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生态环境变对周边的影响及改善建议对策
一、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环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相关。
近代以来,人类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变迁,从而成为环境问题变得突出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当人们还陶醉在工业化的巨大胜利时,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不期而至,并随著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加剧,甚而形成了大面积、全球性公害。
从20世纪30 年代开始,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环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致使成千上万的人身陷病魔,甚至死於非命。
环境问题带来的惨痛现实,令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已有的发展模式,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组织专门性的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兴起,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相关对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后,随著经济的加快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总体上日益加剧,长期积累的环境危机逐步呈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当星空不再蔚蓝,当河流不再清澈,当土地变成荒漠,人类将何以生存,何以面对养育自己的地球母亲?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的巢湖也面临着生态被破坏的环境问题。
随着合肥经济圈的形成,环巢湖生态旅游的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由于一味的追求游客的和兴趣,片面的追求旅游经济的增长,从而忽视了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污染物的人为排放量大,包括巢湖流域农田的非咪源污染和周边未经处理的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直接影响了巢湖流域的水质状况,导致巢湖的治污计划很难得以很好的实施。
巢湖地处长江下游,安徽省江淮之间,是安徽中部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巢湖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5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猛增,给巢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巨大的生态压
力。
上游水源地林木横遭砍伐和土地资源的掠夺性经营,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加速了湖盆的淤积,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农药等,使巢湖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使巢湖水生植物破坏殆尽,长期滥捕使水产资源面临枯竭,渔获量逐年减少,由于水污染,巢湖水已不适宜饮用,只好长途引大别山水库水。
二、修复生态、改善环境的建议及对策
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生物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构合理,且维持与原来相似结构和功能的自我调节能力,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净化水质。
“人造湿地”作为最新的水质与生态修复技术,已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环保新举措。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具备在全国各大型浅水型富营养化湖泊推广的价值。
加强污水治理力度。
巢湖水质恶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大量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切实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是巢湖水体修复的重要前提。
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岸线。
近年来,由于湖岸崩塌、湿地破坏,巢湖每年有大量泥沙流程湖底,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为尽快恢复巢湖生态环境,应科学地控制巢湖水位,即在保证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的前提下,适时降低水位,在高水位与低水位的湖滩之间栽植适水性强的柳树、芦苇等,既有利于改善湖滩生态环境,又能防止湖岸崩塌。
科学处理污水,增强流域内居民的环保意识,严格控制湖滨带度假村、湖鲜馆的数量与规模,规范渔业养殖及捕捞,必要时采用行政干预,退田还湖,恢复植被生态。
随着巢湖水环境变差,湿地在逐年减少,湖滨带湿地是水陆生态系统间的一个过渡和缓冲区域,通过截留、沉淀、吸附、使污染物质得有效去除,同时又能营造怡人的景观效果,具有保持物种多样性,调节和稳定相邻生态系统,净化水体,减少污染等功能,尤其在面源污染的控制方面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湖滨带对水质的净化是理化生物综合效应的结果。
湖滨带生态修复就是构建水陆间的过渡带,维持栖息其间的动植物群落,合理利用湿地系统,最大发挥湖滨带的净化能力。
底泥生态治理。
由于常年自然沉积,湖泊底底聚积了大量淤泥,富含可观
的营养盐类,其也可能形成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将底泥从湖体种移出,是减少内源的直接有效措施。
引江济巢。
利用长江上游侧与巢湖之间的自然水头差,从长江引水经现有河道及开挖河道进入巢湖,经裕溪河注入长江下游,加大江湖水量交换,具有提高水体身净能力、增加巢湖环境容量、抑制蓝藻暴发规模、修复湖泊生态等功能。
引江济巢需在做好防治水土流失、实现流域内污水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否则引江济巢就是污染转移,对长江势必产生较大的生态承载能力。
水生动物修复技术。
在湖中旋转适当的水生动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富余的营养物质。
生物膜技术。
以表面积较大的天然材料或人工介质为载体,利用其表面形成的粘液状生物膜,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
载体上富集的大量微生物能有效拦截、吸附、降解污染物质。
生物浮床技术。
人工构建生物浮床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提供生存环境,按照自然界本身规律,消减水体中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总之,巢湖生态系统的变化,一方面是水体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果。
当然,在较短的时间内,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
由于围垦,湿地面积减小,导致巢湖萎缩;由于建闸,巢湖保持高水位的半封闭湖泊,洄游性鱼种类急剧减少,同是水生植物破坏殆尽。
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巢湖底质及水质污染严重。
沿湖槙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入湖泥沙量增加,水生植物的减少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导致鱼类组成发生变化,种群结构失衡,趋向不型化。
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但不可急功近利。
要坚持基础领域的研究,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切断点、面源污染,还应加强流域内居民的环保意识。
与此同时,采用最为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力求费省效宏,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创造更为优化的水体环境,重建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