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1.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是什么?答: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①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

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②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③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④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

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①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②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③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④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a.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b.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⑤政治社会化含义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它是一个主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2.如何看待政府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答:政府是政治社会化的又一途径。

政府处于政治生活的核心,在发挥自己职能的过程中不断向社会大众发送大量的政治信息。

政府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通过政治行为影响民众在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政府与民众的直接联系最为广泛和紧密,因而公众对它的所作所为的关注度最高。

政府能否被民众认可直接影响到民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可和忠诚。

因此政府总是设法通过政府行为明确向公众揭示或展示政府的态度。

例如举行盛大的国庆仪式,威严的阅兵等。

(2)通过政治宣传和政策输出,塑造自身形象政府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社会民众宣传自己的方针、解释政策并宣扬自己的成就,争取民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服从。

此外,政府的实质政治绩效往往更能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对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正如阿尔蒙德所讲,无论在学校里教授的政治制度观点是多么积极,一个公民如果被警察折磨,被福利机关漠视,或者被不公正地征税,是不会对政府当局有多大好感的。

3.政治社会化与合法性存在怎样的关系?答:政治社会化与合法性存在的关系是:(1)合法性信念是构成政治统治的可靠基础,有利于政治权威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被统治者最低限度的赞同是统治持久性的资源。

任何一个既定的政治系统都必须拥有一定的合法性资源,这是它长治久安的重要政治文化条件和政治心理基础。

(2)获得合法性首先需要一定的基础,即创造良好的政治秩序。

为了维护政治秩序,一方面需要国家强制力量,它主要起着威慑作用,使反动势力不敢轻易反对现政权。

另一方面需要制定法律和制度规范,它起规范作用,为人们的所做所行提供依据。

(3)政治社会化对合法性的支持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以下方面来实现:①对个人的教化政治社会化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个人的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渐形成政治人格、增强政治能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社会成员的教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a.促使个体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b.促进个体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因此,高效的政治社会化不仅使个体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会把诸如政治服从、政治忠诚等有利于权威统治的政治心理潜移默化地植入个体的思想中,把有利于权威统治的政治规范和流行价值灌输进个体的头脑中。

②对政治系统的支持政治系统的稳定和良好运行.体系内每一部分功能的发挥,都有赖于组成政治系统的个体角色的有效发挥。

通过教育社会成员遵守系统规则.履行相应角色的义务,政治社会化有助于维持政治系统的运作,并使其合法化。

a.政治社会化塑造政治角色。

b.稳定的政治系统需要每一部分的政治社会化相统一或一致。

也就是说,无论是家庭中的权威模式,或者是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或者是企业中的雇佣关系,都应当建立或维持某一稳定的政治态度。

③对政治文化的传播、维系和改造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中形成的对政治的感受、认知、态度、信仰和价值判断等。

政治文化与政治权威的合法性紧密相关。

现代社会的合法性来自世俗的法制权威,这种权威必须取得公民的“同意”。

也就是说,政治权威的合法性需要借助对政治文化的认同披上合法性外衣,需要政治文化的维护和弘扬。

政治文化可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统治者当然愿意传播那些维护其统治并与社会制度相容、同质性强的主文化,亚文化不一定会威胁到政治系统的稳定及其合法性,但需要警惕亚文化的过度政治社会化。

4.转型期中国的政治社会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答:转型期中国的政治社会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进入了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社会化的宏观环境发生臣大变迁:社会正在从计划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

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的积极趋势,但同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荣誉感和职业伦理有所弱化,政治信仰缺失,政治认同开始出现危机,政治情感冷漠,政治行为消极,这势必会制约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方式也遭受着挑战,年轻人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强于老年人,社会文化的传递方向发生逆转,社会化普遍出现文化反哺现象,代际之间的隔阂与差距愈来愈大。

而网络的普及也使得传统权威的教化能力大大减弱。

(2)面对转型期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建设更高效的政治社会化机制、塑造对政治系统有高度认同的公民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权力结构、重大事件、媒介符号的变迁等等。

根据政治社会化原理,结合我国具体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结构,可以尝试从政治社会化内容、途径和运行机制三方面着手建构政治社会化机制,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①建设新型政治文化,更新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思想意识的政治文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传统的封闭,自我循环的政治文化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特点。

不断创新政治文化,是社会转型的要求,是政治社会化持续进行的基础和保障。

a.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b.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基本路径;c.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②打造多渠道社会化媒介网络,优化政治社会化途径。

政治社会化的完成过程必须借助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等渠道和媒介。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媒介网络.但各机构发挥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并不充分,亟须完善和优化。

a.重视政治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促进和培养良好的家庭文化;b.继续发挥学校和政府等正式机构的作用,采用“灌输”与实践相结台的方式;c.合理规范网络的使用;d.适度调控非正式机构;e.改善“假、大、空”现象;f.系统整合各渠道,促进各机构在传播政治文化上的一致性,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效率。

③重视主客体的自身建设,完善政治社会化运行机制。

在政治社会化的运行体系中,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相互依存、互为主客体。

在我国,政党、政府和公民三个行为体的自身建设对政治社会化至关重要。

a.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实施有效政治社会化的前提。

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坚持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与实践相结合。

b.规范政府行为。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府往往通过制定政策、管理社会事务、调适关系等实践发挥作用。

建立一个民主、法治、责任、服务、优质、效益、专业、透明和廉洁的政府,是增强政治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