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论反思[1] 2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论反思[1] 2
19世纪60年代开始,多指标综合评价逐步开展 起来。与价值指标寻求并使用同度量因素不同,指标 综合是逆向操作,干脆去掉所有评价指标的量纲,力 图解决合成指标计算中的可加性问题。
尽管三大综合评价工具之间并非彼此取代的关系 ,但它们的主次起伏与国民核算范式的变革密切相关 。在政治算术范式(配第范式)下,实物指标开始与 价值指标由并行同用,后来在评价中渐渐处于辅助地 位。在现代国民核算范式(库兹涅茨—斯通范式)下 ,价值指标取得了统计评价中的主导地位,SNA的通 行便是这一地位的证明。
故而,与上述四种统计评价方式相对应,迄今为 止,人类发现并使用三大综合评价工具:时间指标、 价值指标与合成指标,概莫能外。
即便实物指标也是具有一定程度综合性的,比如 ,最早的财富指标——粮食总量,就可以忽略不同粮 食间热量的区别,加总在一起,得出一个综合指标。 如果我们广义地把人作为一种物来理解,时间量是最 综合的实物指标(实在指标)。时间是可以加总的, 它的综合性甚至不亚于某些价值指标。现在,人们对 时间指标越来越重视。当然,实物指标的综合性受到 了很多限制。
货币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价值指标则是 该发明的一个副产品。价值指标大大地提升了统计评 价的综合性,弥补了实物指标的不足,是经济统计学 家对人类的贡献。价值指标以价格为不同评价因素的 同度量因素,以解决综合评价中必须解决的指标可加 性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价格,或可以 用价格计量,这又对评价的综合性形成了新限制。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论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国民核算研究院 邱东
2012-10-23
内容概要
本文拟对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概念理解、方法要素、历 史地位、当量转换、空间解释和结果意义作出反思。
目录
一、 多指标综合评价: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
二、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步骤看其方法要素
统计评价中的三大综合评价 三、
四、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当量转换 五、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空间解释
国内其它名称:“多属性综合评价”、“多目标 综合评价”、“多变量综合评价”等。
邱东概括:“多指标综合评价”。“多指标”是 指评价中对被评价对象采用多个评价维度,以尽可能 达成评价的全面性。“综合评价”是明确其通过合成 取得一个整体性的评价,以便将被评价对象排序的目 的。
这个定义注重从统计评价向全面性和整体性演化 的角度,将多指标综合评价与实物指标评价、综合指 标(价值指标)评价和指标体系评价等区分开来。将 “指标综合”列为统计评价的第四种方式。
选定无量纲和合成公式
确定指标阈值、参数
表2 多指标综合评价核心阶段的步骤
邱东
苏为华 (3) (5) (5)
OECD (6) (5) (6)
确定指标权数 无量纲化 合成
(4) (5) (6)
表3 多指标综合评价后期处理阶段的步骤
邱东 苏为华 (6) (7) (8) (9) (7) OECD
评估、检验评价结果 稳健性分析、敏感性分析 数据还原 与其它指标间的关联分析 排序
某指标权数为零,并不意味着它对评价某事物不 重要,而往往是因为它不可测度或难以测度。从可行 性的角度出发不得不放弃对它的测度,从外观看似乎 出局意味着它对评价无关紧要。
核心阶段是第二次确权,即入选指标权重大小的 问题。
第三,后期处理阶段的内容差别稍大。邱东 1990年只是提出了进行结果检验的思路,没有将其 列入评价的基本步骤。OECD对后期处理更为重视, 分成三个步骤进行。同时也注重对评价结果的表达方 式和发布。苏为华则强调评价结果的再应用,这与他 对评价方法的广义理解相对应。
评价结果的表达和发布
评价结果再应用
(7)
(10)
第一,多指标综合评价粗分为三个阶段:评价的 预处理阶段、核心阶段和后期处理阶段。总体上,特 别是在核心阶段,人们对各步骤的内容都认可,在评 价内容的步骤划分和顺序上有所区别。
第二,选取评价指标实质上是第一次确定指标权 数,这一次是确定指标权数的有无,没有被选取的指 标即意味着其权数为零,而入选的指标其权数尚待确 定。
不同构成指标一定量的变化都可以使人类发展指 数增长1%,这意味着就对人类发展指数的增长而言 ,不同构成指标的变化会形成一个等价关系。按照假 设的数值,人均GDP增长3%,与人均期望寿命提高 半岁,与教育水平提高2%在人类发展上是等价的, 三者对人类发展指数的增长作用是相同的。这三者间 构成了一个约当量,彼此间可以相互转换。
对诸评价指标能否合成一个总量指标,一直存在 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总量派”以实现不同事物的 时空排序为要,支持对指标的综合。“非总量派”, 认为全面性与整体性不可得兼,人们只能止于指标体 系的评价,不可武断地将不同评价指标综合成一个评 价值。其主要反对意见在于合成时加权的随意性。
其实,即使在价值指标中,价格作为权数也存在 扭曲总量的现象。不过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往往需要专 门生成权数,似乎权数的客观性很弱,人们对权数是 否可靠疑虑较大。然而我认为,能否实现这个变革, 关键还并不在于权数确定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多指 标综合评价中的“当量转换”问题。
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当量转换
