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
)V1. B细胞的CD分子标志是 CA. CD16B. CD21C. CD19D. CD79E. CD81满分:1 分2.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DA. 输血反应B. 荨麻疹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 系统性红斑狼疮E. 接触性发炎满分:1 分3. 补体参与 EA. Ⅰ型超敏反应B. Ⅱ型超敏反应C. Ⅲ型超敏反应D. Ⅰ和Ⅱ型超敏反应E. Ⅱ和Ⅲ型超敏反应满分:1 分4. 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中,90%以上具有 DA. HLA-CW6B. HLA-B7C. HLA-B8D. HLA-B27E. HLA-B35满分:1 分5. C1酯酶活性的抑制因子是 CA. H因子B. I因子C. C1INHD. S蛋白E. C4bp满分:1 分6. 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属于: DA. 过继免疫B. 人工自动免疫C. 人工被动免疫D. 自然自动免疫E. 自然被动免疫满分:1 分7. 哪项不是NK细胞的杀伤特点? CA. 不受MHC限制B. 抗体介导杀伤C. 预先致敏D. 非特异性杀伤E. 接触杀伤满分:1 分8. 能引起发热的细胞因子是 EA. IL-2和Il-1B. IFN和TGFC. IL-1和TGFD. TNF和IFNE. IL-1和TNF满分:1 分9. 免疫耐受是指 DA. 对所有抗原不应答B. 对外来抗原不应答C. 先天性免疫缺陷D. 接触某种抗原后的特异性不应答E. 对自身抗原不应答满分:1 分10. 不属于吞噬细胞特点的是哪一项 DA. 杀伤和消化B. 游走和趋化C. 识别和调理D. 特异性杀伤E. 非特异性吞噬满分:1 分11. 异物不包括 CA. 异种物质B. 同种异体物质C. 胚胎期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D. 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E. 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满分:1 分12. T细胞的功能不包括下列哪项? EA. 免疫辅助B. 免疫调节C. 分泌细胞因子D. 免疫记忆E. 抗原提呈满分:1 分13. 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的C5转化酶是 DA. C3b4bB. C4b3bC. C3bBbD. C3bnBbE. C4bnBb满分:1 分14. 下列哪项不是IL-1的功能? DA. 促进T细胞的增殖B. 刺激单核吞噬细胞活化C. 激活NK细胞D. 直接诱导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E. 可作为内源性致热原满分:1 分15. 免疫调理作用最强的是 AA. IgMB. IgAC. IgED. IgGE. IgD满分:1 分16. 在抗原分子中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称之为 BA. 半抗原/表位B. 抗原结合价C. 异嗜性抗原D. 载体E. 完全抗原满分:1 分17. B7分子(CD80 和CD86分子)的活化受体是 CA. CD152B. CD95C. CD28D. CD4E. CD8满分:1 分18. CD4阳性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CA. 特异性杀伤作用B. ADCC作用C. 免疫辅助作用D. 免疫调节作用E. 抗原递呈作用满分:1 分19. 与恶液质和发热形成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EA. TGFB. IL-2C. IL-4D. IFNE. TNF-α满分:1 分20. 下列哪项不是屏障结构 BA. 皮肤B. 粘膜C. 腹膜D. 胎盘E. 血脑满分:1 分可变区,恒定区抗原肽结合,免疫球蛋白样,肽结合,Ig样MHCⅠ类分子途径、MHCⅡ类分子途径、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填空题21.依据Ig肽链上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是否多变,可将Ig分为(),()两区。
答:22.HLAⅠ类分子的()区是结合抗原的部位,()区是与T细胞表面CD8分子结合的部位;HLAⅡ类分子的()区是结合抗原的部位,()区是与T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的部位。
(分值:4分) 答:23.抗原提呈由()、()、()和()四种途径。
答:名词解释24.半抗原答: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其可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但不能单独诱发免疫应答。
25.阳性选择答:在胸腺皮质中,CD4CD8+双阳性T细胞,其TCR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MHCⅠ/Ⅱ类分子-抗原肽结合,且具适当亲和力的DP细胞分化为单阳性(SP)T细胞,其中与Ⅰ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8+T细胞(SP);与Ⅱ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4+T细胞(SP);而不能与MHC-抗原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
此过程也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
26.攻击复合体答:C5转化酶将C5裂解为C5a和C5b,C5b在液相中与C6、C7结合形成C5b67复合物,嵌入细胞膜疏水脂质层中,进而与C8、若干C9分子聚合,形成C5b6789n复合物.27.抗原调变答:是指由于宿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致使表面肿瘤抗原表位减少或丢失,从而逃逸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的现象。
28.表位答:又叫抗原决定基(antigenicdeterminant),指被抗原受体TCR和BCR特异性识别的抗原部分。
29.CDR(分值:3分)答:抗体(Ab)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内的高变区构成抗体分子的抗原(Ag)结合点,因为抗原结合点是与抗原表位结构相互补的,所以高变区又称为抗体分子的互补决定区.30.免疫缺陷病答:由于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致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易反复感染。
31.细胞凋亡答:指由于细胞内部程序激活而发生的自杀性死亡,是增殖的淋巴细胞被清除的主要方式。
问答题32.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组成以及表面分子与功能有那些?(分值:8分)答:1.单核细胞来源粒--单系祖细胞,经原单核细胞、幼稚单细胞阶段分化成单核细胞,然后由骨髓释放入血,在血中3~~4天后进入组织和浆膜腔转变成巨噬细胞。
二者是相同但在部位不同名称不一样,共同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2.在单核-巨噬细胞的膜表面有许多功能不同的受体分子,如Fc受体和补体分子的受体(CR)。
这两种受体通过与IgG和补体结合,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吞噬功能。
但无抗原识别受体,所以不具有特异识别功能。
此外,巨噬细胞还能与淋巴细胞分泌的许多因子结合,诸如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巨噬细胞移动因子(MIF)、干扰素以及某些白细胞介素等。
3.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非特异免疫防御。
当外来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在激发免疫应答前就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清除,但少数病原体可在其胞内繁殖。
②清除外来细胞。
③非特异免疫监视。
④递呈抗原。
即当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由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将有效的抗原决定簇和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体,这种复合体被T细胞识别,从而激发免疫应答。
⑤分泌介质IL-1、干扰素、补体(C1,C4,C2,C3,C5,B因子)等。
33.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意义?答:淋巴细胞一方面通过淋巴循环进出淋巴结,另一方面亦经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处进入淋巴结,从而保持淋巴细胞在全身的反复循环称之为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正是由于这种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并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入侵处,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同时完成T、B、APC细胞间协同的免疫应答作用,产生效应淋巴细胞,定向并相对集中地迁移定位于炎症部位,发挥免疫作用。
34.细胞因子可分几类?每类重要的生物功能是什么?答:(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1.淋巴因子(lymphokine)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
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
(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979年开始命名。
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有三十余种(IL-1-IL-3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
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IFN)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
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
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
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
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5.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family,TGF-βfamily)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β1β2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6.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IGF-Ⅱ、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神经生长因子(NGF)、抑瘤素M(OSM)、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