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二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其意义
•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一)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 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制。 2.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在开发 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角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等方面均有自身特色。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一)泰勒目标模式
4.课程评价
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检验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观察、交谈、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作品、抽样 调查等。 ·评价的基本程序: (1)界说目标,从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来确定评价的目标。 (2)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情境。 (3)编制评价手段,要注意确保评价手段的客观性、信度和效 度。 (4)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一)泰勒目标模式 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较为有效的实施程序是: 先要求参与课程编制规划的每一个成员,提出少量在他们看
来是合适的学习经验,然后用集体审议的过程来评论、批判
和确定那些很有希望进一步完善课程编制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一)泰勒目标模式源自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首先,能够吸引学生,并让学生感到是值得去学的; 其次,尽量能够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 最后,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迁移,使学生将课堂里学的东 西能够迁移到课堂以外的生活中去。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一)泰勒目标模式 3.组织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 (1)纵向组织关系——连续性和顺序性。 (2)横向组织关系——整合性。 ·确定组织的要素及其组织策略 ·确定组织结构,即课程的呈现方式 最高层次的结构形式——具体科目、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单元课程。 中间层次的结构形式——按时间顺序组织的学程、以一学期 或学年为单位的学程。 最低层次的结构形式——课、课题、学习单元。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二)斯腾豪斯过程标准 3.课程评价 • 斯滕豪斯认为,课程评价不应以目标的实现情况为 依据,而应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知识形式,实现程 序原则为依据。 • 过程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批评模式,而不是一个 评分模式。这不等于说在过程模式指导下的教学活 动中学生不能被测验,而是过程模式更重视课程教 学过程中的形成性结果,更倾向于形成性评价和教 师的诊断。
二、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
(一)中央集权机制
即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代理机构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通
过国家权力负责对中小学课程进行统一的研究、编制和推广,
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甚至教学材料和考试要求都有统 一的规范。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就是这种中央集权的管理体 制。
二、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
(二)地方分权机制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二)斯腾豪斯过程模式 1.课程开发的依据
斯滕豪斯将英国教育哲学家皮斯特(R.S.Peters)的思想作 为自己课程开发的依据。皮斯特认为,知识和教育本身具有 内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固有的,人们可以直接比较和评价 这些价值,而无须依靠它们所导致的结果来评价他们。所以
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详细说明内容和程序原则的方法来合理地 开发课程,而不必用预先指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二)斯腾豪斯过程模式
2.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
• (1)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允许学生在活动时作出选择并允 许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进行反思,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 (2)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让学生起积极的作用而不是起被 动的作用,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 (3)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要求从事对观念的探究,理智过 程的使用,或目前面临的问题(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问题),那么这 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 (4)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涉及实在的事物(如真实的客体、 材料和人工制品),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 (5)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可以让处于各种不同能力水平上 的学生成功地完成这种活动,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 (6)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要求学生在新的情境里考察某一 观念、理智过程的使用,或以往已经研究过的当前面临的问题,那么这项 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三)施瓦布实践模式 3. 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
施瓦布认为课程开发只有在总体上从理论转向实践的运作方 式,课程领域才会有新的复兴。这种新的运作方式需要有新 的课程开发方法-集体审议 。 审议就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反复权衡而作出的 行动决策。 施瓦布认为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应包括:教材、 教师、学生、环境,而集体审议的重要内容就是谋求课程四 要素的相互协调和平衡 。审议小组的人员构成,如前所述, 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教材专家、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人组成。
与中央集权机制相比,地方本位的课程开发通常是指在国家 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 责并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进行 的课程开发。地方本位课程开发强调地方或社会发展的现实
和要求。美国是地方分权机制的典型代表。
二、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
(三)学校自主机制
学校自主课程开发机制,也叫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它是以学 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发学校课程。例如,在美国的私立学校, 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收费标准等主要由学校董事会 决定,学校对课程拥有自主决策和执行的权力,这就是典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世界各国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
• 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开发哪个更有意义,必须结合各国 实际来具体分析。
• 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注重的是课程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希望课程能够照顾学校差异、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适应 社会多元化要求。 •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打破国家、地方对课程开发的垄断,解放 学校、解放教师,使得左右学校课程的各方力量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这是国际上推崇校本课 程开发的国家最直接而现实的追求。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一)泰勒目标模式 2. 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五条原则: (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 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 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三)施瓦布实践模式 1.课程开发的依据
• 施瓦布的实践模式以杜威哲学中的实践理性为重要思想来源。 从教育本身出发,对各种实际需要、问题和可能性进行综合 的建设性探讨,这正是实践理性的基本意蕴。具体在课程方 面,鉴于以往课程开发模式存在的弊端,施瓦布积极吸取 “实践理性”的基本意蕴,强调课程开发的实践价值和动态 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进而试图将人们的目光从过度追 求课程开发的原理和程序重新拉回到具体的教育情境和课程 实践中来。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三)施瓦布实践模式 2.课程开发的主体
实践模式中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与学 科内容、环境一起构成课程的四要素。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设计者,也参与了课程的创造,这 样对课程内容就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育情境,进行调整 和加工,进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 学生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权对教师提供的课程进行 选择,有权对于什么学习内容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掌握这些 内容等向教师提出质疑。
第四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第四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 • 二、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 •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
课程开发是课程领域的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其英文表达是 “Curriculum development”,主要是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 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 程的活动与过程。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
•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涵义
•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与意义 •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涵义
(一)何谓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 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 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 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 的课程。
的课程开发的学校自主机制。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一)泰勒目标模式
1.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
·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2)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一)泰勒目标模式
2.两个筛子
(1)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 (2)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 目标确定后,还要用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 式把这些目标加以陈述。泰勒认为最有效的陈述方式就是既 指出学生养成的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 领域和内容。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三)施瓦布实践模式
施瓦布的实践模式注意到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同时,还满 足了不同课程开发主体的价值愿望,尤其充分尊重了教师和 学生的主体性。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利于课程开发的 科学化、民主化。但由于实践模式力图调和各种课程主体的 价值诉求,这在现实实践中往往难以做到。对于实践情境的 过度关注,也容易忽略客观存在的、具有一般意义的课程开 发理论的价值,容易走向相对主义。
(二)根本特征——以校为本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