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膝

牛膝

第17卷第19期·总第315期2019年10月·上半月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疗组合并使用退热药次数明显少于物理治疗组和对照组(P <0.05)。

见表3。

3讨论
外感发热的风热犯表证属于中医“四时感冒”“温病”等范畴,是感受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而入,导致卫气郁闭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外感病证。

本病起病急,多呈反复发热,且常伴有头痛、鼻塞、脉浮等表证
[4]。

小儿卫外功能不足,冷暖不能自调,故抵御
外邪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均较成人差,故更易于发病。

笔者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万氏牛黄清心丸为主方,该方由体外培育牛黄、朱砂、黄连、黄芩、栀子和郁金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的功效。

用于外感发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病证。

方中牛黄清热解毒,定惊安神;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黄连、黄芩清热泻火解毒;栀子清泻三焦之火而除烦;郁金解郁开窍,清心。

全方共奏清热解毒,镇静安神之功。

通过有效成分提取和制备工艺将其制成凝胶剂,外用涂擦穴位的治疗方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外治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治疗方法,也需要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学核心思想。

同口服药物相比,途径不同,而目标相同。

外治疗法通过人体皮肤给药,利用经络沟通内外的功用,使药物直达脏腑。

正如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病之所在,各有其位,各有其名,各有其形……按其位,循其名,核其形,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达脏腑也。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具有明显优势,因简便廉验、绿色环保,更易于被接受。

同时凝胶剂作为半固体制剂,其流动性小,黏附性好,增加了药物在皮肤的滞留时间,而且给药剂量准确、方便,安全。

现代研究,中药复方退热凝胶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治疗作用。

一方面,退热凝胶有较高的吸水性,可提高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促进药物的穿透、扩散,增加皮肤的渗透、吸收
[5]。

退热凝胶较强的黏附性,
在皮肤表面形成局部密闭状态,再加上人体温度、某些致热源等共同作用,促使局部药物浓度大幅度提高,
从而使药物的透皮效果剧增。

另一方面,中药有效成分经皮肤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减少损耗,能达到较高的有效浓度,起到较好的全身治疗作用[6]。

因此,中药退热凝胶较之物理降温,可以更快更好的发挥其退热作用,既解决小儿口服中药困难的问题,又减轻对化学药物退热的依赖和过量使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在儿科临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M ].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2:263.
[4]陈坚雄,邱仕君,刘成丽.邓铁涛中医发热病学学术构想分析[J ].广
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6):716⁃718.
[5]孙秀娟,周春祥.药浴疗法作用机理探析[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
19(5):25⁃26.
[6]李华南,江涛.药浴疗法的方法学思考[J ].中医外治杂志,1999,8(1):
6⁃7.
(本文编辑:尹秀平本文校对:米佳收稿日期:2019⁃02⁃22)
组别例数退热药使用次数对照组22 5.13±2.83*中药治疗组23 1.33±1.23物理治疗组
24
3.83±3.33*
表33组外感发热患儿合并使用退热药次数比较(x ±s ,次)注:与中药治疗组比较,*
P <0.05
———摘自祝之友教授《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
形味性效到临床(4)》,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药材鉴别要点
药材呈细长圆柱形,长15~70cm ,直径0.4~1cm 。

表面灰淡棕色,有略扭曲的纵皱纹、排列稀疏的侧根痕和横长皮孔样的突起。

质硬脆,受潮则变柔软,易折断,断面平坦,黄棕色,油润,略呈角质样,中心维管束木部较大,黄白色,木心外周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的维管束,俗称“同心环”,断续排列成2~4轮。

气微,味微甜而后稍苦涩。

饮片鉴别要点
饮片为横切段,段长约8mm 。

呈圆柱形,外表皮灰黄色至灰淡棕色,具微细的纵皱纹和横长皮孔。

质硬脆,受潮后变软。

饮片切面平坦,淡棕色至棕色,油润而略呈角质样;中心维管束木心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围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俗称同心环,排列成2~4轮。

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

中药材鉴别专用术语
同心环特指根类药材饮片横切面,有数轮同心排列的环纹状异型构造,较大者形似罗盘,又称为“罗盘纹”。

牛膝
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