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7-2008)综合报告第一章: 2007年中国物流发展的环境2007年,中国物流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国物流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一、政策环境(一)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物流发展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第五部分提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指出,“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007年3月,国发〔2007〕7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谈到“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时提出:要“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9月,国务院在安徽召开全国服务业工作会议,把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战略和基本政策。
(二)物流行业首次开展政府表彰活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
这是物流行业首次开展的政府表彰活动。
经各地物流工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逐级推荐、评审,联合会和人事部共同审核,共评选出先进集体53个、劳动模范241人、先进工作者45人,受表彰的个人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
物流行业劳模表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行业凝聚力,提高物流行业职工的社会地位。
(三)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努力营造政策环境200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商务部等13个部委和2个行业协会参加,1组成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已先后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规则,重点物流企业联系制度和各地物流工作牵头部门联系制度,正在建立专家委员会,基本上形成了纵向联系方便、横向沟通顺畅的工作网络。
2007年,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在上年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落实专项规划。
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颁布。
根据《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制定了《粮食现代物流管理暂行办法》,下达3亿元资金支持60个粮食物流项目。
由交通部编制的《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与《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共同构成水运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体系。
交通部公布了在《全国公路主枢纽布局规划》基础上制定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共确定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其中12个为组合枢纽。
《布局规划》覆盖60%地级以上城市,遍及84%国家开放口岸及所有沿海主要港口。
国家邮政局编制发布了《邮政业“十一五”规划》,开展了首次快递服务统计调查,初步建立了统筹邮政业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框架。
二是放宽市场准入政策。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把“物流”列入企业登记目录,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登记为物流企业。
到2007年底,经工商部门批准登记的物流企业为52725户。
商务部修订了《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改革完善国际货代企业备案制度。
2007年,共有4891家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依法办理了备案登记;到年底,完成备案手续的国际货代企业已有16733家。
民航总局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下发《{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的补充规定(二)》,允许符合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定义的港澳航空代理企业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或独资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企业,注册资本及其他相关要求与内地企业相同。
国家民航总局进一步放宽国内航空货运市场准入,鼓励支持航空物流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交通部落实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壮大五星红旗船队规模,首批25艘、102万载重吨船舶已回国登记。
三是加强物流市场监管。
2007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交通运输与物流领域投诉案件4378起,查处涉及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等行政性垄断案件683件。
交通部整顿国际海运市场环境,打击部分国际航线“零运费”“负运费”违法违规行为,向违规单位罚款1100多万元。
国家邮政局发布了我国首部《快递服务标准》,出台了《禁寄物品指导目录及处理办法》《寄递企业安全管理规定》,完成了《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和《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加强了邮件安全监管制度。
2四是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国家发改委通过深入调研,于2007年9月,在上海召开了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
组织经验介绍、专家讲座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企业家之间的互动交流,现场签署合作协议。
对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渗透,联动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财政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建立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物流配送中心升级改造项目和专业市场的电子交易平台项目,推进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积极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具体措施。
商务部于2008年年初发布《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有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改造和建设物流配送中心;鼓励批发市场建设与改造,增强物流服务功能;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支持传统批发企业、商业、物资和供销社企业及仓储运输企业开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五是进一步改善通关环境。
海关总署积极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跨境快速通关,区域审单中心等试点工作;加快建立舱单法定提前申报制度,实行无纸通关改革,积极推进“区港联动”试点和电子口岸建设。
海关总署与质检总局加强合作,对外公布了《通关单联网核查公告》,积极推进关检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出口通关环境。
六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国家发改委围绕物流发展的重点和企业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委托有关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开展了“现代物流业税收管理研究”、“物流业政策体系研究”、“物流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研究”、“城市配送车辆交通管理”“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运输通道资源优化配置”等专项研究课题。
财政部组织了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研究。
信息产业部组织研究编写了《全国性、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
交通部进行了甩挂运输的调研,铁道部就铁路物流中心规划进行了研究。
(四)各地政府扎实推进物流发展各地政府自2005年以来陆续建立了由主管省市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组成的现代物流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在推进物流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制定物流发展规划。
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重庆、宁波等地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相继编制完成了物流发展规划。
明确了地区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重点、关键环节和相关政策,为当地物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浙江、重庆等地正着手组织编制市、县(市、区)物流发展规划和专业物流规划。
3二是出台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
在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下发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基础上,河北、浙江、湖南、云南、宁波等地先后出台了加快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物流政策进行了细化,规范了收费管理制度,明确了物流基地和物流企业享受的税收、电价、土地、投资、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
三是扶持重点物流企业和项目。
一些省市确定了一批重点物流基地和物流企业,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建立了重点物流企业联系制度,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和走访企业,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均在服务业引导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门用于物流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四是启动区域物流合作。
苏浙沪两省一市已经建立了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工作机制。
2007年8月,三地物流主管部门联合召开了“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会议,出台《关于促进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的若干措施》。
目前正稳步推进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合作项目,启动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在政府有关部门推动下,京津冀地区物流企业签订了《物流合作协议》。
四川、湖北、浙江、重庆、云南、新疆和广州7地物流行业协会发表《推进物流合作四川宣言》。
安徽、江苏和江西20个沿江城市签署协议,区域内车辆在通关、收费、停靠作业等方面享受“普惠制”。
五是引导制造业物流发展。
上海市制定了《上海推进制造业物流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化工、汽车、钢铁等行业制造业物流发展。
山东省开展优化企业物流管理活动,形成了8条优化企业物流管理的思路。
江苏省组织了物流业与制造业供需对接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六是推进物流行业基础性工作。
在国家物流统计核算办法的基础上,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建立了省市物流统计核算制度,开展物流统计调查工作,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物流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为当地物流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各地认真贯彻《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
上海市制定了《现代物流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上海市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
各地物流工作牵头部门积极做好行业工作,协助组建物流行业协会,在物流宣传、统计调查和人才培训方面发挥作用。
二、经济环境(一)经济建设跨上新台阶4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11.4%,比2002年增长65.5%,五年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表1 2007年三大产业综合情况表项目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246619 28910 121381 96328比2006年增长(%) 11.4 3.7 13.4 11.4占GDP的比例(%) 100 11.7 49.2 39.1(二)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
其中,货物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货物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
出口大于进口2622亿美元,比上年亿美元。
自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增加847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拉动了社会物流总额的持续增长。
2007年,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7871家,比上年减少8.7%。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48亿美元,增长13.6%。
其中,制造业占54.7%;房地产业占22.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5.4%;批发和零售业占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