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古的春节

蒙古的春节

蒙古的春节【篇一:蒙古族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作业——蒙古族传统节日蒙古族自十三世纪以来,增加了与全国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文化交流。

因而在习俗上,既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又有与汉族相近的习惯。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日阿,即白色的月。

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具体时间自定,这种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甚至一个家庭就可以举办。

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现在基本已改为现代交通工具)前去参加。

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燃灯节、拜火节、麦德尔节、塔克勒干节等。

此外,还有一个重大的祭事活动,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

蒙古族过年蒙古族称之为“查干”,即“白节”之意。

蒙古族自古崇敬白色,把它作为美好和吉祥的象征。

过春节很隆重,从农历12月开始准备食品、衣着和祭祀祖先的供物。

除夕,家族长辈带领全家人向家里挂的佛像行大礼,焚香点烛,然后祭祖。

接着晚辈给长辈敬酒,长辈则向晚辈祝福。

到了晚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手抓羊肉和饺子。

整个晚上家族人喝酒、唱歌通宵不眠。

初一清晨,全家首先祭祖、祭天。

接着由家族中德高望重者致祝词,祝福人们在老天爷的保护下万事如意。

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祝福并送手帕、钱等礼物。

接着亲朋好友们互相拜年,即使相距几十里地也要去拜年。

[蒙古族过年的来历]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

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

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

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

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

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

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

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

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

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

这一夜灯火通明。

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

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

普遍有守岁到午夜的习惯。

我们先了解一下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吧!很有趣!蒙古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是过年,即过“小年和大年(春节)”。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麻糖洗灯盏,这一天蒙古族称为“小年”。

先过小年,后过大年,牧区的牧民在过春节前,要把牛羊屠宰好,并把洁白的哈达放在肉上,送给亲友;各家各户都要乘年关加紧制作全年使用的生产用具,夺取牧业丰收。

过大年是从年三十过到正月初五,以后还有十五、二月二日要过的节日。

年三十晚上为“熬年”,全家老少不睡觉,蒙古包里灯火通明。

有的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

说笑话,出迷语题;有的拉起古老的马头琴,奏出悠扬动听的琴声,歌声不断,通宵达旦,尽情地欢乐。

蒙古族的礼俗特别多。

过大年,一般都要过两次年,即年三十晚一次,为辞旧岁礼;初一天还不亮,牧民们都要穿上新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给双亲、长辈和老年人叩头、请安、献哈达、敬酒,祝愿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这是第二次。

旧时一些富裕的牧民初一都要请上喇嘛到家中念经,一诵几天,以求消除一年的不祥,祈求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草原平安! 春节期涧,草原上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多种美酒和饮料等礼物,三五成群,挨个地给各浩特的亲友、长辈们拜年。

蒙古族春节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

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

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

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

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

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

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

就是在对方熟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祭祖仪式]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

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

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

这一夜灯火通明。

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

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

普遍有守岁到午夜的习惯。

蒙古族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

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其他习俗: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以笑面迎接,摆上奶酪、奶油和各种面制干粮,捧上奶茶。

茶后,向客人敬上醇美的奶酒和白酒,主人把自已酒碗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喝一口。

为了凑兴,常以唱歌劝酒。

对贵客则宰羊款待。

老年人来到时,则要外出迎接,走时搀扶上马。

到长辈家里做客,一般要带些糖果、饼干、酒和自制面食品做礼物。

蒙古族人民尊敬长辈,进门、入座、喝茶、饮酒、吃饭时,让长者领先。

这天传说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成道日,所以家家户户在房顶上点燃无数的酥油灯,并念经歌颂宗喀巴,以示纪念。

[ 蒙古族燃灯节习俗 ][ 蒙古族燃灯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二:蒙古族的节日】蒙古族的节日白节(白月)查干萨日(意即白月或白节)是蒙古族的“春节”。

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白节。

与国内其它民族一样,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过春节。

但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同,蒙古族过春节,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十分浓厚。

现代蒙古族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

腊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

通常全家老少先拜祖先,然后晚辈向长辈依次献哈达、敬酒、礼拜。

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式。

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留下来的传统。

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

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

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

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篇三:蒙古族节日文化】蒙古族节日文化春节是蒙古族传统的年节性大节。

主要由祭火、除夕、初一等连续性节日组成,往往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新年的整个正月,因而过年是一个综合性节日。

祭火神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

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

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

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

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

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

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

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

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

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

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

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

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

午夜,吃团圆饭。

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

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

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

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

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

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

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

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

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

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

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

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

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

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

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

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

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天地神灵。

主人要高声朗诵马奶萨察礼赞词,客人骑马随从绕场三周,结束仪式。

马奶节上,还要给种公马和头驹系哈达进行迷拉礼。

马奶营养极为丰富。

马奶制作的齐格(马奶酒)不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对胃肠心肺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所以,蒙古人从古至今非常喜欢饮用马奶和马奶酒。

打鬃节打鬃节一般在每年春季举行。

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

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