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质量缺陷分析及处理措施
一、工程概况
武汉地铁11号线东段(光谷火车站~左岭站)三标段主要包括郑家路站、郑家路站~未来一路站盾构区间、未来一路站及长岭山车辆段出入线工程。
其中,未来一路站为一期工程施工,其它工程均为二期工程施工。
1.1 郑家路站
郑家路站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呈东西向敷设于高新大道南侧,所处位置地形呈东高西底降坡,高差约12m,全长410.41m,标准段宽20.3m,车站采用以地下两层为主,局部设地下一层,并在覆土较厚处设置夹层等结合的形式。
车站公共区采用单柱双跨,设备及渡线段采用双柱三跨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结构。
标准段基坑深度为20.1m(有效站台中心),东侧盾构井处基坑深度约为28.8m。
总建筑面积21149㎡,其中主体建筑面积18029㎡,附属建筑面积3120㎡。
本站共设4个出入口、2组风亭和一座冷却塔。
施工方法为明挖顺作法施工。
1.2 郑家路站~未来一路站盾构区间
郑家路站~未来一路站区间里程范围为右CK53+895.118~右CK55+760.850(左CK53+895.118~左CK55+760.850),右线全长1865.648m(短链0.089m),左线全长1865.694m(短链0.038m)。
区间施工工法为盾构法,本区间内容包括区间隧道、疏散通道及废水泵房、区间联络线井等。
1.3 未来一路站
未来一路站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与未来一路交叉口。
该站为地下二层单柱双跨(局部双柱三跨)箱型混凝土结构、12m岛式站台,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外包长度269.6m,标准段宽度21.1m。
标准度基坑深17.1m,盾构井段基坑深19.9m,车站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17200㎡,其中主体建筑面积12700㎡,附属建筑面积4500㎡。
本站共设4个出入口、2组风亭和一座冷却塔。
附属结构:
未来一路站位于武汉市东湖光谷高新区高新大道与未来一路交汇处,有效站
台中心里程:右DK55+877.000,车站起点里程:右DK55+764.850,车站终点里程:右DK56+034.450;全长269.6m,标准段宽度21.1m。
车站为地下二层单柱双跨箱型混凝土结构、12m岛式站台。
附属结构由1号、2号风亭,Ⅰ、Ⅱ、Ⅲ、Ⅳ号出入口通道及一个消防疏散口组成。
附属结构均为单层结构,Ⅰ号出入口通道及1号风道位于未来一路西侧、车站南侧空地,基坑标准段开挖深度11~12.6m,开挖面积为1651m2;Ⅱ号出入口通道位于未来一路东侧、车站南侧,基坑标准段开挖深度9.5~11m,开挖面积为372m2;Ⅲ号出入口通道横跨高新大道,口部位于未来一路东侧、高新大道北侧空地内,基坑标准段开挖深度9.8~11.3m,开挖面积为553m2;Ⅳ号出入口通道横跨高新大道,口部位于未来一路西侧、高新大道北侧空地内,基坑标准段开挖深度10~12m,开挖面积为576m2;2号风道位于未来一路东侧、车站南侧空地,基坑标准段开挖深度10m,开挖面积为909m2。
根据本站附属结构基坑深度和周边环境条件,确定本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结合本站所处的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经计算分析、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本站基坑围护结构采用φ800mm钻孔灌注桩加内支撑方案,竖向第一道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道设置φ609mm钢管支撑。
冠梁及腰梁转角处设750×750×300mm、1500×1500×300mm、2000×2000×300mm钢筋混凝土角撑。
1.4 出入段线
长岭山车辆段出入段线区间分为东、西两段,东线(入段线)从郑家路出发,上穿正线区间,随后下穿高新大道与绕城高速立交匝道;西线(出段线+入段线)及正线四条线路出光谷七路站后,出入段线位于正线中间,正线左右线沿高新大道南北两侧向东行进,正线左线在路基段下穿西线出入段线,后右拐至郑家路站;西线出入段线在上穿高新大道与绕城高速高架后,在上穿绕城高速后与东线入段线高架合并;随后上穿科技二路高架,最后到达长岭山车辆段。
本区间东线长度约1338.13m,明挖暗埋段长度约815.28m,路基段长度约245.42m,高架段长度约277.43m;西线长度约2104.34m,明挖暗埋段长度约128.90m,U型槽段长度约195m,路基段长度约94.57m,高架段长1715.86m。
区间采用明挖法+路基+高架施工。
