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应体检的项目及体检费用我们常常进行的常规体检一般为:血常规、乙肝五项、尿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肾功、X光胸透、心电图、B超、妇科(有些还有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
但是这些还不够,除常规体检外人们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健康应检查的项目,做这些检查能在早期发现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
癌症是现在社会的最大疾病杀手,早期发现防患于未然很重要,每年一次各项癌症早期筛查TSGF、甲胎蛋白、癌胚抗原一共只需要100多元,但能为你的生命护航。
TSGF(早期肿瘤筛查,检查费约60元)TSGF译作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是数种国际公认的与恶性肿瘤生长相关的糖类物质和代谢物(脂蛋白、酶、氨基酸)的统称。
当肿瘤产生时,血液中肿瘤相关物质含量升高,是肿瘤的早期发现、术后及放、化疗、转移、复发的重要线索。
临床试验证明,测定血清中肿瘤相关物质的含量,将为肿瘤的早期发现、筛查,良性肿瘤的鉴别和患者病情变化的动态检测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TSGF的检测可为临床检验恶性肿瘤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运用现代生物化学分析技术,达到了快速、准确、早期发现肿瘤的目的。
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专家鉴定,根据全国数百家医院临床研究报告评审确定为:敏感性可以达到86%,特异性达到97%以上。
通过对大量健康人群的调查发现其特异性达到99.35%。
二.参考值正常值:<95U/ml。
三.TSGF检测的肿瘤种类头颈部肿瘤鼻咽癌扁桃体癌喉癌甲状腺癌等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肝癌胆囊癌结肠癌直肠癌肛门癌等胸腔肿瘤肺癌胸膜间皮瘤等生殖系统肿瘤乳腺癌子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绒毛腺上皮癌睾丸癌等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泌尿系统肿瘤肾癌输卵管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神经系统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成髓细胞瘤等注:1 如果TSGF异常,再做更细致的第三项肿瘤种类的检查,肿瘤标志物男士(女士)专用检查(费用约1000左右),即:头颈部肿瘤、消化道肿瘤、胸腔肿瘤、生殖系统肿瘤、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泌尿系统肿瘤、神经系统肿瘤等分类的全部检查,如正常就不需做肿瘤标志物检查。
2 发热、部分急性炎症、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3 复检方案:术后或放、化疗后第4周复检一次一年内三个月复检一次二到三年内每半年复检一次四到五年内每一年复检一次期间如检测值高,应在4-6周时复检一次,以确定肿瘤复发或转移。
甲胎蛋白(肝癌检查,检查费约60元)在成人,AFP可以在大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升高,在生殖细胞肿瘤出现AFP阳性率为50%。
在其它肠胃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过去一直认为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
近年大量的临床却发现,部分肝硬化病人会长期出现AFP达到上千,但多年都没有肝癌的迹象;同时发现约20%的晚期肝癌病人,直至病故前,AFP仍不超过10。
放射免疫电泳甲胎蛋白AFP正常值:≤25μg/L放射免疫分析AFP正常值:≤20μg/L酶联免疫法AFP正常值:≤25μg/L 最常用的定量试验为放射免疫法(正常值为0~25ug/L),若超过25ug/L为阳性,若再25~400 ug/L之间为低浓度阳性,超过400ug/L即为高浓度阳性。
⑴肝癌是常见的造成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之一,一般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不到20μg/L,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据调查发现约有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会升高,通常以400μg/L 为标准,高于此数值应该考虑肝癌的可能性,一般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甲胎蛋白就已经升高,所以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定期的检查。
因此,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2)提醒一点的是:不能仅仅凭借甲胎蛋白偏高的指标来诊断或排除一种疾病是不可靠的,因为肝癌的发现不一定都需要甲胎蛋白偏高,有些肝癌可以是甲胎蛋白值正常的,故应同时结合其他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才可增加诊断可靠性。
⑶甲胎蛋白偏高可能与非恶性疾病如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恢复期,肝硬化,先天性胆管闭塞,畸形胎儿等甲胎蛋白可出现升高,但是起升高的幅度比较小,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⑷甲胎蛋白偏高可能与生殖细胞肿瘤有关,据资料显示大约50%患有生殖细胞肿瘤的病人其甲胎蛋白(AFP)呈阳性;一些其它肠胃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甲胎蛋白偏高;另外,若甲胎蛋白大于25μg/L的男性患者还要考虑睾丸癌的可能。
⑸病毒性肝炎。
慢性肝炎活动期甲胎蛋白有轻度、中度升高,一般在50~300μg/L,与肝细胞癌不同点为升高幅度低,一般不持续增高,经治疗后降低以至恢复正常。
⑹其他原因。
肝损伤、充血性肝肿大、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先天性酪氨酸病、孕妇(3~6个月)、睾丸或卵巢胚胎性肿瘤(如精原细胞瘤、恶性畸胎瘤、卵巢癌等)也常有甲胎蛋白增高。
甲胎蛋白偏高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必须引起患者的注意,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等了解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及时治疗,减少甲胎蛋白带来的危害。
