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
素体薄弱 病后体虚 久病咳喘
肺气不足
营卫失和
→ }
表卫失司
心血不足 阴虚火旺
→
汗液外泄失常
心液不藏
(汗证)
邪热郁蒸
→ }
逼津外泄
四、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点
(一)主要表现: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
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
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 汗。 (二)伴随症状:自汗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 盗汗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
四、诊断要点
(三)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四)查血沉、T3、T4基础代谢、胸部x 线摄片、痰涂片、作抗“O”等检查以排除 甲亢、肺痨、风湿热等。
五、鉴别诊断
病名 出汗特点 伴见症状
自汗 昼日时时汗出,动则益甚 多见气虚不固的症状
盗汗 寐中汗出,醒后即止 多见阴虚内热的症状
脱汗 大汗淋漓,汗出如珠,为 声低息短,精神疲惫, 病势危急之象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或散大无力。 战汗 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 发热,口渴,烦躁不 恶寒战栗,全身汗出 安 黄汗 汗出黄色,染衣着色 多见口中粘苦,渴不 欲饮,小便不利,苔 黄腻,脉弦滑等
十、结语
不因天暑、衣厚、劳作及其他疾病,而白昼时
时汗出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
为盗汗。自汗多由气虚不固,营卫不和;盗汗多因
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益气固
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治疗自汗、 盗汗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证方药的基础上酌加固涩 敛汗之品,以提高疗效。
复习思考题
一、概述
(二)源流
3.《景岳全书· 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
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 “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 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4.《临证指南医案· 汗》谓:“阳虚自汗,治
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一、概述
(二)源流
5.《医林改错》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
盗汗的治疗方药。 《医林改错 ·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 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 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
逐瘀汤。”
医学全在线网站
一、概述
(三)范围
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
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本节着重讨论单独出现 的自汗、盗汗。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 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 盗汗,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六、辨证论治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医学全在线网站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 麦收涩敛汗;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 地补益精血。
1.汗证的定义是什么? 2.试述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 3.汗证五个证型的治法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医学全在线网站
六、辨证论治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温经解肌 白芍—和营敛阴 生姜 大枣 甘草 助调和营卫之功 两药合用,一散一 收,调和营卫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汗出多者,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 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 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甘 润缓急;
六、辨证论治
六、辨证论治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 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 甘草—调和诸药。
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 ——清肝泄热;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里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 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 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 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二、证候特征
(一)主要表现: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
出,动则益甚,盗汗表现为寐中汗
出,醒后即止; (二)伴随症状:自汗常伴有气虚不固的 症状;盗汗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 (三)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三、病因病机
→ } → } 思虑太过 → } → } 肝郁化火 → }
阴阳失调 表虚受风 血证之后 烦劳过度 邪热耗阴 嗜食辛辣 素体湿热
六、辨证论治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黄芪—益气固表止汗; 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 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 蛎固表敛汗;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兼有阴虚,症见舌红、脉细数者,加 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六、辨证论治
汗 证
医学全在线网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汗证的证候特征。
2.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
3.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
4.熟悉汗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与汗证相关的西医疾病.
一、概述
(一)定义: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 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 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 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亦称为寝汗。
营卫不和 + 气虚者,症见倦怠乏力,汗出多, 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症状,可改用黄芪建中 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
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
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3.心血不足证 症状: (1)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 (2)神疲气短,面色无华; (3)舌质淡,脉细。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4.阴虚火旺证
症状:
(1)夜寐盗汗,或有自汗; 口渴;
(3)舌红少苔,脉细数。
(2)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
六、辨证论治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当归、生地黄 熟地黄 黄连、黄芩 黄柏 滋阴养血,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苦寒清热,泻火坚 阴;
黄芪——益气固表。
一、概述
(二)源流 《灵枢· 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 胱,则为溺与气。”
1.《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概述
(二)源流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自汗论治》对自汗、盗
汗作了鉴别。 “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 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 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
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
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5.邪热郁蒸证 症状: (1)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 (2)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 (3)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汗证以属虚者 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 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 则属实证。
医学全在线网站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虚证: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 实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证 症状 (1)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 (2)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 (3)脉细弱,苔薄白。
七、转归预后
(一)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
良好;
(二)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
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
八、预防与调摄
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 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 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经常 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 洁。
九、近年汗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
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
补黄芪汤补益气血,固表敛汗;本方除含有玉屏
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
五味子等益气固摄药;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
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
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2.营卫不和证 症状 (1)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 (2)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 (3)苔薄白,脉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