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PPT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 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为什么要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敢于大举进攻中国, 是因为日本看到中国虽然人多,但没有组 织起来,一盘散沙。一旦中国人民组织起 来,全国人民齐声吼,日本侵略者便犹如 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2. 持久战方针的提出
3.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建立各种殖民机构 1931伪满州国 1940伪国民政府
组织收编伪军
建立汉奸奴化团体
(2)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
土地资源 农副产品 设立银行 垄断铁路、厂矿
从中国攫取的物资
(3)实施“三光政策” 制造无人区
八年期间,罪行累累:
318万被杀害,276万人
被抓走,1952万房屋被
3.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 争取
进步势力
三 种 势 力
中间势力 顽固势力
孤立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 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 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2)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为了克服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1942年,中 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一〃二九运动”使全国抗 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
“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
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 中国共产党政策调整 1933年,三条件下与任何 武装部队订立抗日协定 1935年,“八一宣言”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 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旧址
2. 国民党政府对日外交 政策的调整
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40万日 军、120艘舰艇,300架 飞机进攻武汉,中国参 战部队达130个师,约 100万人,与日军展开 了大规模会战,日军死 伤20万,中国军队死伤 40万。
中国海军中山舰被日机击沉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积极的, 但是,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外,其他 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国 民党正面战场为什么退却、失败了呢?
1935年11月国民党召开了第 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表示要 “抛弃前嫌,团结救国”。
3.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第二,国民党政府中占优势地位的亲英 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并为之积极奔走; 第三,张、杨的主要目的是逼蒋抗日; 第四,国内地方实力派和进步力量都主 张和平解决; 第五,蒋介石在民族危亡和各种压力下, 被迫对政策进行调整; 第六,国际上,英、美等的影响
冯玉祥(右1)和淞沪前线指挥官张治中(右2) 淞沪战场浦东前线指挥官张发奎(右3)在前线指挥部
忻口会战
1937年10月,忻口会战 是华北战场最大最激烈的 一次战役,历时23天,大 小战斗40余次,日军伤亡 2万人,牵制了日军沿平 汉路南下的作战行动。
在忻口会战中牺牲的第九军军长郝梦龄
徐州会战
日军占领南京、济南 等地后,先后集中24万 精锐部队,于1938年1月 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 击徐州。徐州会战中台 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 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2)日本侵略的规划——田中奏折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 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 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 三期之灭满蒙,以便征服 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 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3)东北成为焦点核心
潜在的对手——苏俄
东北地区的政治变化
20年代的沈阳
爆发时机——解决经济危机
抗日战争
本章概述:
基本特征: 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三条基本线索: 一对主要矛盾
日本帝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两条抗战路线 和两个战场
国 共
片面 全面
正面 敌后
三个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 岛国的称霸之梦
(1)岛国的局限 • 地域狭小
•人口压力
•资源紧缺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和《抗 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提出了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 十世纪三十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 争”。这是全部问题的根据。 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 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日本: 强国 对比 中国不能速胜 中国: 弱国 日本:小国、退步、寡助 中国:大国、进步、多助 对比 中国不 会亡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的独立自主原则 还在抗战前夜,毛泽东就强调, “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 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 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 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
2.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 反对妥协、分裂、倒退的方针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针对国民 党采取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 方针和妥协倾向,为了坚持抗战,坚持 持久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 共产党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 倒退”的口号。在同顽固派作斗争时, 党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即自卫 的原则、胜利的原则和局部的原则。
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内部腐败造 成的。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在后方大 发国难财,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迅速膨 胀,而前方将士忍饥挨饿,“前方吃 紧,后方紧吃”,因而将士不愿在前 方卖命,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
三、战略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阶段。由于此时的国民党军队主要集 中于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因此,未 能立即进入反攻作战。然而,日军占 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 区都处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包 围之中,因而全面反攻的任务,主要 由敌后人民军队来完成。
4.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 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 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第一、国民党政府当局开始走上抗日的道路。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日 本打垮了,你们想一想有多少师 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 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 打下印度……他们可以一直冲向 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大 规模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 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 通往地中海的一切通道。”
美国总统罗斯福
毁,损失粮食1149亿等
日军烧成一片焦土的河北省阜平县羊和门村
(4)进行奴化教育 强制推行殖民思想文化
日语成为必修科目
练习伪满洲国歌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发 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宣言。 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 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1932年4月15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宣 言》,正式决定对日本帝国主义宣战。 中国共产党还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 抗日武装斗争。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杨月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公推杨靖宇为总司令, 赵尚志为副总司令。
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军突然发 动了对上海闸北的进攻, 驻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 抵抗,淞沪抗战开始。
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与宋庆龄
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 同胞起来抵抗日本侵略。 “一〃二八事变”后,全国 人民抗日救亡活动。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 略的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打败日本 法西斯是决定性力量。
2.中国人民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付
出了最大的牺牲。根据不完全统 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 3500 万人,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
二战风云人物评价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作用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效柳条湖村 附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突然向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发 动进攻,9月19日占领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2.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进行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 日,日军发动 了“卢沟桥事 变”,开始了 全面进攻中国。
日军通过卢沟桥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 始。日本动员了几乎全部的军事力量,采取 “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 区发起战略进攻。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 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 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 亿美元。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 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签署 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 利结束。9月3日,被命名为中国抗 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0月25日,中 国政府在台北举行受降仪式。这一 天,被命名为“台湾光复日”。这 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 要标 志。
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日本是强国, 又作了长时期的侵华准备,中国是弱国,再 加上国民党政府没有进行认真备战,所以 敌我在军力、经济力和组织力的对比上, 日本都占有较大的优势。
主观原因是:
第一,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蒋介石集团在决 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 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 抗上,因而没有强有力的力量。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 月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 阶段。在此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 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 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 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