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畸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正畸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正畸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正畸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口腔科2008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的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患者45例,均采用口腔正畸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牙合覆盖与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正畸治疗过程,移位的前牙复位良好,达到成功标准,成功率为100.00%。

与治疗前比较,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与覆牙合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正畸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可使牙齿恢复整齐美观、消除牙合创伤、改善牙齿咀嚼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正畸治疗;牙周病;前牙移位;临床疗效
牙周炎是口腔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牙周炎症引起支持组织受到破坏、吸收,导致前牙发生唇向移位,不仅对患者的咀嚼功能、牙齿美观程度均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出现咬合创伤,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1]。

目前临床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我院采用正畸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效果良好,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口腔科2008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的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患者45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为(5
2.15±11.26)岁;牙周病病程3-15
年;平均病程为(6.28±1.54)年。

全部患者均有前牙松动、唇向移位、牙间隙增宽等临床表现,牙齿松动度为ⅰ-ⅱ度,并伴有深覆牙合、深覆盖、牙龈萎缩、口臭等症状。

多数患者牙齿稀疏、牙体呈扇形改变、咀嚼功能下降。

x线片检查结果提示牙槽骨有吸收。

同时排除合并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患者。

1.2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进行牙周病的基础治疗,包括牙周洁治术、根面平整术、牙周袋冲洗;治疗龋齿、去除不良修复体,配合药物控制牙周炎症。

同时进行口腔卫生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嘱患者坚持每日早晚刷牙,饭后及时漱口。

待牙周炎症得到有效控制时开始进行正畸治疗[2]。

全部患者均采用方丝弓矫正技术进行正畸治疗,粘结方托槽稍靠近龈方,不使用带环。

采用0.30-0.41mm的细镍钛圆丝初步排齐牙齿,以多曲唇弓压低上下前牙,选择健康的稳固的后牙作为支抗牙。

根据患牙牙周支持组织的多少调整正畸力的大小,采取间断加力法增加正畸力。

每隔4周复诊1次,正畸主动矫治时间维持12个月以上。

根据患者口腔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正畸后保持方法,以防止复发[3]。

1.3 判断标准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牙合、覆盖、牙槽骨高度等指标变化以判断疗效。

牙周袋深度是指采用牙周探针探测牙周袋底部至龈缘之间的距离。

前牙覆盖是指测量每个前牙的覆盖,并计算其平均值。

前牙覆牙合是指测量每个前牙的覆牙合,并计算其平均值。

牙槽骨高度是指x线片下测量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

正畸治疗后,牙周袋变浅甚至消失,牙周炎症消除、牙齿恢复正常功能位,无继发性咬牙合创伤、颜面恢复美观,x线片结果提示牙槽骨吸收得到有效控制,或牙槽骨密度有一定增加者认为治疗成功[4]。

1.4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正畸治疗过程,移位的前牙复位良好,达到成功标准,成功率为100.00%。

与治疗前比较,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与覆牙合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χ±s)
组别
(n=45)牙周袋深度
(mm)前牙覆盖
(mm)覆牙合
(mm)牙槽骨高度
(mm)
治疗前 5.12±1.28 6.34±1.54 4.75±1.88 5.20±1.64
治疗后 3.85±1.05* 2.61±1.37* 2.24±0.87* 5.22±1.5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牙周病多由于厌氧菌感染引起,患者的牙龈发生萎缩,牙槽骨质吸收,使前牙松动、移位,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了较大的创伤。

牙齿移位还会造成牙合创伤,而后者又可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仅仅进行牙周炎症的治疗而忽视正畸治疗是无法彻底治愈牙周病的。

近年来,随着口腔正畸学科的不断发展,正畸治疗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成人牙周病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正畸治疗前必须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制定出系统的治疗方案。

其中控制牙周炎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如果在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急于对前牙施加正畸力,不仅起不到有效的正畸作用,还可加剧牙周组织的破坏,使牙周附着丧失进一步加重。

在正畸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做好牙周护理,及时清除牙菌斑,控制和消除牙周炎症。

通过正畸力的作用使已发生移位的患牙内收,前牙区咬合功能障碍得以矫正,并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同时产生新的附着,
增加牙槽骨密度和高度。

由于牙周病患者牙齿支持组织少、骨改建慢,正畸力的施加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使用间断力。

一般以每4周加力一次为宜,以防牙齿脱落。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正畸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可使牙齿恢复整齐美观、消除牙合创伤、改善牙齿咀嚼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葛振林,卢嘉静,祁涛.牙周、正畸联合法治疗牙周病前牙移位的疗效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9,19(4):229-231.
[2]王爱平.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389-390.
[3]孟慧萍,王晓洁,李文荟.正畸结合高强度纤维夹板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25(7):417-418. [4]姚如升,王贞丽,李国平.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4):101-1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