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探地雷达技术

第五章 探地雷达技术

D. 检测二维体时,测区应该垂直于二维体走向,线距取决于 检测对象走向方向的变化程度。
GPR数字处理技术
数字滤波 频率滤波和时域滤波 在GPR中此带入了大量的噪声,GPR的核心工作就 是利用各种先进的滤波技术来压制噪声,提高SNR,以 提高有效波的性态。 数值滤波就是对采样后的离散数据进行一种数学上的 处理,从而按照设定的要求获得一个新序列的过程。 首先,满足采样定律:
1 t 2 f max
采样时间间隔:纳秒ns
频率滤波
对探地雷达记录道x(t)进行频谱分析,以确定有效的频率 范围1~2与干扰频率3~4,其次设计一个频率器保留有 效波的频率成份,虑掉干扰波的频率成份,即:
1, 1 2 H ( w) 0, other
对 GPR 的记录通道下 x ( t )进行滤波,若 x ( t )的频谱为 x (),则滤波后GPR的x(t)的频谱为x()H( ),再 对滤波后的信号谱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滤波后的输出为:
GPR
§2
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
地质雷达工作时,在雷达主机控制下,脉冲源 产生周期性的毫微秒信号,并直接馈给发射天 线,经由发射天线耦合后发射到地下,信号在 传播路径上遇到介质的非均匀体(面)时,产 生反射信号。位于地面上的接收天线在接收到 地下回波后,直接传输到接收机,信号在接收 机经过整形和放大等处理后,经电缆传输到雷 达主机,经处理后,传输到微机。在微机中对 信号依照幅度大小进行编码,并以伪彩色电平 图/灰色电平图或波形堆积图的方式显示出来, 经事后处理,可用来判断地下目标的深度、大 小和方位等特性参数。
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是理想低通、带通和高通滤波器, 理想的滤波器特性为:
1, H ( ) 0, sin t h(t ) t
相应时间域特性
理想带通滤波器的响应特征为:
1 H ( ) 0
0 0
应用射线定理,根据网格法,把每个网格看成一个反射点,根据反 射点P的深度H,反射点的记录通道Si(其地表水平位置xi),扫描 点P对应任意记录通道Sj(其地表位置xj)的反射波走时为:
2 tij H 2 ( x j xi ) 2 v
m- 参 与 偏 移 叠加的记录 通道; v- 电磁 波传播速度 S
§3 探地雷达的剖面测量方法
目前常用的时域GPR有剖面法、宽角法、环形法和多天线法等
剖面法结合多次覆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发射天线T和接 收天线R以固定 间距,沿测线同 步移动。
双天线
单天线
雷达常用的两种处理技术
偏移绕射处理技术 核心:将视倾角x 变为真倾角mx。
射线理论的偏移绕射处理
波动方程偏移法 射线理论基础上:地下界面的 每一个反射点都可以认为是一 个子波源,这些子波源的电磁 波都可以到达地表,并被接收 天线接收,并假设其时距曲线 为双曲线。
2 h(t ) sin t cos t t
相应时间域特性
理想高通滤波器的响应特征为:
1, H ( ) 0, sin t h(t ) (t ) t
相应时间域特性
反褶积 理想GRP是一个尖脉冲,由于天线的限制,这种尖脉冲实 际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连续的波形b(t),雷达记录因此可 以看成是雷达子波与反射系数的褶积
GPR发展沿革(1965~1980年代)
• 1970 年,首家生产和销售商用GPR 的公司问世,即Rexorey 和Art Drake 成立的美国地球物理测量系统公司( GSSI) ; • 此期间GPR 的进展表现在,人们对地表附近偶极天线的辐 射场以及电磁波与各种地质材料相互作用的关系有了深刻 的认识; • 特别是Morey 在1974 年设计出超宽带GPR并通过GSSI 迅 速实现了商品化,为GPR 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 • 从70 年代开始,GPR 在检测地下管道、坑道方面大显身手 , 特别是在检测地下非金属管道时表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基于类似的原因,GPR 开始协助刑事勘察。加拿大地质 调查部门还充分利用GPR 探测了北极永久冻土及加拿大 西部碳酸钾矿。 • 钻孔探地雷达在偏远地区使用时暴露了设备笨重、体积大 和耗能多的缺点,此外,由于当时的石油地震勘探业已经开 始采用数字处理技术,因此GPR 数据的数字化成为人们迫 切的期望。
被检测对象的几何尺寸决 定雷达系统可能的分辨率, 关系到天线中心频率的选 择 在检测区域不应存在大 范围的金属构件和无线 射频源
测网布置原则
检测工作之前,首先建立测区坐标,确定测线的平面位置, 一般的规则如下:
A. 检测对象已知时,测线垂直于检测对象长轴方向; B. 检测对象未知时,测线布置成网格形式; C. 检测对象体积有限时,先用大网格测线布置,初查物体范 围,然后用小网格进行祥查,网格大小最好接近对象尺寸;
(i 1,2,3,, m)
ai
a
j 1
m


