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2、让学生体会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学重点:1、学会欣赏作品中精彩的故事情节;2、学会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把握情节的表现技巧。
2.赏析作品中侧面描写合成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投影,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和安排:第一课时开课语: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再次走进七彩阅读——紫色篇的课堂。
希望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起度过快乐的阅读时光。
一、课前热身操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常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赏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
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抹耀眼的两色。
那今天的这次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学习文学鉴赏技巧。
(板书标题:文学鉴赏)二、指点迷津师:刚刚在第一环节,我们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了鉴赏,那么什么是文学鉴赏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学鉴赏首先是要阅读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和一些领会。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首先一起来——赏析作品中的精彩的故事情节叙事类的文学作品往往能为我们提供丰富而精彩的故事情节。
曲折激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常常会吸引读者随着情节变化而心潮起伏,获得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映,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遇到叙事类的作品要紧扣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反复品味其情节辗转过程中透露出来的韵味。
一、紧扣文章的矛盾冲突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情节之所以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故事人物在不同思想、不同性格的支配下的矛盾冲突。
因此,欣赏故事情节就要善于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那么矛盾冲突是什么呢?思想矛盾的发展并以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冲突。
作品中人物思想的分歧和对立,随着情节的逐渐激化并表现为行动上的对立就形成了冲突。
因此,冲突是矛盾的具体化,是矛盾激烈化和表面化。
阅读P72文段示例,1.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生:2.说说文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生:师(解析):这篇小文章讲述的是“我”和同桌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和同桌因为一支钢笔而发生矛盾冲突,再因为“我”生病而和解,矛盾由开始到解开,故事顺畅而曲折。
把握好“我”和同桌之间的矛盾由开始到解开就把握了文章的情节。
第二课时二、抓住典型事例所谓典型事例就是故事发展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吸引人的事例。
这一类的事例也往往最能表现故事人物的特点,最能说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具有说服力。
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品味,可以更充分更快速的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也可以体会到故事情节的精华所在。
例如:《将相和》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三个小故事就是三个典型事例,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在这三个典型事例中充分彰显。
刻画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蔺相如,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廉颇的形象,再现了战国时期国家纷争的历史,揭示了“和为贵”的传统思想。
又如:居里夫人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一文却唯独选取了居里夫人放弃镭的专利这件事情,表现她醉心于事业、为人类服务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因为作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的精神,这才是居里夫人最伟大的地方。
三、分析表现技巧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巧合、悬念等表现技巧,这些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特殊的体验。
阅读到这样的作品时,读者会更容易深入故事情节,走进作品设定的环境,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迷惑、疑问、好奇、紧张、惊喜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从巧合、误会、照应等表现技巧的角度来欣赏故事情节。
悬念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
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例如: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
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
照应有如下几种:1、时间照应例如: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这段话中点到了“4月28日”这个不寻常的日子,这里照应了文章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
”因为李大钊烈士牺牲的时间是1927年4月28日,作者牢牢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
这样的照应,给人以十分沉痛的感觉。
2、设问照应用设问照应,可以设下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先设疑,然后例举了“评论《水浒传》”、“谈论‘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最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作结,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照应起来。
3、前后照应例如:《粜米》结尾写道:“经过一阵的嚷嚷——辩论米质的好和坏,争持斛子的浅和满,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没了这只船那只船之间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再也看不见了。
”这段话照应了课文的开头:“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
”农民面对资本家的压价,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将米廉价地全部卖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
4、课题照应例如:课文《彩色的翅膀》结尾写道:“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彩色的翅膀。
”用象征手法,照应了课题,又说明了小昆虫已在海岛安居乐业,展示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建设海岛的美好心灵。
又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也采用了这种照应方法,使文章更加严密,中心突出。
阅读文段示例P73-74:师:文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评议)文章这两处前后照应。
第一处是指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急需救助,第二处是指我们的努力可以使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生活更美好。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评议)第三课时三、朝花夕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再回顾一下,上两堂课我们学习了文学鉴赏的哪些知识?生:师(明确):什么是文学鉴赏以及怎样欣赏作品中精彩的故事情节。
紧扣文章的矛盾冲突板书设计:欣赏作品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抓住典型事例时间照应分析表现技巧设问照应前后照应课题照应四、真金火炼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用我们学到的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完成教材沙场练兵的几个练习,分别是:1.初试牛刀练习三;2.大显身手练习一。
(学生完成练习后,师生共同评议。
)第四课时开课语;师:新的一周又开始了,很高兴大家又回到老师的课堂。
跟大家讲一个小笑话吧!(老师可以自行准备小笑话或者小故事。
)好,听完了笑话,接下来进入我们的课前热身操环节吧!一、课前热身操出示图片:图片1 图片2图片3 图片4下面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片段,这些片段与哪个图片相对应?将序号填写在括号里,并说说这些人物分别出自哪部作品。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
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
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
尖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
(图片3 《西游记》)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图片1 《故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图片4 《红楼梦》)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
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
……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图片2 《小英雄雨来》)脱口秀话题: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人物是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她)?二、指点迷津师:在刚才的热身操环节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指通过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形象和意象即作者描述的情、景,通常我们所说的作品中的形象指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有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孙悟空、猪八戒还是小雨来、大将军廉颇,无不可歌可泣,令人感动。
这堂课我们学习怎样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一、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
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
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2、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