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2019年第3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既是推动水产养殖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该文通过对传统南美白对虾养殖塘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生态沟、沉淀池、生物滤池、生物净化池等设施,运用物理和生物净化处理技术,建立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养殖尾水净化,取得了良好效益。
现将试验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与条件试验在平湖市高新天华水产专业合作社进行,该基地水源充足,进排水通畅,远离工农业污染,供电充足,通讯、交通便捷,面积60×667m 2。
1.2处理原理养殖尾水依次流经生态沟、沉淀池、生物滤池、生物净化池,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沉淀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降低COD 、氨氮、总磷、总氮等含量,实现净化处理。
1.3处理设施建设1.3.1生态沟对原有排水渠道进行改造,在沟内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处理,并将养殖尾水汇集至沉淀池。
生态沟长×宽为587m ×2.5m ,水生植物种植面积占比约为50%。
1.3.2沉淀池生态沟出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在沉淀池内进行沉淀分离,并在沉淀池中种植菱、睡莲、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盐。
沉淀池长宽高为50m ×50m ×3m ,水生植物种植面积500m 2。
1.3.3生物滤池生物滤池由沉淀池和生物净化池之间的塘埂改造而成,在池体内填充碎石、卵石、焦炭、煤渣、塑料蜂窝等滤料。
通过滤池过滤及附着在滤料表面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尾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和污染物进行深度处理。
生物滤池长宽高为22.50m ×4.50m ×2.35m 。
1.3.4生物净化池在生物净化池内移植轮叶黑藻、空心菜、野茭白等水生植物800m 2,进一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同时每667m 2配备0.5kW 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放养规格为15尾/kg 的花鲢20尾、白鲢80尾,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
生物净化池长宽高为70m ×50m ×3m 。
1.4养殖生产1.4.1第一茬养殖2018年4月20日,引进体长约0.5cm 的南美白对虾苗150万尾,在大棚内进行淡化培育,30d 后疏养到各池塘进行养殖,养殖面积35×667m 2。
养殖过程中,投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坚持定质、定点、定量、定时“四定”投饲原则。
定期监测池塘水质,科学使用生石灰、沸石粉、有益微生物制剂等消毒水体、调节底质水质。
坚持“预防为主、早防早治、综合防治”的病害防控原则,定期添加维生素C 、大蒜素、免疫多糖等免疫增强剂,提高虾体抵抗力。
7月11日起用地笼网分批起捕,8月10日第一茬养殖结束。
1.4.2第二茬养殖7月18日起,放养南美白对虾苗250万尾,养殖面积49.5×667m 2。
养殖过程中的投饲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控等日常操作同第一茬养殖。
根据市场情况和生长规格,9月21月起陆续起捕,至10月30日全部起捕上市。
1.5尾水监测1.5.1监测水质指标养殖过程中只添水、不排水,第一茬南美白对虾养殖结束后经原位水质调控处理后用于第二茬养殖;第二茬养殖结束后产生的部分尾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其余留存在沉淀池、蓄水池可用作下一年度养殖用水。
外排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试验王甘翔,彭頔,杨庆,赵建平,宋之琦,马荭,沈佳健(平湖市渔业技术推广与海洋资源服务中心,浙江平湖314200)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9.03.009技术与经验《水产养殖》2019年第3期(下转第29页)要指标达到SC/T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中的二级标准方可排放,具体监测指标见表1。
1.5.2监测方法在养殖末期、尾水排放期,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养殖塘水质和经净化处理后的养殖尾水开展检测2次。
水样的采集、贮存、运输及测定方法按照SC/T9101-2007标准中相关要求进行。
检测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Mn )、氨氮、总磷、总氮等。
2试验结果2.1养殖效益分析除去用于尾水处理的沉淀池、生物滤池、生物净化池总面积10.5×667m 2,实际养殖面积49.5×667m 2,总产南美白对虾22050kg ,单位面积平均产量445.45kg/667m 2;总产值88.39万元、平均产值17856.57元/667m 2;去除总成本43.82万元,总利润44.57万元,平均利润9004.04元/667m 2。
详见表2、表3。
