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 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

文学理论 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

讲述的思路是从意义的角度展开的顺序是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这个递进的环节的关键要素是意义的丰赡,倒过来说就是精准度。

(提问,解释)举例哈姆雷特首先我们先从科学语言看起科学语言(scientific language),是科学的表述系统。

是谁的喉舌就要发出它隶属系统的最强音,举个例子就是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和CNN的区别。

一个把中国定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一个经常性地揪着中国的人权问题不放。

我们显然可见的是: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系统的一部分,带有浓厚的科学本身的性质,带有科学这个学科的核心、特色。

科学语言体现在很多很多方面,科学语言也可以部分称之为科学的语言。

其中科学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名词就是它的本意,两个名词组合成的名词,形容词就是它的性质的描述。

(提问,解释)我认为科学语言的本质是科学的,所以要做到精准,严谨,专业性强。

用同一件事做对比,举个例子。

【别名】立复,罗红霉素胶囊【外文名】ROXITHROMYCINE CAP【药理作用】罗红霉素作用于细菌细胞7OS核糖体50‘S亚单位,抑制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而发挥广泛的抑菌作用【适应症】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五官科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非淋病性尿道炎、子宫颈阴道炎等。

尤其适用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生殖器官衣原体感染以及军团病。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0.15g,每日二次;24-40公斤的儿童每次0.1g,每日2次;12-23公斤的儿童每次50mg,每日2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发生率 4.1%,可见肠胃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肝功能异常(ALT及AST升高)【禁忌症】对本品过敏者禁用,禁忌与麦角胺及二氢麦角胺配伍。

【注意事项】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规格】150mg/粒,6粒/盒、10粒/盒。

但是如果是医生对病人讲解的时候,阐释同样的东西就不能用这种方法。

就说其药理作用时往往是说它的作用是消灭你体内的细菌,清除病灶等等,如果遇到小朋友,那语气更是要委婉甚至要添加想象。

观看视频以上是科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对比,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对比。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

因为舌乃心之灵苗……。

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

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父亲的病》鲁迅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语言里加了一部分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其中原本应该比较准确的语言已经可以有省略号插足了。

从最深层的角度来说,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对比是一种冲突,是理性思维和感性精神的碰撞。

如果文艺一点,这叫做酒神狄尔尼索斯的迷狂与太阳神阿波罗的理性的对峙。

科学地说,这种对比体现的是两种学科和思维的对立。

从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科学语言的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科学,具体表现为准确到一毫克的细微和一个分子式都不允许出错的严谨。

下面我们再来看日常语言。

一般语言的运用,由于交际的双方之间存在一种合作原则(语法、习惯、民族语言共识)或是默契,说话的人尽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话的人总是努力去听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喊王歌)。

因此必须遵循:1.句子的成分齐全,给足信息量2.词句要遵循一般语法的语序,注意信息的关联性和逻辑3.词语的指谓性要明确、稳定、避免模棱两可(提问,解释)举例:桑丘·潘沙在任海岛总督时遇到一件非常有趣的案子:有一个小气鬼拿了一块布去请裁缝做一顶帽子。

裁缝量了布说够做。

小气鬼疑心裁缝赚他的布,就问裁缝够不够做两顶帽子。

裁缝看透了小气鬼的心思,就回答说够做。

贪心的小气鬼又问够不够做三顶。

裁缝也说够做。

小气鬼就添到了五顶,裁缝还是说够做。

这时小气鬼心满意足地走了。

后来小气鬼按照约定的时间去取帽子时才发现上当了。

原来,做成的五顶帽子只能套在五个手指头上。

《堂吉诃德》所以日常语言在运用时注意成分齐全、语法逻辑并且避免模棱两可。

这是其特点,至于书上说的表达目的、真实标准和语言意义生成方式等方面的概括总还是有道理,只是我想干嘛把简单的东西做复杂了,人能看懂的变成鬼都看不懂。

日常语言要服务日常生活,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和标准。

如果有人在路上纵情地大声地朗诵《天狗》那种我要把日来吞了,我要把月来吞了,我要把我自己给吞了这种话语时,估计有人要打110了。

我认为文学作为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历史生活所积淀下来的东西,其本身就与日常语言有紧密的联系。

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反映论,镜子说等都肯定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但是文学语言能单独分类并且让我们今天拿出来讲,其本身一定有独到的特点和规则。

就最初我们分析的科学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的区别上看,文学语言是不受语法和逻辑规则束缚的,不然那就只是历史读本。

20世纪活跃在俄国文坛的形式主义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学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们把文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的特殊之处,即有别于其他话语的东西是,它以各种方法是普通语言变形。

在文学手段的压力下,普通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

”文学语言追求的是对普通语言的“疏离”或“陌生化”,最明显的例子是诗。

我们既然讲,就主要讲最能体现文学语言特色的诗的语言以体现特色,当然也涉及其他文学语言。

比如话剧、文章的语言等等。

有人问吴乔诗和文的不同,他说两者在“意”上没有分别,只是体裁、语言文字不同清人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二者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

