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化行业背景报告

日化行业背景报告

江南北,“南有白猫,北有熊猫”家喻户晓 ,牙膏中的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畅销全国 。
❖ 对于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日化市场来 说,这些名牌的诞生和活跃,以及他们之间 的竞争,都是在“计划经济”的“遗传”下 处于相对竞争并不激烈的市场氛围当中。
从80年代末以宝洁为代表的外资企业 进入中国日化市场
中国日化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
功地进入了庞大的中国市场, 但合资只是借水行 舟罢了,而一旦他们具备了足够的实力, 独资只 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外企寻求独资,一是为整合 市场,将中国市场分散的投资项目进行统一管理, 提高效率;二是为实现管理的统一化,解决原来 的一些管理问题。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2)跨国日化在当前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份额。
跨国公司进入初期的日化市场
(1)美,日,欧三大地区跨国公司的特点:
❖ 日资企业 的特点: 东方韵味,企业文化理念的传播
❖ 资生堂: 产品具有东方特色,带来一种含蓄,妩媚的
东方魅力,代表着典雅的东方文化。广告也一直 贯穿着浓浓的东方唯美风格
提出“装饰人类的科学”的企业文化理念, 并e 许多渗透文化理念的促销策略
❖ 日化用品,即日用化学品(Daily-used Chemical Products),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化学 制品,其范围很广,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 各个方面,是日常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消费 品。
化妆品类
日化用品
洗涤用品类 口腔清洁用品类
跨国公司进入之前的日化市场
❖ 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的辉煌: 如洗衣粉中“活力28,沙市日化”响彻大
化妆品市场:
❖ 在消费者竞争力,消费者份额,忠诚度,成长指数 及渗透率五方面居前五名的品牌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化妆品市场:
❖ 在各项指标中位居首位的全是国际品牌,即国际 品牌仍居强势地位
❖ 国内品牌大宝排名靠前,在消费者分额和渗透率 方面很有优势,这可能是因为国内品牌长期占据 低端市场,很有价格优势。
❖ 中国日化界的收购熙熙攘攘

