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哲学中的上帝
导言:本文试图就《第一哲学沉思录》中笛卡尔关于上帝性质、地位的描述,对书中不断提到的上帝做一分析。
同时由此为一个小切入点,对哲学与宗教这个命题一瞥,找到两者之间的一些联系。
关键词:笛卡尔上帝哲学体系
一、宗教上的上帝
笛卡尔教育背景
笛卡尔八岁时被送到法国国王亨利第四创立并由耶稣神父们经办的欧洲当时最有名的学校之一——拉夫赖公学,在那里血刺拉丁文、希腊文、诗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道德学、形而上学等等课程,为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在宗教信仰的教育方面,耶稣会的神父们对他从来没有放松过,而他一生也始终不渝地以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自居,即使在他后来长期居住的新教国家荷兰,他也非常骄傲地称“我是天主教徒,身上流淌着法国人的血”。
笛卡尔与1616年被授予法学硕士学位,学了很多书本知识后,又从军跟随部队转战了很多地方,结识了诸多的著名科学家。
笛卡尔从小的宗教教育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得在日后的著作里反思自身的时候不断地提到上帝,并试图证明上帝和灵魂不朽,使不信教的人们相信上帝。
教会的控制
十七世纪初欧洲仍处于极权主义的封建统治之下,经院哲学控制着哲学思想。
虽然自然科学逐渐走上的发展的道理,伽利略于1611年制成天文望远镜,初次看到以前用肉眼看不到的许多天体星象,进一步中国农史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论;哈维创造了血液循环理论,推进了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
但是此时教会中的传统保守势力仍有余威。
布鲁诺、伽利略的悲惨遭遇,使笛卡尔更加小心翼翼,尽量避免与天主教会发生正面冲突,并为此而旅居新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荷兰长达二十年。
笛卡尔虽然后来改学法学,并接触到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周游欧洲是又获得了不少社会知识,使世界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但他仍不敢直接与宗教神学和传统思想发生冲突,更没有勇气为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理性哲学而殉道。
笛卡尔写《沉思录》的“动机”1
他在《致神圣的巴黎神学院院长和圣师们》中写道:“我一向认为,上帝和灵魂这两个问题是应该用这些的理由而不应该用神学的理由去论证的主要问题。
因为,尽管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一些信教的人来说,光凭信仰就足以使我们相信有一个上帝,相信人的灵魂是不随肉体一起死亡的,可是对于什么宗教都不信,甚至什么道德都不信的人,如果不首先用自然的理由来证明这两个东西,我们就肯定说服不了他们”。
笛卡尔试图表明,他写这份沉思录是为了证明上帝存在,人们应相信上帝。
但事实上,笛卡尔是在通过一个怀疑一切的过程思考自己,思考周围。
同样在这份书信
1这里用加引号的“动机”一词,因为个人认为,笛卡尔在致教会的信中写到的目的不算是其真正的目的,故在此加上引号。
中他提到:“不管我的理由的说服力有多大,既然它们是属于哲学范围的,那么假如不把它放在你们的保护之下,就没有希望在知识界产生巨大的效果”“自从神圣的宗教会议以后大家从来没有这样赞扬过任何其他教团的判断,而且在人类的哲学上,大家都认为在别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更坚毅有理、知识丰富、更小心持重、完整无缺的判断了”。
笛卡尔在寻求教会对此的支持,同时特意给书披上了支持宗教的外衣。
后来,尽管笛卡尔不敢直接攻击教会的传统的各种信条,不敢触及诸如上帝观念、灵魂不死、道德意识等敏感问题,但他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研究和独立见解而去重复那些因袭的理论,更不想再去捡拾晚期经院哲学和传统神学的牙慧。
这样,他的学说终于引起了教会的攻击。
荷兰乌特列赫特大学新教董事会首先禁止令其著作的流行;随后,天主教会也将他的全部著作列入了禁书目录。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可以看出,笛卡尔的丰富的学识,多年的游学经历已经为其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在《沉思录》一书中笛卡尔试图用宗教的外衣掩饰真知灼见。
宗教哲学
在笛卡尔这里,宗教与哲学形成了一个交汇点。
哲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和功能就是可以反思和论证,而宗教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和认识形式,它自己不能反思。
“哲学对有关神的存在、本质和能力,神与宇宙和人的关系,以及宗教的企业、性质、作用和生命等等与宗教有关的一切问题都进行思考”。
目前,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宗教哲学,另一类为宗教的哲学。
2在宗教哲学中,哲学根据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和宗教现象,通过对宗教的思考获取真理和智慧。
而宗教的哲学不属于哲学体系,把哲学当做工具来使用。
例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哲学沦为神学的奴婢。
