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药理 抗菌药物
b.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 抑菌药
如磺胺类和四环素类
杀菌药
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
抑菌药-----指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指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有杀灭作用的 药物。 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 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 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特点: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 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 、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多数有益
分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 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 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 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 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 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完整 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于此类。
林可霉素类
常用的药有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毒性
多肽类
包括万古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 常用的有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 妥布霉素等。 不良反应:肾脏与耳蜗毒性、神经肌肉麻痹 四环素类 常用的药有四环素、强力霉素、米洛环素 不良反应:对儿童骨骼、牙齿发育造成不良影 响,胃肠道刺激,二重感染 氯霉素 只包括氯霉素一种药。 不良反应:抑制骨髓“再障”、灰婴综合征
如青霉素 + SD预防流脑
联合用药——结果
1. 协1 + 2 = 3
3. 无关作用: 1 + 2 = 2 4. 拮抗作用: 1 + 2 2
如何正确地联合用药
药物分类:
Ⅰ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
Ⅱ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
药物治疗效果↑ CI↑ 临床价值↑
对机体的毒性↓
(3) 各类抗菌药物及主要不良反应
β-内酰胺类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碳青霉烯类等。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如发热、关节痛、荨 麻疹、休克 大环内脂类 常用的药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 素、克拉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毒性、过敏
新生儿、早产儿禁用氯霉素等;儿童避免 使用四环素、氟喹诺酮类等;孕妇禁用的药物。
五、药物分类
(一)-内酰胺类抗生素 (二)氨基苷类抗生素 (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四)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五)人工合成抗菌药 (六)抗结核病及抗麻风病药
(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思考题
抗菌药物的主要抗菌作用机制有 哪些?并举例说明。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 制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影响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G-)、拓扑异构酶IV (G+)→ 复制受阻 → DNA合成↓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
三、细菌的耐药性(resistance)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
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分类
固有耐药青霉素对G-肠道杆菌无效 获得耐药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
喹诺酮类 常用的药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 肤反应及光敏反应、影响软骨发育、肝肾损害 磺胺类 包括磺胺嘧啶、磺胺异恶唑、磺胺甲恶唑。 不良反应:泌尿系统损害,过敏反应,抑制骨髓 造血,神经系统反应,口服引起恶心、呕吐,肝 损害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细菌结构
c. 抗菌后效应(PAE):
浓度高于MIC的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 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在一 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生长繁殖仍受到抑制的效 应。 PAE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LD50/ED50 或 LD5/ED95表示
外排蛋白系统 (细菌细胞膜上)
泵出菌体外
• 获得耐药性的产生:
• 1.基因突变 • 2.平行地从另一种耐药菌转移而来(最为常见)
方式有三种: 转化:通过DNA的释出,耐药基因被敏感菌 获取,再组合而变成耐药菌称为转化。 转导:通过嗜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转导。 转接:细菌间通过性纤毛或结合桥相互结合 过程中发生的基因转移-配接。
预防用药的指征 1、预防风湿热复发:如苄星青霉素清除咽喉部及其他 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 2、传染性疾病流行期:如SD预防流脑
3、预防新生儿眼炎:如红霉素、四环素预防新生儿淋 球菌、沙眼衣原体眼炎 4、预防外科术后感染:如新霉素用于肠道术前给药
5、其他:如青霉素预防战伤气性坏疽
联合用药——目的
1. 增强疗效
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如:细菌对-内酰胺类、四环素的耐药
G-膜孔蛋白数量减少或孔径减小
b、产生灭活酶
①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② 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 化酶等 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
C、改变靶位结构 (1)改变靶蛋白结构 如:细菌RNA多聚酶的-亚基结构改变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抑制蛋白质合成 4. 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如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杆菌肽类及 环丝氨酸等,分别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不 同阶段,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1.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环丝氨酸↗ ↘ 合成酶 万古霉素 N-乙酰胞壁酸五肽 二糖聚合物 直链十肽 N-乙酰葡萄糖胺 甘氨酸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测量单位: 微米(μm) 球菌 细菌的形态
杆菌
螺形菌
螺 菌 弧 菌
形态与结构
球 菌
双球菌
链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葡萄球菌
杆菌
球杆菌
链杆菌
棒状杆菌
分枝杆菌
螺形菌
弧菌——只有一个弯曲 螺菌——有若干个弯曲
弧菌
螺菌
常见病原微生物
金葡菌
疖、痈、呼吸道感染、肺炎、 青霉素首选;四环 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 素、红霉素、庆大 骨髓炎、心包炎 、 毒素、先锋霉素
固有耐药是代代相传的,染色体介导的天然耐药性 获得耐药是指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 的代谢途径、使其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的作用。 获得耐药性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获得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a.降低胞浆膜通透性 b.产生灭活酶 c.改变药物靶位结构 d.药物主动外排系统 e.改变代谢途径
a.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
四、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用药原则:
1、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原诊断
2、合理选药: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3、调整剂量和疗程:根据肝肾功能、生理状态----适量、足时 4、防止滥用: (1)杜绝不必要用药:如病毒感染、不明原因发热 (2)避免局部用药 (3)控制预防用药 (4)合理联合用药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 化疗)
应用药物对病原体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 性肿瘤细胞) 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为化 学治疗。 化疗药物:化疗过程中所用的药物 抗菌药 包括: 抗微生物药(antimiczobial drug) 抗真菌药 抗寄生虫药(antiparasitic drug) 抗病毒药 抗癌药(anticancer drug)
林可霉素类
4. 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1)影响叶酸的代谢,如磺胺类、甲氧苄啶等 (2)影响核酸的代谢,如利福平、喹诺酮类等
影响叶酸代谢
谷氨酸
+ 二氢蝶啶 ↑ 磺胺 对氨苯甲酸 砜类 (PABA) 对氨水杨酸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食物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甲氨蝶啶 乙胺嘧啶 四氢叶酸 一碳单位 核酸合成
增效磺胺、四环素、 庆大霉素
氯霉素、增效 磺胺 呋喃唑酮、氟 哌酸 、磺胺类 青霉素+破伤 风抗毒素
2. 减少不良反应
3. 4.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产生 扩大抗菌谱
联合用药——指征
1.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如急性重症感染 如细菌性心内膜炎 如腹腔脏器穿孔
2.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 3.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
4. 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如抗结核药
5.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减少剂量
6. 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
溶血性链球 蜂窝组织炎、丹毒、上呼吸 青霉素首选 道感染、猩红热、败血症 菌
肺炎链球菌 大叶性肺炎、脑膜炎 (肺炎球菌) 淋球菌
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 青霉素首选;四环 素或大环内酯类抗 生素 淋必治首选;青霉 素制剂
常见病原微生物
大肠杆菌 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 破伤风杆 菌 泌尿系统感染、胆囊 炎、腹泻、败血症 伤寒、副伤寒 、食物 中毒、败血症 细菌性痢疾 破伤风
包括 天然抗生素 如青霉素G、红霉素、链霉素 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2) 评价指标 a. 抗菌谱 ( antibacterial
spectrum )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包括: 窄谱抗菌药 :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 抗菌作用。抗菌范围小,如:异烟肼
广谱抗菌药 :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 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 制作用。抗菌谱广,如:四环素、氯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