH2(L=26m)、ZH3(L=20m),抗拔 桩钢筋建议分段不同设计。
【说明】抗拔桩应通长配筋;当桩长较长时,在保证桩身截面承 载力和裂缝宽度要求的前提下,可沿深度分段配筋。抗拔桩主筋 入承台长度不应少于40d。
9
审核意见11:6、8、10#楼无自行车坡道和其集水沟做法。 无与主楼交接处沉降缝的定位和宽度?自行车坡道外侧 悬臂墙板配筋是否满足裂缝0.2mm宽度? 审核意见12: 建筑图中厨房有浅地沟,沟深300,结构 图要补设计。 审核意见13: 19#主楼A、B、C轴基础连系梁建议连系梁 中心线对准柱中心线布置。(而不是对准轴线。)审核 意见15:桩基计算书不易(有些幢是无法)区分700、 800直径两种灌注桩。 审核意见14: 计算书中地下室顶板梁截面尺寸图、梁配 筋图要有轴线定位。顶板荷载图要有荷载组成说明。地 下室顶板设计图中,设计说明中:景观荷载不得大于设 计荷载,请明确具体数值。
【说明】其他工程中存在问题: 1.建筑屋面图中,2~10、K~M轴有太阳能热水机组;结构计算 书中,此处活载取值0.7KN/m2,偏小。
15
江苏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DGJ32/TJ142-2012 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 本规程所称的地基基础包含基桩、地基和基础锚杆,其 中地基又分为天然地基、 处理地基、 复合地基。地基 基础检测分为设计阶段的试验性检测和施工阶段的验收 性检测。
3.3.6条 评价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采用低应变法,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50%,且 不得少于20根,每个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对柱下四桩或 四桩以上承台的工程,抽检数量还不应少于相应桩数的50%。对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乙级桩基工程, 应适当增加抽检比例。 2 对于直径不小于800mm的混凝土灌注桩,应增加钻芯法或声波 透射法评价桩身完整性,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 20 得少于10根。
3.人工挖孔桩设计图中,未要求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 持力层检验。
【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第10.2.13条(强条) 人工挖 孔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应视岩性 检验孔底下3倍桩身直径或5m深度范围内有无土洞、溶洞、破碎带或软弱夹层 等不良地质条件。
【说明】低应变法检测快捷、廉价,适合有普查性的完整性检测。若桩过长或桩 身截面阻抗多变且变幅较大或预制桩存在接桩缝隙等情况时,往往应力波尚 未反射回桩顶,其能量已完全衰减,致使仪器测不到桩底反射信号,而无法 评定整根桩的完整性。低应变法有效检测范围变化很大,桩长30~50m不等, 应通过现场试验,依据能否识别桩底反射信号。长桩要采用质量大的锤头。 对于超长桩检测,尽管测不到桩底反射信号,低应变法仍能用于查明有效检 测长度范围内是否存在缺陷,其桩身完整性的进一步判定要结合高应变法。 高应变法主要用于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但由于其激 励能量和检测有效深度大,也用于多节预制桩、超长桩的完整性检测。
3.1.5条 验收检测的试样位置应在施工完成后随机确定, 并应均匀分布。确定试样位置时还应考虑下列因素:
1 2 3 4 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 设计方认为重要; 委托方认为必须选取; 施工中有异常的工程桩。
3.3 基桩检测 3.3.1条 基桩检测的内容包括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 3.3.2条 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可根据地基基础设 计等级和现场条件,选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或高应 变检测。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和单桩水平承载力, 分别采用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审核意见8: 采用静载荷试验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检测。9、11、12、13、14、15、16#楼作为一个抽检批 次,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每 栋中不少于1根。
8
审核意见9: 2、7、8#楼桩进入桩端持力层长度约0.5米, 有误。
【说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3.3.3.5条 应选 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 于黏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不宜小于1.5d,碎石类土,不 宜小于1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 于3d。
其他工程中存在问题: 1: 43、45~47#楼,由于基础设计根据是中间勘察报告,基础结构 图中说明中增加1条,本图纸仅用于工程招标及工程量统计,土 方开挖。待业主提供详勘报告且经过图纸审核后方可正式施工。
3
审核意见2: 有些楼按Ⅱ类场地类别计算,有些楼按Ⅲ 类场地计算,错误。场地是工程群体所在地,其范围不 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说明】当难以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时,对直径≥1200mm的端承型混 凝土灌注桩,经地基基础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共同确认,须采用钻芯法进行桩 端持力层鉴别,钻芯法的抽检比例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10根; 若成桩前仅进行岩基载荷试验(同一岩基不少于3个点),不做单桩竖向抗压 承载力试验,抽检应增加总桩数的30%完整性检测。
17
判定桩身完整性,可选择两种或多种合适的方法,包括 钻芯法、声波透射法、高应变法和低应变法等。 3.3.3条 提供设计依据的单桩承载力,应采用单桩静载 试验。工程桩验收检测,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和竖向 承载力检测。承受水平力较大的桩,应进行水平承载力 检测。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测。
4
审核意见3: 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桩基设 计等级为甲级。
【说明】其他工程中存在问题: 1.一些工程设计图中,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或桩基设计等级)未表 达或表达错误。
审核意见4:13幢30层高层建筑的桩基根据1个700直径灌 注桩试桩、2个800直径灌注桩试桩结果设计,可能偏于 不安全或不经济。 审核意见5: 33、35、37~41#楼人工挖孔桩说明增加两 条,1.人工挖孔桩在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 载力静载荷检验,检验数量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 1%,且不得少于3根。2.采用小应变法对柱下单桩的桩 身完整性进行检测,抽检数量为100%。
【说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2008第6.3.30.5条 应控制最后一次 灌注量,超灌高度宜为0.8~1.0m,凿除泛浆高度后必须保证暴露的桩顶混凝 土强度达到设计等级。 《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32/J12-2005第12.6.2.10条 桩顶混 凝土标高应至少比设计标高高出500mm,水下灌注桩宜比设计标高高出5%的桩 长,以确保灌注桩凿除浮浆后的桩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等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