ij
把记录道 Sj 上 tij 的振幅值 aij 与 P 点的振幅叠加起来,作为 P 点的总 振幅值ai
波动方程偏移法
基本原理:电磁波波动方程克希霍夫解的基础上进行
其核心思想还是: 网格法+电磁场有限元方法+边界条件限定
反射波增强处理技术图象增强处理 A. 反射回波幅度的变换技术 An
GPR发展沿革(1965~1980年代)
• 美国军队在60 年代中期,委托Cal span 公司率先采用 GPR 进行了非金属地雷的探测及相关的研究; • 在此期间,阿波罗登月计划启动,研究人员认为月球表层物 资的电磁特性与冰相似,因而决定采用GPR 作为探测工具, 并针对性地设计了几种方案,最终由阿波罗17 号于1974年, 由Procello 携带GPR 在月球表面完成了实地勘测,用 GPR在月球表面上研究了土的结构; • 60 年代末期,丹麦与英国基于冰河调查的目的,研制了由 飞机搭载的GPR (机载GPR) ; • 但机载GPR 投入真正的商业运作始于1979 年,美国SRI International 用机载GPR 进行了为期七年的热带森林调 查。
GPR发展沿革(1980~1990年代)
• 在此期间日本OYO 公司开发了一种称作Geo-radar 的探地雷达,初步 取得了商业成功; • 加拿大A-Cubed 公司于1981 年成立并开始开发GPR ,随后于1988 年 创建了探头及软件公司(SSI) ,致力于pulseEKKO系列GPR的商业推广; • 80 年代初, GPR 开始用于道路和公共设施调查,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如 Ulriksen 在检测有沥青混凝土罩面的桥面板时,发现水泥混凝土的含氯 量的变化会导致反射波波幅的变化; • 从1984 年开始,前苏联开始研制机载GPR 用于地质和自然资源调查; • 美国环保部门开始调查和清理被污染的土地 ,GPR 成为高分辨率地下 测绘的工具,并且显示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 此外GPR 还首次应用于农业和考古; • 80 年代全数字化的GPR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数字化GPR 不仅 提供了大量数据存储的解决方案 ,增强了实时和现场数据处理的能力 , 为数据的深层次后处理带来方便 ,更重要的是 GPR 因此显露出更大的 潜力,应用领域得以向纵深拓展。
r
C为真空中电磁波传 播速度,C≈0.3m/ns; r为相对介电常数
用宽角法确定速度:
v ( D xD) /(t t )
2 2 2 2 1
式中,D为天线两 侧移动距离; t1 为 天线移动前电磁 波单程进行时间; t2 为天线移动后电 磁波单程进行时 间
宽角法(共中心点法)。其目的主要是获取地下介质中 传播速度,测试时保持两天线中心点位置不变,反向等 距离移动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此法一般用于地 下介质均匀且水 平的检测场合, 方可获得较好的 效果。
ˆ(t ) F ( x ˆ()) F ( x() H ()) x
时间域滤波 设滤波器的特性为为H(),其逆变换为h(t),h(t)为滤波器的 时间特性,如果输入为x(t),则滤波后输出的为:

ˆ (t ) x

h( ) x(t )d
时间域滤波在过去也叫“褶积”。 频率域滤波从滤波的振幅H()中可以直接观看信号 的频率成份。 褶积滤波通常用单位脉冲通过滤波器,观看响应脉 冲特征来表示, GPR 的 x(t) 可分解为时间、极性、 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通 过滤波器,于是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输入的脉冲 序列脉冲响应,x(t)的褶积就是这些脉冲的叠加。
第五章 探地雷达技术在地基基 础工程中的应用
§1
概述
瑞典地质公司(SGAB)的RAMAC系列
探地雷达也称作透地雷达( Ground Penetration Radar )或地 下界面雷达(Subsurface Interface Radar)。 是一种对地下的或物体内 不可见的目标或界面进行 定位的电磁波技术。 A.分辨率高;
剖面法的测量结果: GPR的时间剖面来表达
横坐标:天线在地表的位置 纵坐标:反射波在双程走时, 表示脉冲从发射天线出发经 过地下界面发射回接收天线 所需要的时间。 由于噪声过大,解决办法 (1)不同的天线距离 (2)在相同测点位置进行叠加
§5 GPR现场检测技术
检测深度:如果对象赋存深度>GPR探测距离的50% 得不到有效的检测结果 被检测对象的导电率和介 电常数,将影响反射波能 量及其散射波性态的识别。 对于岩石检测,围岩的不均匀性态 应该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检 测对象的响应被淹没在围岩性态变 化之中而无法识别。
GPR发展沿革(1956~1965年代)
• 50 年代末期,一架美国空军飞机准备在格陵兰 冰面上降落时,雷达高度表指示有误,导致飞机坠 毁。这一事件后,人们深刻认识到电磁波穿透冰层 的能力,出现了用电磁波探测冰山的研究热潮,诸多 极地考察队应运而生,获取了很多新发现; • 1963年,Evans S用GPR测量了极地冰层的厚度; • Unbterberger 等 探 测 了 冰 川 和 冰 山 的 厚 度 , Annan A P做了大量的理论及试验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