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历史先驱者——梁启超

中国近代历史先驱者——梁启超


• 同诗歌、小说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 高得多。以他于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 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 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 “新民体”)。梁启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 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揭 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 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 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在形式上,他的 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 性,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 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 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 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 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故梁启超散文的影响极 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以梁启 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 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 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
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
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
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03十月《新小说》创刊。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中国近代历史先驱者——梁启超
梁启超概述
•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 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 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 传家、教育家、史学家 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 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 良的“诗界革命”和 “小说界革命”。其著 作合编为《饮冰室合 集》。
梁启超简介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 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 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 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 社会活动家,民国初年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 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 深思,启蒙思想。
•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 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 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 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 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 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少年中国说》。
• 梁启超幼年时从师学习,“八 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 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 家。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 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 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 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 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 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 议》为变法做宣传。梁启超在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他 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 导者。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开 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 等便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 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 的作品。
不愿增家人之累,秘不告人。到1926年1月,怀疑自己得的是癌症,才同意
到德国医院检查。经诊察后,发现是尿血症,但始终找不出病原所在。此时 的梁启超还未意识到病情的严重。他在2月9日给长女令娴的信中说:“其实 我这病一点苦痛也没有,精神气体一切如常,只要小便时闭着眼睛不看,便 什么事都没有,我觉得殊无理会之必要。”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
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
“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3年春由于妻子癌症复发病逝,梁极为伤悼,此后尿中开始带血。因
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
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
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
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
•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 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 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 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 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 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 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 导作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 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 了。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 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 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 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 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 知识入语言明白晓畅,是其 诗论的较好体现。梁启超提出 “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 “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 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 尝试。
梁启超生平

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县。

1889年广东乡试中举人。

1890年始受学于康有为 。

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
道路,世人合称“康梁”。同年与其妻李蕙仙结婚。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
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

1926年初,他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出一个肾病变.协和医院的大夫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
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
兼盐务总署督办。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祺瑞被迫下台,梁启超也
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