表1养殖尾水主要监测指标序号指标/(mg/L )一级标准二级标准1化学需氧量(COD Mn )≦15≦252总磷≦0.5≦1.03总氮≦3.0≦5.0注:尾水处理设施改造投入6万元,按5年折旧,另水生植物管护每年投入0.2万元,合计1.4万元。
表2养殖成本组成成本支出/元总成本/元平均成本/(元/667m 2)塘租苗种饲料电费渔药消毒剂设施改造62400858002227003100022300140004382008852.53表3经济效益分析养殖面积/×667m 2总产量/kg 平均产量/(kg/667m 2)总产值/元平均产值/(元/667m 2)总利润/元平均利润/(元/667m 2)49.522050445.4588390017856.574457009004.042.2尾水净化效果通过净化处理,外排尾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 Mn )、氨氮、总磷、总氮平均浓度为6.29、0.0985、0.0855、1.134mg/L ,完全符合养殖尾水排放要求,且接近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COD Mn 6.29mg/L ,略超Ⅲ类水标准限值6mg/L ),各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46.88%、45.58%、73.24%、70.2%,净化效果突出。
详见表4。
检测日期/(年.月.日)水质指标养殖塘尾水/(mg/L )外排尾水/(mg/L )去除率/%地表水标准(GB3838—2002)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2018.9.29COD Mn 16.500 6.25062.12Ⅳ类一级标准氨氮0.1840.11338.59Ⅰ类未设定标准总磷0.4080.08279.90Ⅱ类一级标准总氮 5.360 1.59070.34Ⅴ类一级标准2018.10.11COD Mn 7.180 6.33011.84Ⅳ类一级标准氨氮0.1780.08452.81Ⅰ类未设定标准总磷0.2310.08961.47Ⅱ类一级标准总氮 2.2500.67869.87Ⅲ类一级标准平均值COD Mn 11.840 6.29046.88Ⅳ类一级标准氨氮0.1810.098545.58Ⅰ类未设定标准总磷0.31950.085573.24Ⅱ类一级标准总氮3.8051.13470.20Ⅲ类一级标准对比结果表4养殖尾水检测情况技术与经验《水产养殖》2019年第3期3讨论该试验通过建设尾水处理设施,对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避免了尾水直排,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同时,配套实施水质综合调控等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效益突出,实现了水产养殖转型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共进。
在治理养殖尾水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主要污染物为营养性物质这一特点,集成应用鱼菜共生、多品种生态混养等技术,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变尾水为可利用的“肥水”。
同时,应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喂饲料和使用渔药,从源头上控制养殖尾水的营养性物质浓度。
鉴于封闭式池塘养殖模式(养殖期间只添水不排水)环境调控能力较弱,为提高养殖成功率,建议苗种放养密度不超过5万尾/667m 2。
该试验尾水处理设施面积10.5×667m 2,占养殖场总面积17.5%,从净化效果来看,尾水处理的模式工艺、处理设施面积占比等参数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针对不同的养殖品种、模式技术,如何选取最优的尾水处理模式、最大程度减小处理设施面积占比,将是今后尾水治理工作的研究方向。
(收稿日期:2019-01-02)注:养殖小区面积按网围实际面积4×667m 2统计。
表2小龙虾仿生态人工繁殖产量及产出情况表放养模式放养量/kg 总产量/kg 存塘虾/kg 平均产量/(kg/m 2)销售价格/(元/kg )平均产值/(元/667m 2)苗种100584480206367416亲本200514480188.56786667m 2。
3分析与讨论该试验根据小龙虾的生物学习性,通过环境营造等方式开展小龙虾仿生态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苗种放养模式的放养密度虽然仅为亲本放养模式的一半,但苗种放养模式的繁殖产量要高于亲本放养模式,高出产量达17.5kg/667m 2,这其中原因可能是苗种放养模式的苗种较早地适应池塘环境,有利于促进其生长、性腺成熟和交配产卵,从而提高了产苗率和成活率。
从单位面积效益分析来看,苗种放养模式为3916元/667m 2,远高于亲本放养模式,平均效益高出1600多元/667m 2。
因此,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与亲本放养模式相比,苗种放养模式人工繁殖效果较好。
泗洪位于淮河中下游,受气候条件影响,出苗时间较晚,虾苗一般在4月中旬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该试验是一种小龙虾仿生态高密度人工繁殖方式,与早期的水泥池工厂化繁殖相比,该试验通过模拟小龙虾的生长生殖环境,4月中旬小龙虾苗种的平均规格在300尾以上/kg ,直至7月初一直可以出售苗种,按人工繁殖试验小区的面积计算,苗种的产量达10万尾以上/667m 2,尤其是苗种放养模式,效果极其显著,可以在苗种专池繁育过程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收稿日期:2018-12-31)(上接第26页)!!!!!!!!!!!!!!!!!!!!!!!!!!!!!!!!!!!!!!!!!!!!!技术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