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美国学者劳·坡林(E.G. Boring)认为日常语言只有一度,而诗的语言有四度。

“日常语言只诉诸听者的理智,这一度是理解度。

诗歌不只涉及人的理解,还涉及他的感官、感情与想象。

诗在理解度之外,还有感官度、感情度和想象度。

”一.那么如何把普普通通的日常语言转化为有四度的文学语言呢?有很多。

概括起来就是形式特征。

有增加有删减,有打破逻辑常规,有词句意义的断裂,有反常的组合1例如我们熟知的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开头的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如果是一般生活叙述,我们只需要将其简化为“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有两株枣树就行了”。

而鲁迅的句子明显有冗余的信息。

他创造的这个显得啰嗦的句式着眼点是要传达出心烦的单调之感和生活最纯粹的寂寞。

朱自清曾经做个精辟的分析:“这儿一开始就显示出一个太平凡的境界,因为鲁迅显示所见到的窗外,除了两株枣树,便一无所见。

更使人厌倦的是人坐在屋里,一抬头望窗外,立刻映入眼帘的东西,就只有枣树,爱看也是这些,不爱看也是这些,引起人腻烦的感觉。

一种太平凡的境界,用不平凡的句式来显示,是修辞上的技巧。

”2文学语言的变形,除了文句种信息的增加外,更多地表现为文句中信息的删削。

尤其是古典诗词中,句子的成分常常省略,最普遍的是动词谓语的缺乏。

温庭筠的一首《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仅仅十个字就表现了6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里有色彩;有远景,也有近景,天上和人间都写到了。

如果按照日常语言来看,者只是平列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没有谓语勾连,也没有任何虚词粘合,断续的信息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不知所云。

但是从诗歌意象来看,使人以巧妙的艺术思维把几种有关的意象组成一幅立体的艺术画面。

欧阳修也写过:鸟声梅雨店,柳色野桥春我们上面看的是词意的断裂,下面还有句子之间意义的剥离。

陈长方《步里客谈》把这种审美修辞归纳为:古人作诗,断句则旁入他意,最为惊策。

举几个例子:陈师道:李杜齐名岂敢狂,晚风无树不鸣蝉平生五千卷,还舍不问途黄庭坚: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这样地使用语言,就撕开许多空白的间隙,任凭我们发挥。

或许黄庭坚看到什么以前最喜欢的话因爱生恨,或许这种花开的时候他做过什么后悔的事,看到花就难受,或许他出门赶上喜欢的集市……不得而知,也随大家想知就知。

如果对比一下: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就总觉得虽然对仗工整,形象和谐,但是语境重叠,诗意粘连,没有给我们留下想象空间。

3反常组合也是突破日常语言的好办法杜甫《反照》:“归云拥树失山村”山村何以失?除非是遇到大的自然灾祸,山村是不会失去的。

云和山村的关系应该是“遮”、“蔽”这样地字眼,可杜甫就用了“失”这个字。

从语法上我们可以看到主谓搭配,动宾搭配的种种不当。

但是我们刚才就说过,文学语言想要突破日常语言的桎梏,不需要遵循太多外界的逻辑。

这个失字,不仅直观地表现了云和山村的遮蔽关系,而且深一步地写到了人的主观感觉,是人感到山村的失去,通过人的这种感觉渲染了云的浓密。

这是直接从审美效应上来写景,做到情景相生。

与此类似的还有“孤月浪中翻”“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梨花院落溶溶月“曹禺《日出》里矫情的顾八奶奶有一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她很自负地说:“所以我顶悲剧,顶痛苦,顶热烈,顶没法子办。

”什么叫顶悲剧?那时候又没有贴吧,怎么顶?有研究者统计,从中国五位青年诗人的诗作中随机挑出735个句法结构完整的语言单位,其中词义的反常组合为270个。

总结:解剖一下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就会发现它们所包含的字、词、语素等因子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内部语言因子排列组合的形式、意象的设置、叠加不一样,二者才发生变化,才携带不同的信息和能量,发挥不同的功能。

可能有同学会问,为什么这样组合一下就化腐朽为神奇了呢?因为文学语言的结构特征主要是基于人的心理感受原则而非外在的形态化原则。

格式塔心理研究表明:认得知觉对有一种对形的积极组织和构建能力,对于不对称不和谐的形状会有紧张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完形压强“,竭力去改变它,使它变和谐。

文学语言的创造,就是通过不完全的形造成更丰富的形式意味或更大的心理张力,以勾起人的注意力。

就这样,文学语言产生了以缺求全,以断求练,以点求面,以简驭繁,以少总多的功能。

二.文学语言并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并不是打破常规就能备受好评。

它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并暗藏着许多内容,而模糊性事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元代人乔吉一首《天净沙》,满篇都是叠字:“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眼熟?像是模仿了前人的什么?花间第一流的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话连用七个叠音词,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长的句子链,一口气读来,抑扬婉转,情感步步深沉,氛围一层比一层浓烈。

这三句是千古绝唱,并不完全是形式美,乔吉也用了叠词,但是输在了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