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土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黑土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黑土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一、习俗词语1、游戏“抓嘎拉哈”是东北地区汉、满、蒙、赫哲、达斡尔等民族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游戏。

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用羊、猪、狍子、鹿等到动物后腿关节上的小骨头做成。

满族有金兀术勇取狍子、野猪、黑瞎子的嘎拉哈的传说。

嘎拉哈四面凸凹不平,各地都有特定的名称,吉林的叶赫称为“珍儿”、“肚儿”、“轮儿”、“坑儿”,辽宁北部称为“珍儿”、“轮儿”、“壳儿”、“背儿”。

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种玩法,本来是男人从事的游艺活动,后来逐渐变成妇女和儿童的游戏。

现在通行的玩法是先将嘎拉哈散开,抛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时,依次翻动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规定个数抓起嘎拉哈,以合要求且口袋不失手者为胜。

“跑马城”是一种儿童游戏,分为人数相当的两列,两列相距约十几米,相对而站,手拉手形成人墙。

游戏开始时,甲队喊:“急急令!”乙队喊:“跑马城。

”甲队喊:“马城开。

”乙队喊:“打发小姐送信来!”甲队喊:“要哪个?”乙队喊:“要某某。

甲队喊:“某某不在家。

”乙队喊:“要某某某。

”这时甲队的某某某便向乙队的人墙奔跑并猛力撞去,如果把乙队的人墙撞开,就赢回一个人带回甲队,如果没有撞开,自己就归为乙队。

然后再由乙队先喊,反复进行,最后哪队人多哪队获胜。

这个游戏是满族人闯关守城的一种反映。

“骑马战”也叫“骑马打仗”,本来是满族和锡伯族儿童的一种游戏,骑同伴身上的双方或几方互相推拉,设法把对方拉下“马”,拉对方下“马”者为胜。

这个游戏体现了这两个民族喜欢骑马征战的尚武精神。

二、风俗元宵节晚上,农村有“蒸面灯”之俗。

蒸面灯也叫“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

就是用豆面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灯碗,分别在碗口捏出1-12个花牙,各代表一个月,然后下锅蒸,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

也有的在面灯中放黄豆粒,通过蒸熟后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

俗话说“十五十六走百病”,东北农村正月十五还有轱辘冰的习俗。

这天傍晚,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到郊外冰上翻滚,口里念诵:“轱辘轱辘冰,不腰痛不腿疼。

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

”《柳边纪略》卷四载:“十六日,满洲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

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

元宵节是汉族的节日,“蒸面灯”和“轱辘冰”本来却是满族的风俗。

但由于东北各个少数民族长期杂居,这些风俗早已打破民族的界限,成为当地共同的传统。

三、地理名词1.山水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记。

在吉林的舒兰和永吉两地有摩天岭,为满语译音,原意为“阻隔”,永吉黄榆乡有山名老爷府,亦为满语音译,原义为“峭壁”。

在永吉、蛟河、桦甸等地,有半拉川、半拉山子、半拉窝、半拉窝集(屯名),“半拉”来自满语bula,含义是“荆棘、草刺”。

黑龙江有完达山,完达是满语“梯”之义。

大兴安岭锡伯语称为“夏恩阿林”,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则音变为“兴阿林”,即兴安岭。

光绪年间屠寄编绘的《黑龙江舆图》中,海拉尔正南辉河口以西四十余公里之河北岸,标有“锡窝山”,“锡窝”即锡伯的口语读音。

东北的江河湖泊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更是不胜枚举,如:松花江,松花为女真语,意为白色。

卡伦湖,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

乌苏里江,乌苏里,一说满语天王之义,一说满语顺流而下之义。

嫩江,嫩为蒙语碧绿之义,一说意为满语妹妹。

呼兰河,呼兰,满语,烟囱。

木兰达河,“木兰”系蒙语,江也,“达”系满语,源也。

呼玛尔河,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义。

雅鲁河,雅鲁,满语意为“田边”,蒙语意为“河边”。

绥芬河,绥芬,满语,意为椎子。

挠力河,挠力,满语,意为禽鸟集栖之地。

额穆尔河,额穆尔,蒙语,意为平安。

拉林河,拉林,满语,意为爽快。

兴凯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另据《依兰县地方志》,黑龙江通河县东,即三姓西北松花江北岸有“锡伯河”。

2.地名东北的地名既有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也有记录汉族向东北迁徙的轨迹的: 辽宁省盖州市,据《金史•地理志》云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