(一)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例
人类发展指数HDI由人均GDP、人均期望寿命和教育 水平三个方面构成。由其合成公式可知,人类发展指 数的变化可以是其三个构成指标多种变化组合的结果 。
假设人均GDP每增长3%会使人类发展指数增长 1%,人均期望寿命每提高半岁将使人类发展指数增 长1%,而教育水平每提高2%会使人类发展指数增长 1%。
(二)当量转换的一般性表达 CI = f (x, y, z)
△ CI = f (△x, △y, △z )
△ CI = f (△x ) 当△y =0, △z =0
△ CI = f (△y ) 当△x =0, △z =0
△ CI = f (△z) 当△y =0, △x =0
从对△CI的等量贡献看,有
从社会指标运动开始,人们开始注意非经济方面 的统计评价,价值指标的非全面性问题开始显现。在 原评价中加入非价值指标带来的问题就是评价丧失整 体性的可能,合成指标便是人们既保障全面性又取得 整体性的探索。
2009年SSF测度报告提出现有价值评价方式的 系列问题,提出要把测度的重心转向人们的生活福利 ,这必然涉及到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历史地位,实际上 再一次系统提出评价范式变革的问题。
对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核心理解通常是一致的 ,区别主要是其外延。苏为华和邱东二人在方法理解 上的区别: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作用 指标性质上 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方法
二、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步骤看其方法要素
邱东1990年归纳了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七个基本
步骤
(1)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苏为华概括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五个基本要素:评 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评价 结果,回答谁来评、去评谁、评什么、怎么评和评出 的是什么五个基本问题。
苏为华提出定性综合评价、当量评价法(效用函 数综合评价方法)、多元统计方法、模糊综合评判、 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方法、运筹优化与决策方法、智能 化评价方法八种评价模型。综合评价结果可以表现为 评价量化值、评价排序和评价类别,即“价值评价” 、“排序评价”和“分类评价”。
式中a、b、c、l、m、n是不同构成指标一定量的变 化系数。
(三)数学可加性及其扩展的必要
隐含的问题:为什么人均GDP一定量的增长与人均期 望寿命或者教育水平一定量的提高是等价的?为什么 不同构成指标一定量变化的组合是等价的?这种当量 转换关系成立的社会经济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与不同构成指标的赋权问题相关联,但从根本上看, 其实也就是各构成指标在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可加性问 题或可积性问题。
1990年,邱东提出统计评价可以分为实物指标 、价值指标、指标体系和多指标综合评价四种方式, 藉此,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由片面趋于全面,由分散趋 于整体,统计评价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一直是人类追求 的目标。
这四种方式中,价值指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通常 都优于实物指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整体性最强,但 抽象性也随之强化。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最强,但整体 性或综合性最差。
(2)选定无量纲和合成公式;
(3)确定指标有关的阈值和参数;
(4)确定指标权数;
(5)无量纲化,即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指标评 价值;
(6)加权平均,即合成各指标评价值得出综合评价值 ; (7)依综合评价值大小将各被评价对象排序。
苏为华将综合评级的基本过程归纳为:
(1)确定评价目的;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确定指标权重; (4)选择评价模型或方法; (5)实施综合评价;
无量纲处理只能解决数学意义上的可加性和可积 性问题,但这并不自动保证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可加性 和可积性。在抽象还原为具象时,必须加入现场因素 ,势必缩小纯数学模型的有效空间,社会经济意义上 的可加性和可积性问题仍然存在。
(四)当量转换与补偿性
补偿性的绝对存在,只能相对减少。
五、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空间解释
将被评价对象设为多维空间中的点,多指标综合 评价用合成指数来评价它们,那么合成指数就是将多 维空间之中的点排序,难处在于这些点未必满足传递 性。
排序即是直线上的点的前后顺序和距离,故而合 成指数即是将多维空间中的点映射到某条直线上。
这种线性处理至少要完成两个步骤:先将多维空 间上的点映射到某个平面上,进而再从平面映射到某 条直线上。这两次映射包含了多种可能性,也即多种 不确定性。
六、 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