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部委和相关省、市也积极着手推进相关深化落实工作。
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交通、发改和规划部门联合筹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正在争取国家交通部支持;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绘制工作,并拟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空间管控规划研究,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与空间统筹发展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缺乏全面、深入,并与主要城市规划充分对接的规划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武汉、长沙、南昌三兄弟城市规划部门提前谋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
规划研究为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做好区域发展研判。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一)经济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在GDP总量、人均GDP 和地均GDP方面,与国内外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区域的经济质量与水平还有待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基础扎实,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工业化快速发展为主。
三大核心城市群均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
表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阶段判读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也有所差异,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多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若干城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表1-2 各城市产业发展阶段(二)城镇体系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呈“尖塔”型城镇体系,缺乏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引领带动作用不突出,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中等规模城镇数量(人口20-50万)多。
(三)城镇化水平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增速缓慢,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各城市的城镇化率十年间都是增长的,城镇化率最高的是武汉、长沙和南昌;其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从11个增加至12个(新增宜昌,株洲、湘潭,减少仙桃、潜江),其余城市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率情况(四)城镇群空间发展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呈极核+走廊的点轴式空间结构,多个大都市区雏形出现。
城镇群空间呈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成为核心,以沪蓉、京广、沪昆交通走廊轴向拓展的空间结构。
图1-2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分析图武汉是整个经济联系网络中的最主要节点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长沙作用次之,二者在经济网络中形成了双中心结构,辐射影响范围最广,相比之下南昌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腹地范围受到了武汉和长沙的挤压。
图1-3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引力分析图图1-4 武汉、长沙、南昌三大核心城市腹地范围分析图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口人才外流,空巢化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省均属于主要的人口净迁出省份,2005-2010年三省净迁出人口都超过200万人:湖北、湖南、江西包揽全国人口迁出的第四至第六位,仅次于河南、安徽和四川。
中部仍为主要人口净迁出区,大规模人口迁出,呈现中部塌陷。
表1-3 2005—2010年主要人口迁出省份情况(万人)图2-1 2005—2010年全国净迁入人数情况三省人口净流入城市为武汉、长沙,人口净流入流出相对均衡城市为宜昌、岳阳、株洲、萍乡、九江、南昌。
图2-2 2014年各城市人口迁移情况(二)板块松散,城市间竞争大于合作板块结构松散,凝聚力不强。
环长株潭城市群与珠三角联系较为密切;环鄱阳湖城市群与长三角联系较为密切;湖北省西部的宜昌、荆州则与成渝城市群联系较为密切。
图2-3 区域内各城市与周边城市群联系密切程度此外尚未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竞争大于合作。
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
(三)县域经济薄弱,城市群发展缺乏支撑长江中游地区限于经济薄弱,城市群发展缺乏支撑。
区域内全国百强县、区仅14个,相较东部沿海地区差距大;县域经济整体水平较弱,入选全国百强县、区县域GDP水平多在400-600亿之间(仅湖南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近千亿);其他县域经济多在250亿以下(共119个,占65%),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较大;县域经济薄弱是中游城市群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重要瓶颈。
图2-4 2014年度全国百强区分布图全国百强县分布图图2-5 2014年各县市GDP空间分布图(四)生态退化威胁长江水资源严重减少,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蓄水调红能力下降。
干流近岸水域存在明显岸边污染带。
三、区域发展目标定位(一)发展目标:世界城市区域以高度开放、高速流通、高端集成、高效集约为目标,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多中心、网络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区域(迈向世界级的城市群)。
