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词,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

2.感受李清照在词中表达的浓浓愁情。

【学习重点】
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情感。

【学习难点】
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学法指导】
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一曲充满着浓浓愁绪的《声声慢》把我们带进今天的课堂,也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的傍晚,菊花凋零,凉意微微。

一位心怀愁绪的女子睹物伤神,举杯消愁。

她就是李清照,三千年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那位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那么,到底是怎样一种愁绪能使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消损殆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声声慢》,走近李清照,走进她充满着无限愁情的内心世界。

一、作者简介(幻灯2)
二、学习目标:(幻灯3)
我起个头,大家一起朗读明确学习目标。

(下面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一自由朗读这首词,每位同学读两遍,我们初步感知李清照的愁情)
1.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词表现的是愁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是?缓慢低沉的。

2.老师范读
三、初步感知《声声慢》1.词眼:愁
.读过这首词,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词的大概内容,也就是本词的词眼,大家觉得该是哪个字?
“愁”对,“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面请同学们找一下能奠定全词愁调的句子。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好,我们就从大家找的这个句子入手,品读鉴赏这首词:
五:品读鉴赏:
(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学生自主回答)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寻觅流亡前的太平生活,可能寻觅丈夫在世时的爱情,也可能寻觅其它心爱之物)
2.她寻觅的结果又是什么?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找到失去的东西,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心境的清冷)
3.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凄凄惨惨戚戚”,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由冷清的环境又过渡到凄惨的心灵。

三个词,可以互换吗?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环境——心境。

以上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至此,一种浓浓的愁绪已开始笼罩全篇。


好,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深入体味作者的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事物时,“物皆着我色”,李清照开头就有了这么浓浓的愁绪,那么她眼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找出以景写情的句子?注意放慢节奏,投入情感。

节奏再慢一些,情感再投入一些,哪位同学试一下?
(二)下面我们分组讨论:词人以景写情的句子中,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愁情,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1.为何喝酒?借酒浇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淡酒”为什么是淡
酒?说明什么?愁浓。

所以,这里并非酒太淡,而是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问:那么你能举出古人以酒表示愁的诗句吗?
学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结论:看来中国古文化里就有“酒”文化是“愁”文化的渊源。

2.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学生:“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

用秋风渲染愁情。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的傍晚,就更见其愁。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又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因为“雁”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但雁可以再回到北方,而自己却只能客居江南。

另外,“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旧相识”:在哪见过?什么时候见过?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

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自然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是什么花?菊花。

如今有没有人为李清照摘花或者陪李清照一起摘花?
没有,无人共摘,更无人为之摘,遥望当年,丈夫赵明诚与之一起把酒吟诗,踏雪寻梅,琴瑟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而如今,良人已去,又无子息,剩下孤单的李清照在时光的凄苦漫长里守望着繁华已逝憔悴损的满地黄花。

然而,憔悴损的又只是菊花么?那更是词人自己呀。

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于明城,爱情呵护下更是娇嫩异常,可后来国破家亡,丈夫病逝,再婚不幸,金石遗失,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再娇嫩的花也已憔悴不堪了。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古人有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古人也有诗,自古逢秋悲寂寥,这儿作者写梧桐更兼细雨,同学们可以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说出这句梧桐更兼细雨给你的感受?或者诗意的语言(能不能)描绘此句营造的意境:
(温庭筠有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晏殊有诗: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

李煜更有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由此看出,梧桐细雨是果真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啊。


以上同学们找的句子,情中带景,景中含情,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无疑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出示幻灯片意象和愁
至此,相信同学们对李清照的愁的体味更深了一层,下面,请同学们投入情感,把自己当成诗人李清照,自由朗读夲词,深入体会作者难以化解的愁情。

好,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单独给大家朗读一下?带领同学们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境里。

(三)最后来看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品读这句词之前,我们先回顾下其他诗人或词人写愁的句子:提问学生,
关于愁我们并不陌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我们知道了愁有长度;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让我们知道愁有温度;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让我们知道了愁有浓度。

那么词人李清照呢?李清照只说:怎一个愁字了得!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夸张,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形之下,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好,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好,好像都觉逊色了,因为他们的愁还可以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已多得非笔墨所能形容。

拓展延伸:
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那么命运到底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使得那位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女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呢?
下面《声声慢》的曲子中,结合学案,我们再一次走进李清照的生活,回顾李清照大事记,分组讨论:李清照“愁“的深刻内涵。

体味词作背后最真实的苍凉!(2分钟时间,同学们自由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我们看到: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一连串的灾难都无情地发生在李清照这位多愁善感的女子身上。

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李清照的词到这儿我们讲完了,可是对于李清照也好,对于我们也好,“愁”都是一个永远也诉说不完的话题,不论是楚辞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国愁,唐诗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愁,还是宋词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情愁,抑或是当代余光中笔下“如一枚小小邮票”的乡愁,每一种愁,都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九百多年前那个秋天的傍晚,看那位苦海愁心的词人依然在秋风黄花里吟诵着那首永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结束语:
她心底的愁怨和所有的故事都化为这一生的寻寻觅觅,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一曲《声声慢》,让我们读懂了词人,也读懂了什么叫人生无常,感谢《声声慢》,让我们在读懂词人的同时也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拥有。

记住《声声慢》吧,记住这个在千年前终结却在历史的星空一直闪闪发光的词作,连同它所有的故事,以此来祭奠这位乱世中的美神,并向李清照孤傲、坚韧的灵魂致敬!板书设计: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