二、出现的质量缺陷、原因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
通过现场对各站点主体结构出现的混凝土质量缺陷进行排查,发现存在的主要质量缺陷有施工缝错台、混凝土表面麻面、顶模筋露筋、侧墙局部胀模、混凝土外观色差较差等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侧墙局部胀模
通过现场平整度进行检查,实测7处,差值分别为0.6cm、0.8cm、0.5cm、1.1cm、1.2cm、0.6cm、0.4cm,最大平整度差值1.2cm。
对侧墙平整度进行检查,实测6处,差值分别0.3cm、0.6cm、0.6cm、1.0cm、0.7cm、0.8cm为最大差值1.0cm。
主要表现在侧墙中下部局部胀模鼓肚。
图1 现场对侧墙平整度用塞尺检查
原因分析:
(1)模板支架验收过程中对木模背肋、顶托加固及顶托个数未严格进行检查,个别模板安装较松,支撑不足。
(2)模板进行铅锤测量校核时频率不足,造成个别部位未检查到位。
(3)采用泵送混凝土浇注时,一次浇注过高过快,造成模板外鼓,出现胀模现象。
预防处理措施:
(1)现场验收时对顶托及支撑加固数量、位置、材质进行检查,顶托松紧逐个排查,要求背楞严格按照方案均匀布设。
(2)测量吊铅锤校核模板时对侧墙部位加强检查监控频率。
(3)浇注过程中避免一次浇注高度过高,速度过快。
2)模板表面污染、清理不到位,造成混凝土浇注后外观呈色较差,出现“大花脸”,模板面在吊钢筋时有碰撞损坏表面,造成浇筑后的顶板面坑坑洼洼,主要表现在顶板。
图2 顶板出现“大花脸”
图3 浇筑后的顶板混凝土出现划痕、坑洼不平
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净,模板表面有渣土、锯沫子、锈迹、模板长时间放置后在浇筑之前未进行清理;
(2)施工缝处个别的漏出的水泥浆留至下一仓号,未及时清理干净,后续浇筑时也未清理,造成浇筑后呈色不一。
(3)顶板模板安装好后,上部在吊卸钢筋时钢筋端头碰撞模板、划伤模板面,造成模板表面坑坑洼洼,导致浇筑后的混凝土外观出现凹凸不平。
处理措施:
对于混凝土外观色差较差,人工用砂纸打磨,去除污染色。
对于顶板面出现的坑洼不平,采用打磨机磨平,然后砂纸打磨。
预防措施:
(1)后续施工时对每一仓的验收模板表面清理作为重点卡控项,要求模板清理必须干净,顶板模板在上钢筋前采用拖布全面清理,仓号内禁止安放电锯,禁止在仓内锯木材。
施工过程中注意防止污染模板,浇筑前用吸尘器和风水联合清洗干净。
(2)浇注仓号时现场准备水管,对漏浆流至处及时进行冲洗。
顶板浇筑时在下一仓距施工缝10cm处通长开口,保证冲洗水泥浆流出不污染下一仓模板,下仓浇筑前对开口进行封堵。
(3)要求加强现场模板的保护,对于施工过程中模板表面损坏的必须予以更换,否则不予验仓。
3)施工缝处有错台穿裙,模板拼缝处错台较大。
图4 施工缝错台、穿裙
原因分析:
(1)水平施工缝处模板加固不牢固,在浇注过程中模板变形。
(2)模板安装下料时,未注意模板拼缝,模板间未密贴,中间使用木条代替模板。
(3)振捣时振捣器距离模板太近,造成局部模板变形。
处理措施:
对于错台施工缝及挂帘穿裙部位,现场划出打磨范围,安排砼缺陷处理经验丰富的工人用打磨机磨平,要求打磨后的部位与周边混凝土面平顺衔接,打磨后
人工用砂纸轻磨一遍。
对于错台较大的部位,用黑白水泥灰浆修补后轻磨,并用模板条压出模板接缝痕迹。
预防措施:
(1)后续施工中,浇筑时水平施工缝处提前安放3×3cm木条,在浇筑初凝前将木条抠出,下一仓上立模板与上仓已浇筑混凝土增大搭接面,并且在此部位加密顶托。
(2)后续施工中尽量保证模板密贴,拼缝处不得使用细木条填缝。
(3)在浇注振捣时,杜绝振捣棒直接振动接缝模板以减少变形。
4)侧墙顶模筋外露
图5 侧墙顶模筋外露
原因分析:
顶模筋直接顶住模板,导致浇筑后外露。
预防措施:
(1)后续施工中,要求每个顶模筋背后必须安置保护层垫块。
5)混凝土表面麻面
图6 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
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拼缝不严,接缝处造成漏浆,漏浆后形成麻面。
(2)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气泡未排出,使表面形成麻点。
(3)模板表面清理不干净,有污染物粘接模板,导致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
处理措施:
麻面处采用水泥浆人工抹填,水泥浆根据现场试验采用黑白水泥配置,要求干后呈色同原混凝土色一致。
水泥浆磨平后,人工用砂纸轻磨平。
预防措施:
(1)加强水平施工缝模板安装后检查,避免后续漏浆。
(2)对薄弱部位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密实。
(3)加强对模板表面的清理,模板便面必须清理干净,无异物,无损伤,确保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