(二)功能定位:两基地、两枢纽、一平台规划提出“两基地、两枢纽、一平台”功能定位: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世界级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生态宜居典范、国家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国家集成创新枢纽、国家内陆对外开放平台。
(三)发展阶段(1)近期(2020前):大都市区崛起——确定武汉核心地位;职能分工格局基本显现;重点培育大都市区,促进三大都市圈联系(2)中期(2020-2030):三生联动——巩固全国性职能,培育国际职能;都市连绵区基本形成,三大都市圈互联互通格局初显。
(3)远期(2030-2049):建设全球城市区域——两基地、两枢纽、一平台的功能格局稳定;三大都市圈一体化融合发展。
图3-1 分阶段目标四、总体发展格局与发展战略(一)总体空间结构规划提出构建“一核引领,双轴带动,多廊推进、多区协同”的轮轴式总体空间格局。
图4-1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图一核,即以武汉为核心,并连同周边腹地城市形成武汉都市圈,带动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
双轴:沿江发展轴和京广发展轴沿江(沪汉蓉)城镇密集带。
依托长江、沪汉蓉航运体系、综合交通体系及沿线城市。
沿京广城镇密集带。
依托京广综合交通廊道和沿线城市。
多廊:即以产业联动为主的横向沪汉蓉发展轴和沪昆发展轴,以及纵向的二广发展轴、京广发展轴和福银发展轴。
(二)发展战略1、区域融合共荣战略对接“一带一路”,打造内陆铆接点。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空间,依托汉新欧形成向西北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扇面,依托长江航运和京广、福银通道形成向东南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扇面,共同打造联系“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内陆衔接铆点;重点打造对外交通运输通道,构建多层次特殊政策区,大力承接外向型产业转移,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高水平内陆对外开放平台。
三圈分工协作,各有侧重,武汉城市圈向西北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环长株潭城市群通过岳阳向东、通过衡阳向南分别对接“一路”;环鄱阳湖城市圈通过九江向东、通过抚州向东南分别对接“一路”。
图4-2 长江中游城市群对接“一带一路”区域关系图联动上下游,打造东中西互动合作协调发展带。
确定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龙头城市地位,增强对区域的辐射能力,协同长沙、南昌等城市,形成中心带动、多极协同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依托沪汉蓉、沪昆两条交通廊道,统筹沿线城镇和产业发展,打造沿沪汉蓉、沪昆城镇综合发展带,联动长江上下游。
沪汉蓉城镇综合发展带重点做实武汉—宜昌城镇综合发展轴,充分发挥宜荆荆城市群作用,对接长江上游成渝城市群;同时做实武鄂黄黄九城镇综合发展轴,对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沪昆(渝长夏)城镇综合发展带重点做强南昌—长沙城镇综合发展轴,向东对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向西对接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
图4-3 长江中游城市群上中下游区域关系图2、大都市区引领城镇化战略构筑大都市区引领、大城市集聚、中小城镇特色发展、城乡联动的城镇化格局。
核心大都市区包括武汉大都市区、长株潭大都市区、昌抚大都市区。
成长型都市区:襄随都市区、宜荆都市区、岳阳都市区、九江都市区、衡阳都市区。
区域中心城市:荆门、咸宁、常德、益阳、萍乡、上饶。
特色中小城镇若干。
图4-4 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图其中针对武汉大都市区发展,提出“再造大武汉”工程,突出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地位,避免过于强调区域的平衡发展。
具体策略为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强势塑造大武汉区域腹地。
研究提出以下两种方案设想:方案一:武汉直辖。
将周边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等市划归武汉,申请武汉直辖,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方案二:武汉大都市区代管。
参照成都-简阳方案,将周边鄂州、黄冈、黄石、大冶、汉川、孝感等市县划归武汉代管,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图4-5 武汉大都市区规划设想方案一、方案二实施三大核心发展战略,强化“大武汉”集聚发展。
充分发挥武汉资源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基地、长江航运集装箱物流中心和国际性会展目的地,加快武汉都市圈建设,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成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3、空间重组战略打造差异有序的金十字空间开发轴线。
依托沪汉蓉、沪昆交通走廊,以不同城镇组合区域,打造差异有序的空间开发轴线。
沪汉蓉城镇开发轴:形成以武汉大都市区、仙天潜组合城市、宜荆都市区为主体的城镇开发轴。
京广城镇开发轴:形成以武汉大都市区、岳阳都市区、长株潭都市区、衡阳都市区为主体的城镇开发轴。
图4-6 金十字城镇空间结构图依托黄金水道与黄金陆道打造金十字交通枢纽。
推进武汉与襄阳、宜昌、岳阳、九江等重要综合运输枢纽协同发展,促进多种交通方式有效组合和衔接,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和效率;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积极引导货运交通设施优化升级,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大力提升长江综合通道货运能力。
强化井字轴,打造“井字”区域网络格局依托沪汉蓉线(九江-武汉-宜昌)、沪昆线(长沙-南昌)、京广线(武汉-岳阳-长株潭、武汉-襄阳)、向莆线(南昌-抚州-福州)、衡茶吉(衡阳-吉安-抚州-武夷山)的优势,积极培育株洲、九江、孝感等,成为市辖区人口在100-200万的特大城市;加快发展黄石、咸宁、鄂州、抚州、宜春、新余、湘潭、萍乡等,成为市辖区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使其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点。
图4-7 井字区域网络格局图4、世界级产业集群战略产业发展目标: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培育运输装备集群、电子信息集群、综合物流集群等三大产业集群和食品、化工、烟草、重型机械、电气设备制造等五小产业集群,着重打造低成本管理能力、产业集成创新能力、高端制造专业化能力,建成世界级智能制造中心。
产业集群三步走战略国家级集群成长阶段(到2020年):三大集群发展成型,支撑集群整合资源。
国家级集群成熟阶段(到2025年):三大集群优势凸显,支撑集群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