宝洁:在2001 年~2003 年的两年间,先后收购了以
专业染发产品闻名的伊卡璐和德国威娜

欧莱雅:分别于2004年12月10日和2005
年1月27日斥巨资收购了本土品牌“小护士”和“羽西
”正式拉开了其在中国开拓二三级市场,以及推出更适应
中国消费者产品的“全面进攻中国”战略序幕。
跨国公司进入初期的日化市场
(1)美,日,欧三大地区跨国公司的特点:
❖ 欧洲地区企业 的特点: 一系列的收购,注重研发新产品
❖ 联合利华:从20世纪60年代起,联合利华就有一系列 的创建和收购的举措。主要是收购一些食品公司,如 冰淇淋。 一直以来不断开发新的产品,致力于改善人们的生活 。
❖ 欧莱雅: 收购了“小护士”,“羽西”等品牌,扩大了市场
❖ 联合利华:在2004年7月初,外方已将中方手中那10%股 份买回。2004年底,联合利华在上海的四家工厂全部搬入 位于合肥开发区的新厂房,联合利华将使其变成亚洲供应 基地,并为其在中国的新一轮争战做好了准备。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2)跨国日化在当前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 国际日化巨头纷纷加快独资中国的步伐 ❖ 独资原因:跨国公司在独资之前的合资, 使其成
跨国公司进入初期的日化市场
(2)中国日化市场的变化:90年代中后期
× 盲目合资
转移
转到自身品牌建设
❖ 洗涤类产品迅猛成长:原来市场份额不足三成的 洗衣粉行业国产品牌已三分天下占其二;洗衣皂 等产品更是达到90%以上,洗发水的占有率,宝洁 已从顶峰时的70%下降至不到半成,国产品牌的占 有率开始逐年上升;
跨国公司进入初期的日化市场
(1)美,日,欧三大地区跨国公司的特点:
美资企业
❖ 美国强生:产品种类多,品牌多
一家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卫生保健产品制造和 服务商,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的医药保健公 司,也是世界上产品最多元化的公司之一
❖ 涉及婴儿护理、医疗用品、制药、家庭保健、皮 肤护理、隐形眼镜和妇女卫生等产品系列
❖ 降价原因:趁机进一步挤压国内中小企业市场份 额的举措。日化品毛利相对较低,但外资企业产 品毛利润较高, 再加之有强大的资金作后盾, 降 价举措对自身危及并不大。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2)跨国日化在当前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 部分国外直销企业转型
❖ 安利,雅芳改变传统的直销模式,采取“销售人员+专卖 店”的新模式,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安利仍侧重销售 人员,而雅芳侧重专卖店。
(2)中国日化市场的变化:80年代-90年代中期
❖ 中国日化的很多企业选择了合资的道路。
盲目合资
一大批本土日化品牌渐渐消失
口腔用品类:中华
❖“中华”租给了联合利华 ❖中国牙膏的产量增长了 ❖60%,“中华” 销量只增 ❖长了8.57%,远赶不上市 ❖场总容量增长速度
跨国公司进入初期的日化市场
(2)中国日化市场的变化:80年代-90年代中期
❖1989年被租赁给联合利华 ❖合资后,联合利华将定位中高档市场 的美加净牙膏从每支4.5元降至每支3元 ,使原有的上游消费者转移到联合利华 的同档次产品“洁诺”上。等到品牌收 回时,美加净已经有3年没有在媒体上 “露脸”,渐被人们遗忘。
跨国公司进入初期的日化市场
(2)中国日化市场的变化:80年代-90年代中期
❖ 中国日化的很多企业选择了合资的道路。
盲目合资
一大批本土日化品牌渐渐消失
洗涤用品类:熊猫
❖熊猫:1994年合资后,宝洁坚持熊猫 洗衣粉应实施宝洁认定的市场定位,熊 猫洗衣粉的价格上涨50%以上,产量从 6万吨降至4000吨。这样的策略使其丢 失了原有客户,市场份额所剩无几
跨国公司进入初期的日化市场
三、四线品牌或白牌版块
大多数小品牌企业
其中高露洁、宝洁的佳洁士等国际名牌占据较大的市场 份额,同时二线品牌如冷酸灵、两面针、蓝天、黑妹等老品 牌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凭借原有的品牌优势依然占据一席之 地。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2)跨国日化在当前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 国际日化巨头纷纷加快独资中国的步伐
❖ 宝洁:2004年5月11日,宝洁以18亿美元的巨资,从在华 合作16年的老伙伴和黄手收购宝洁中国剩余的20%股权 ,宣告一个月内实现在华独资。宝洁目前在中国的10个法 律实体,除沙宣(上海)公司是合资公司外,其余9家已 全部实现了宝洁独资
+ = 牌与设备转让
给外资,都是
化与企业社会化 角色的制约,大
在合资公司里
多数名牌和“价
占据不到一半
廉”如影相随
的股份。
名牌=民牌
盲目合资
跨国公司进入初期的日化市场
(2)中国日化市场的变化:80年代-90年代中期
❖ 中国日化的很多企业选择了合资的道路。
盲目合资
一大批本土日化品牌渐渐消失
化妆品类:美加净
❖原材料价格上涨 ❖日化行业中的儿童产品护肤类渐渐成长 ❖化妆品类市场国际名牌短时间集中进入 ❖国内品牌国际化,反思低端形象,走出 ❖国门 ❖国内如娃哈哈,永泰化工集团等外行业 ❖列强大举进军日化行业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1)市场环境,企业结构等变化
中国日化市场规模将近1200亿元
❖ 化妆品市场将近684亿元 ❖ 洗涤用品市场约407亿元 ❖ 口腔用品市场约为78亿元
× 盲目合资
转移
转到自身品牌建设
❖ 洗涤类:雕牌、奇强、立白等占据前三甲位置,洗 发水舒蕾异军突起,以拉芳为代表的广东洗发水 扮演着黑马角色,开始了长袖善舞的全国进程;
❖ 口腔清洁类:最具代表性的牙膏市场国产品牌与 外资各领风骚,黑妹,冷酸灵,六必治等相继出 现。
❖ 化妆品类:小护士、采诗、珊拉娜等品牌风头正健 。
段。宝洁成为2005年度央视招标新标王

联合利华,高露洁等跨国企业也在招标中有所收获。
❖取排他性占有,
拉大品牌差距,抬高竞争门槛。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2)跨国日化在当前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 价格战
❖ 原材料价格全面飙升,却没有一家企业敢轻言涨价。而宝 洁、联合利华等外资日化巨头却趁势进攻, 利用其强大的 资本力量掀起了降价风暴。宝洁的洗涤用品,沐浴用品等 品牌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价。
❖ 通过合资,很多知名的国内品牌都在无形中弱化 或消弭了。
❖ 通过合资,外资运用低成本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 品牌扩张。 中华落后了,美加净被遗忘了,熊猫消失 了。但就在这一过程中,联合利华的“奥妙”起 来了,宝洁的“碧浪”、“汰渍”也起来了,占 据了中国日化的大部分市场
跨国公司进入初期的日化市场
(2)中国日化市场的变化:90年代中后期
❖ 皂类产品销售受到影响,销势渐 缓。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化妆品市场:
其它品牌
❖ 护肤品行业是日化 行业最具市场潜力 、利润丰厚的行业 之一,而这个行业 尚未形成品牌集中 的情况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化妆品市场:
❖ 在消费者竞争力,消费者份额,忠诚度,成长指数 及渗透率五方面居前五名的品牌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2)跨国日化在当前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 对比以上许多跨国企业的调整动作,强生公司则 显得相对稳定,只是2004年将Neutrogena露得清 引入中国市场。另外在护品市场中,成人品牌多 如牛毛,但儿童品牌却屈指可数,针对这一被忽 略的市场,强生品牌在儿童护肤市场一枝独秀。
目前中国日化市场的情况
洗涤类市场:
❖ 市场销售规模逐年扩大。由于消 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洗涤用 品市场销售规模逐年扩大。
❖ 销售渠道向超市、大卖场等现代 业态拓展。
❖ 洗涤用品销售地区间呈不均衡态 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