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为为为p 为q 为为为为┐p 为┐q为为为为q 为p为为为为为┐q 为┐p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必修1数学知识点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或,整数集合:*N +N ,有理数集合:,实数集合:.Z Q R 3、并集.记作:.交集.记作:.B A B A 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A =∈∉且(C U A)∩( C U B) = C U (A∪B) (C U A)∪( C U B) = C U (A∩B);;B B A = A B ⊆⇒简易逻辑:或:有真为真,全假为假。
且:有假为假,全真为真。
非:真假相反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逆否命题:若┑q 则┑p 。
常用变换:①)()()()()()(y f x f y x f y f x f y x f =-⇔=+.证)()(])[()()()()(y f y x f y y x f x f x f y f y x f -=+-=⇔=-②)()()()()((y f x f y x f y f x f yxf +=⋅⇔-=证:)()()()(y f yxf y y x f x f +=⋅=4、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f A 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 中都x 有惟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x f 么就称为集合A 到集合B B A f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5、定义域1⎧⎪⎨⎪⎩分母不等于零被开方大于等于零对数的幂大于零,底大于零不等于值域: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出所给区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6、函数单调性:(1)定义法:设那么2121],,[x x b a x x <∈、上是增函数;],[)(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减函数.],[)(0)()(21b a x f x f x f 在⇔>-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2)导数法: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x f y =,则为增函数;若,则0)(>'x f )(x f 0)(<'x f 为减函数.)(x f 7、奇偶性为偶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x f ()()x f x f =-y 函数为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x f ()()x f x f -=-称.若奇函数在区间上是递增函数,则()x f y =()+∞,0在区间上也是递增函数.()x f y =()0,∞-若偶函数在区间上是递增函数,则()x f y =()+∞,0在区间上是递减函数.()x f y =()0,∞-函数的几个重要性质:①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x f y =R x ∈或f (2a-x )=f (x ),那函()()x a f x a f -=+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x f y =a x = ②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x f y =()x f y -=对称;0=x 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x f y =()x f y -=对称;0=y 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x f y =()x f y --=原点对称.二、函数与导数1、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①;②; ③'C 0=1')(-=n n nxx ; ④;x x cos )(sin '=x x sin )(cos '-=⑤; ⑥; ⑦a a a xx ln )('=xx e e =')(;⑧a x x a ln 1)(log '=xx 1)(ln '=2、导数的运算法则(1). '''()u v u v ±=±(2). '''()uv u v uv =+ (3).'''2()(0)u u v uvv vv-=≠3、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导数和函数(())y f g x =的导数间的关系为,(),()y f u u g x ==x u x y y u '''=⋅即对的导数等于对的导数与对的导数的y x y u u x 乘积.解题步骤:分层—层层求导—作积还原导数的应用:1、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x f y =0x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x f y =0x )(x f y =处的切线的斜率,相应的切线))(,(00x f x P )(0x f '方程是.))((000x x x f y y -'=-切线方程:过点的切线方程,设切点为()00,P x y ,则切线方程为,()11,x y ()()111'y y f x x x -=-再将P 点带入求出即可1x 2、函数的极值(----列表法) (1)极值定义:极值是在附近所有的点,都有<,0x )(x f )(0x f 则是函数的极大值;)(0x f )(x f极值是在附近所有的点,都有>,0x )(x f )(0x f 则是函数的极小值.)(0x f )(x f (2)判别方法:①如果在附近的左侧>0,右侧0x )('x f <0,那么是极大值;)('x f )(0x f ②如果在附近的左侧<0,右侧0x )('x f >0,那么是极小值.)('x f )(0x f 3、求函数的最值(1)求在内的极值(极大或者极小值)()y f x =(,)a b (2)将的各极值点与比较,其()y f x =(),()f a f b 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极小值。
函数凹凸性:若定义在某区间上的函数,对于定义域中任意两()f x 点有1212,(),x x x x ≠12121212()()()()((.2222x x f x f x x x f x f x f f ++++≤≥或则称f(x)为凸(或凹)函数.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 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 的次方a x n=x a n 根。