癌胚抗原(消化系统癌筛查,检查费约60元)大肠癌组织可产生一种糖蛋白,作为抗原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
此种抗原称为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可广泛存在于内胚叶起源的消化系统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
癌胚抗原是一个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它能向人们反映出多种肿瘤的存在,对大肠癌、乳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
CEA最初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
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
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 也会升高,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
此外,血清CEA水平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确关系,越晚期的病变,CEA浓度越高。
血流变(心脑血管疾病需要检查,检查费约45元)研究证明,血流变学异常是脑血管病的发病先兆之一。
经观察,有些老年高血压病人,当血液流变学指标由正常转化为多项和极度异常时,不久即发生脑血管病或心肌梗塞。
上海市中风预报协作组对355例40岁以上的脑血管病易患者,开展了脑血管病预报的观察随访和防治。
对他们进行了包括血液流变学在内的各项检查。
血液流变学有一项以上异常者225人,占63%,明显异常即八项中三项异常者69例,占19.4%,经对异常者采取各种降低血粘度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其有效率达90%,并经一年观察无一例发生脑血管病。
上海邮电医院对208例脑血管病易患者进行全面的预防,凡血流变异常者均采取预防性治疗,经5年观察与不采取预防措施的另一组207例对照,结果预防组7例发生脑血管病,对照组有21例发生脑血管病,两组有明显差别。
显然,对血液流变学检查提示有先兆异常者进行治疗,是脑血管病预报和预防的有效方法。
经对脑血管病的易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晋查,发现高血压病人明显异常者占27.4%,冠心病28.7%,糖尿病30%,高脂血症30.1%,肥胖者29.7%,一过性脑缺血发作60%,这些异常都可作为脑血管病先兆的危险率,是可以作为脑血管病预报项目的。
当然,如果经过血液流变学的预测结果是正常的,也不能完全排除没有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性,应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绝不能把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作为预报脑血管病的唯一根据。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金标准,检查费约50元)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
血糖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和治疗监测的“金标准”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的逐步了解,多数人已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并常常把二者的测定值作为控制血糖的标准。
其实不然,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
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
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就不可能达标。
动脉硬化检测(老年人需要查,检查费约120元)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对于早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几乎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都处在隐慝状态下潜伏发展。
对于中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心慌、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
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称做脂蛋白)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
目前常规的检测动脉硬化的方法有:血管造影术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CT 扫描检查、彩色超声检查、眼底检查和脉搏波速度(PWV)检查等几种方法。
当常规检查出动脉硬化时,病理已经是动脉硬化中后期。
所以在早期动脉硬化检查方面,PWV检查优于其它常规的检查。
骨密度测定:(适合60岁以上老人,检查费约120元)骨密度测定:对于各种原因所致骨质疏松症,灵敏度高,诊断率高。
可行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骨密度测定有助于协助诊断骨质疏松症,骨密度(BMD)是最有效的骨折风险预测指标,骨折风险与骨密度呈几何级数关系,骨密度(BMD)的变化可以用骨密度仪来监测,一般选用正位脊柱和(或)双侧股骨,当病人的脊柱有明显的增生或变形时,双侧股骨扫描更有意义。
骨密度测定方法有以下六种:1.QCT骨密度仪检测法;2.超声波骨密度仪检测法;3..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测法;4.双光子骨密度仪检测法;5.X线骨密度仪检测法;6.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法。
骨密度测定正常值:骨密度正常为100%,减少1%-12%属于基本正常。
微量元素(检查费约40元)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微量元素在人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缺乏和过剩与人的健康休戚相关,微量元素与头发有特殊的亲和力,身体中微量元素积蓄于头发中,其含量过高或偏低预示患有某种疾病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