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

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

”昌图县,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

“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法库县,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

“法库”,满语,意为鱼梁,即捕鱼的矮堰。

新民市,名称源于新民屯。

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

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

康平县,“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

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清光绪六年置康平县,采康乐太平之义。

吉林省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

舒兰,满语,意为果实,因在此地采集进贡山果得名。

靖宇县,原名蒙江县,蒙江,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因产珍珠而得名。

图门,系满语“图门色禽”的简称。

“图门”意为万,“色禽”意为河。

汪清县,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语,本音作汪钦,意为保垒。

黑龙江省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义。

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义。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

札龙,也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

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

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

在佳木斯东郊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

一说系满语驿丞之义。

依兰县,清代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据载,清初努尔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移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勒(卢姓)民于此地,因此称此地为“三姓”。

富拉尔基,蒙语,意为红酒。

富锦,原称富克锦,赫哲语,意为高岗。

逊克县,是逊河县与奇克县的合称,“逊”,满语,意为奶浆,奇克,鄂伦春语,意为薪屋。

黑龙江还有一地,名叫“营城”,位于五常县城西北,拉林镇东南约十公里之拉林河畔。

这个“营城”其实应作“鹰城”,原为笼鹰之所,训养“海东青”之地。

《柳边纪略》卷三记载:“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尤多,设把式十八名。

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

”“营城”正是当时训养海东青风气之盛的历史遗迹。

另外,在洮儿河流域,于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25公里有西伯古城,亦作锡伯城。

在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之南,原伯都纳界内,尚有锡伯屯。

锡伯族是兴起于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十七世纪以中叶以前,生活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一带。

沈阳太平寺即锡伯家庙所藏的碑文记载:“有表史世传之锡伯部族,祖居海拉尔东南扎兰陀罗河流域。

嗣后,移居墨尔根(即嫩江)、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地,编有七十四个牛录,生息四十余载。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先后把锡伯人调遣到辽河平原、新疆伊犁和云南等地,形成了锡伯族目前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东北的一些与锡伯族相关的地名,正是锡伯族先人在东北生活的遗存。

1.妈狐子,“妈狐”为满语假面具之意,指舞蹈时戴在脸上道具而言。

现在增添了妖魔之意,常用来吓唬小孩。

2.佩,满语“讥诮人之辞也”,如两人发生口角,说“你佩?”、“你佩不佩?”3.罗嗦,满语“不利落”的意思。

4.忽剌,满语“风动物声”,为象声词。

5.喇忽,满语,意为疏忽、马虎。

也作拉忽、拉乎6.秃鲁,满语食言、爽约说秃鲁,也作秃噜、秃撸、秃露。

7.邋遢,满语“迟慢也”,现在用来形容不整洁,不利落。

8.撇拉,满语“碟子”,后称器物口向外张叫“撇拉”,如“撇拉碗”。

9.愕哟哟,满语“轻笑人之词也”。

10.戈楞,满语“块”的意思,如“木头戈楞”,后指人脾气怪或合群,如“戈楞子”。

11.特特塔塔,满语“轻浮不定之貌”,今为“泄泄沓沓”之意。

12.哈拉巴,满语,指肩胛骨,特指牛的肩胛骨。

13.哈喇,满语,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变质,产生异味。

14.古鲁,满语,意为移动。

15.伍的,满语,意为什么的,用在项目列举之后。

16.白,满语,意为极。

17.划拉,满语,意为扫(院子)。

18.马勺,满语,意为带把的大勺。

19.磨蹭,满语,意为拙钝、拖延。

20.撒目,满语,意为(快)看。

21.屯,满语,村庄的意思。

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音译,如“哨卡”的“卡”是满语“边关”的意思;“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是满语“末尾”的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是满语“首领、头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路”中的“压”是满语“行、走”的意思等等。

这些都是满语与汉语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混血儿”,它们早已纳入了东北方言系统,以致我们习焉不察了。

在东北,现在还有很多人习惯称关内为“关里家”,称山东为“山东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的汉族人口,大部分是从中原各省迁来,尤以山东为多。

这些汉族流民的移入,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咸丰时期,法国传教士嚣克游历东北后说:“满洲境内无一村非汉化,实与中国本部各省无异也。

”这种融合,使东北当地的各少数民族逐步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改说汉语,但是这些民族语言中的一部分词汇却保留下来,成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词汇是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是东北各民族互相融合的见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