笛卡尔在他的书信里也称自己的这本书属于哲学体系,需要教会的支持才可能扩大影响。
的确,《第一哲学沉思录》属于宗教哲学体系,它通过对宗教的思考,走上了获取真理和智慧之路。
前文提到笛卡尔本身的教育情况以及教会的控制,为了体现宗教对笛卡尔的影响,以至于在这里不断论证上帝概念。
但是事实上,就是在对这个宗教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沉思”周围的事物,“什么东西该相信,什么东西该怀疑”,“什么东西是本原”等等,发展为深刻的哲学思考。
二、哲学高度的上帝
理性主义思潮
十七世纪的欧洲,神学鼎盛时期已经过去,社会正处于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崩溃,而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正在萌芽的时代,近代科学正在兴起,天启神学已经解释不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垄断整个中世纪思想的经院哲学已经成为令人厌恶的东西。
这些在青年笛卡尔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研究过物理学、光学、天文学、机械学、医学、解剖,而以数学方面的成就最为出名。
所以在思考哲学的时候,笛卡尔试图摆脱各种传统的见解,用怀疑一切的态度来对待哲学和神学的种种命题的有效性,甚至不惜怀疑自己的感觉。
在柏拉图这里,理性由于普遍怀疑,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笛卡尔哲学中的上帝
从宗教的高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上帝从一个现实苦难的精神寄托上升到一个至上存在
2对于宗教哲学这个问题,学界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人认为笛卡尔的书最后被禁,他已经脱离了宗教哲学。
个人在这里采取的理解为宗教哲学是属于哲学体系的,通过比较和思考宗教来获取真理。
参考刘秋菊《哲学宗教化与宗教哲学化宗教哲学与宗教的哲学的辨析》
体。
笛卡尔写到:“我是指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常住不变的、不依存与别的东西的、至上明智的、无所不能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东西由之而被创造和产生的实体说的。
”所以,笛卡尔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全知的、非常圆满的、至善的上帝。
那么笛卡尔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上帝呢?
1.解释人类认知
笛卡尔写道:“实际上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证明上帝本来应该给你一个他已经给你的那个认识功能更大一些的认识功能;不管你把他想象为多么熟巧精练的工匠,你也不应该因此就认为它本来应该把他可以放到几个作品里的全部圆满性都放在每一个作品里。
”人是不断会犯错误的,具有不完满性。
上帝是一个无限的、至上完满的存在体,卓越地存在于我。
他没有把完满性全部地分给我,只给予了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有了会犯错误的我,所以我需要不断地追求,思考,找到可以确定为正确的东西。
他试图用上帝这样一个概念解释人类认知的情况。
不仅解释了犯错误的原因,解释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同时也表达着对这样一个至上完满体的向往。
在笛卡尔的时代,科技在不断进步,日心说的出现颠覆了宗教以地球为中心的说法,所以,人类的认识有时候即使人们觉得它正确,可能在以后的某个时间点看来,它恰恰就是错误的。
这个发现是震惊的,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类对自身认知的看法,人类由此陷入一种困境中。
这对笛卡尔自身的影响便是他采取普遍怀疑的思考方法,试图避免不留神就陷入错误中,希望不要犯和前人一样——把平常习惯的东西当做正确的东西的错误。
同时,又需要对人类这种认知现象对一个解释,他用“上帝只是把部分的完满性分享给人类”这个说法来解释人们易犯错误的特点。
2.表达一个极限的存在
笛卡尔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时代哥白尼的日心说,哈维发现了人的血液循环理论,笛卡尔自身在数学等学科上的建树等等。
随着这些科学的发展,他逐渐感到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但同时,这个认知过程好像是无穷无尽的。
知识的深渊有时能产生一个黑洞一般的效果,令人们惊喜的同时感到恐怖——对知识无穷性的恐怖。
所以他需要一个至上存在体,那意味着一个极限,意味着尽管知识是无限的,就像上帝本身是无限的一样,至少,存在这样一个东西,它可以包含所有知识,知道所有知识。
使得知识不再是绝望的深渊,人们可以不断地去探索追求,去接近上帝。
人类在前沿追求的时候,一如在宇宙中的探索般无边无际,深渊——望不到底。
人们总是希望寻求一种宏大的完满的理论,它符合目前的各种现象,同时又闪烁着希望之光,吸引着人探索前行;而笛卡尔就是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可以容纳万物存在的体系。
参考资料:
1.刘秋菊,《哲学宗教化与宗教哲学化宗教哲学与宗教的哲学的辨析》
2.卓新平,《笛卡尔与西方哲学反思》
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杨廷久,《理性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