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资源现状论文

水资源现状论文

水资源现状论文
摘要:从水资源总量、特点、水质介绍了平遥县水资源现状,结合水库、塘坝、泵站、机井等取水工程运行情况,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水污染严重和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提出了通过工程建设开发水源、采取综合措施实现节水、控制污染源保护水资源、理顺体制,实现水务一体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节水;解决对策
平遥县总面积为1 260 km2,全县总人口49.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耕地面积约4.675×104 hm2,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县。

东部丘陵以苹果、酥梨等水果为主,南部山区以核桃、红枣、花椒等干果为主,中西部平川区以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为主。

该水资源总量为8.958×107 m3,从人均水资源量和亩均水资源量看,属于严重的缺水县,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状况成了制约该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水瓶颈”。

1 水资源现状
1.1 水资源总量状况
根据《晋中市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显示,平遥县多年(1956—2000年)水资源总量为8.958×107 m3,其中河川径流2.688×107 m3,地下水资源量7.011×107 m3,重复量2.172×107 m3。

1.2 水资源特点
1.2.1 水资源均量极低
平遥县水资源人均占有资源量179 m3,不到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2。

其亩均占有量128 m3,人均、亩均水资源量极低,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 m3的严重缺水界限。

1.2.2 水资源分布不匀
决定水资源量的主要因素是当地天然降水的多少,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415.4 mm,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际降水丰枯年份差异明显,该县水资源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悬殊。

1.3 水资源质量
1.3.1 地表水资源质量
汾河是该县最大的地表水资源,过境长度为44.4 km,受上游太原市工业和城市生活的影响,水质为劣V类水,属于重度污染河段。

1.3.2 地下水资源质量
地下水水质的情况是:南部水质优于北部,山区优于盆地。

盆地地区受汾河地表水体和城市污水排放的影响,在洪善、杜家庄、王家庄、古陶镇、中都乡一带,地下水氟、砷含量严重超标。

1.4 取水工程现状
1.4.1 水库利用状况
该县有1座中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2处引水工程,分别是:尹回水库、源神庙水库、五曲湾水库、高林水库、南王水库、长则水库、军寨水库,吊犁沟和仁义引水工程,总库容3.957×107
m3,主要任务是灌溉、防洪、工业供水。

受益区涉及6个乡镇、35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受益人口11.19万人,有效灌溉面积约为6 547 hm2。

1.4.2 塘坝利用情况
该县共有塘坝20处,设计库容7.413×105 m3,主要分布在朱坑、东泉、岳壁、卜宜、段村和襄垣6个丘陵区乡镇,坝体和附属设施的工程完好率为60%.
1.4.3 泵站利用情况
该县共有小型灌溉泵站214处,其中汾河干流泵站18处,干、支渠和沟道泵站196处,装机台数270台,装机功率6 670 kW,泵站机电设备丢损严重,输水设施年久失修,工程整体完好率51%.
1.4.4 机井利用情况
该县有机井2 046眼,其中工业用水井23眼,农业用水井1 749眼,生活用水井92眼,生活、工业和农业混合用水井182眼。

机井总提水能力达到37 237 m3/h,配套功率38 500 kW,主要分布在东泉、朱坑、岳壁、洪善、南政、卜宜、杜家庄等农业乡镇,工程整体完好率67%.
2 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
随着该县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人口的增加、企业的规模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等因素都将进一步加剧该县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从供水
工程的现状来看,供水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集中表现为工程型缺水。

2.2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在工业用水方面,一些企业对节约用水不够重视,新型节水工艺和设备推广力度不大,水的重复利用率偏低,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大;在农业用水方面,农田以大水漫灌和管灌为主,致使大部分水从田间流走或渗漏,造成很大浪费;在城市用水方面,供水管网漏水是最大问题,并且没有采用饮用水和非饮用水两套供水系统,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不高,突出表现为水资源严重短缺和用水严重浪费。

要想解决资源型缺水,节约用水是根本。

2.3 水污染状况日趋严重
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和企业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而该县唯一的污水处理厂位于县城西北的柳根河左岸,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柳根河河道排入汾河。

由于该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有限,只能处理5 000 m3/d,而该县城市自来水日供水平均达12 000 m3/d,扣除正常消耗,仍有近4 000 m3/d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城区河道和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污染,水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2.4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
在县域范围内,管供水的不管节水和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从而出现了“多龙治水”的局面,难以统筹兼顾,无法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

再加上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没有实行阶梯式水价
制度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管理的缺失或者不到位,造成了不应有的管理型缺水。

3 对策措施
3.1 通过项目建设解决工程型缺水
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必须按照“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鼓励使用中水”,充分利用现有水源,通过工程措施解决水源短缺的问题。

具体措施为:①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②实施新的水源工程,挖掘境内水源开发,充分利用境外调水(如大水网建设的东山供水工程);③在山区和丘陵区实施雨水集蓄工程,采取旱井集雨、路面集雨、庭院集雨、渠面集雨等形式。

3.2 倡导全民节水解决水源型缺水
在工业用水方面,充分利用污水和废水,增加生产用水的循环利用次数;在农业用水方面,采用各种节水措施降低灌溉的输水损失,如渠道防渗、管灌,对于果树和蔬菜等经济作物,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形式;在城市用水方面,在宾馆、澡堂等公共场所安装先进的节水装置,在居民小区推行饮用和非饮用两套供水管路系统。

此外,通过电视、报刊、画报等形式宣传节水,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

3.3 通过控制污染源解决水质型缺水
在农村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管理,实行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原则。

在城区要和环保部门联合执法,加强
企业入河排污口的审批和入河污水排放的监管,做好河道水资源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3.4 通过理顺体制解决管理型缺水
要进一步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把排水、治污统一纳入水务管理,真正做到一龙治水,统筹兼顾,科学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阶梯式用水水价制度,发挥经济杠杆在用水中的调节作用。

通过强化工作队伍,逐步利用现代远程控制技术、IC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