其中.+∈>N n n ,1the i2、 当为奇数时,;n a a n n=当为偶数时,.n a a nn=3、 我们规定:⑴m nmn a a=;()1,,,0*>∈>m Nn m a ⑵;()01>=-n aan n4、 运算性质:⑴;()Q s r a a a a sr s r ∈>=+,,0⑵;()()Q s r a a arssr ∈>=,,0⑶.()()Q r b a b a ab rrr∈>>=,0,0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记住图象:(,0≠>=a a a y x2、性质:对数与对数运算1、指数与对数互化式:xa a N =2、对数恒等式:.log a NaN =3、基本性质:,.01log =a 1log =a a 4、运算性质:当时:0,0,1,0>>≠>N M a a ⑴;()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⑵;N M NM a a a log log log -=⎪⎭⎫⎝⎛⑶.M n M a na log log =5、换底公式:ab bc c a log log log =.()0,1,0,1,0>≠>≠>b c c a a 6、重要公式:log log n ma a mb b n=7、倒数关系:ab a log 1log =.()1,0,1,0≠>≠>b b a a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记住图象:(1,0log ≠>=a a x y a 幂函数1、几种幂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应用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1、方程有实根()0=x f 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x f y =x 函数有零点.⇔()x f y =2、 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在区间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x f y =[]b a ,的一条曲线,并且有,那么函数()()0<⋅b f a f 在区间内有零点,即存在,()x f y =()b a ,()b a c ,∈使得,这个也就是方程的根.()0=c f c ()0=x f 必修2数学知识点空间几何体球的表面积和体积:.32344R V R S ππ==球球,1、线面平行:⑴判定: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简称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⑵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简称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2、面面平行:⑴判定: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简称线面平行,则面面平行)。
⑵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简称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3、线面垂直: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简称线线垂直,则线面垂直)。
⑶性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4、面面垂直:⑴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⑵判定: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简称线面垂直,则面面垂直)。
⑶性质: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简称面面垂直,则线面垂直)。
做题技巧:证明线面平行:在平面内寻找与所求平行的直线▲题目中若有中点,看所求平面中的边是否有含某个平行四边形对角线,若有则连接对角线---构成中位线▲利用线面平行证明线线平行证明线面垂直:直线垂直平面内两个相交直线▲题目中给定边的值,利用勾股定理▲直棱柱-棱平行且垂直地面▲垂直投影的直线垂直原线▲两个平面垂直,垂直交线的直线垂直另一个面第三章:直线与方程1、倾斜角与斜率:1212tan x x y y k --==α2、直线方程:⑴点斜式:()00x x k y y -=-⑵斜截式:bkx y +=⑶两点式:121121y y y y x x x x --=--⑷截距式:1x ya b+=⑸一般式:0=++C By Ax 3、对于直线:有:222111:,:b x k y l b x k y l +=+=⑴;⎩⎨⎧≠=⇔212121//b b k k l l ⑵和相交;1l 2l 12k k ⇔≠⑶和重合;1l 2l ⎩⎨⎧==⇔2121b b k k ⑷.12121-=⇔⊥k k l l 4、对于直线:(重点)有::,0:22221111=++=++C y B x A l C y B x A l ⑴;(两直线平行,系数交⎩⎨⎧≠=⇔1221122121//C B C B B A B A l l 叉相乘差为零)⑵和相交;1l 2l 1221B A B A ≠⇔⑶和重合;1l 2l ⎩⎨⎧==⇔12211221C B C B B A B A ⑷.(两直线垂直,对应0212121=+⇔⊥B B A A l l 相乘和相等)5、两点间距离公式:(重点)()()21221221y y x x P P -+-=6、点到直线距离公式:(重点)2200B A CBy Ax d +++=7、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重点):与:平行,1l 01=++C By Ax 2l 02=++C By Ax 则2221B A C C d +-=h si nt he i n 第四章:圆与方程1、圆的方程:⑴标准方程:()()222rb y a x =-+-其中圆心为,半径为.(,)a b r ⑵一般方程:.022=++++F Ey Dx y x 其中圆心为,半径为(,22D E--r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0=++C By A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222)()(r b y a x =-+-;0<∆⇔⇔>交交r d ;0=∆⇔⇔=交交r d .0>∆⇔⇔<交交r d 弦长公式:(重点)222dr l -=12|x x ==-3、空间中两点间距离公式:()()()21221221221z z y y x x P P -+-+-=必修3数学知识点算法案例:①辗转相除法—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而得到利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ⅰ):用较大的数m 除以较小的数n 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0S 0R ⅱ):若=0,则n 为m ,n 的最大公约数;若0R ≠0,则用除数n 除以余数得到一个商和一0R 0R 1S 个余数;1R ⅲ):若=0,则为m ,n 的最大公约数;若1R 1R ≠0,则用除数除以余数得到一个商和一1R 0R 1R 2S 个余数;……2R 依次计算直至=0,此时所得到的即为所n R 1n R -求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