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历史变迁

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历史变迁

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历史变迁摘要: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殖民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使东北三省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此期间日本以前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为利用工具,1932年3月1号在东北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以溥仪为“执政”,以郑孝胥为“国务总理”,年号“大同”,把长春设立为“首都新京”,并对长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殖民统治建设。

本文针对伪满时期长春城市发展特点,结合事实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操纵的伪满洲国定都长春的原因,就伪满洲国对长春的管理进行深入探析,对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带来严重灾难的同时,客观地评价了列强侵略对长春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历史不自觉带动作用.研究结果旨在为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字:长春;伪满时期;建筑风格;历史变迁一、长春城市历史背景地处于我国东北平原长春市,东北地区第二大城市,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是古代肃慎祭天时候的祈福之语。

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

在此后漫长历史岁月里,这座古都虽使用不同称谓,但一直是东北地区古代王国的古都。

早在唐朝,长春地区就作为唐‘安北都护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朝囚徒的地方。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国,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之后,改称隆州“宽城府”(宽城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金三大国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随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百姓安居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长春城规模在清代得以迅速发展、嘉庆五年,清政府设长春厅衙署,下设理事通判、巡检,分别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务,隶属于吉林将军,使其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开启了长春的历史纪元。

由于关内多自然灾害和战乱,不少汉人向东北逃亡,从关内逃荒过来的中原汉人一路唱着莲花落一路“闯关东”来到这里,从此这片开阔的平原上多了些良田、屋舍、炊烟和灯火。

1896年沙俄侵入东北,攫取中长铁路筑路权,往日的平静被呜咽的火车汽笛声打破,外国势力开始在渗入长春地区。

1931年,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长春沦为日本殖民地,长春人民随之翻开了数十年的血泪篇章。

二、伪满州国在定都长春的原因分析正文20世纪初,日本帝国的扩张主义者就叫嚣着要在满蒙建设新国家,1972年的“田中奏折”中就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长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它是中国因为贫穷、落后处于乱世以及国民党执政者蒋介石对日本军事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而日本为了避免西方白人国家的谴责,所以迫切需要找一个政治幌子以显示关东军并不是占领满洲而是当地人民请他们来帮助建立新国家的,日本才没敢直接吞并东北,而是采取曲线占领的方法,弄个满洲国出来,实际上当时的东北知识分子和实力派也是非常矛盾的,大部分东北知识分子和实力派人士既不喜欢国民党垃圾政府,也不希望被日本帝国吞并[1]。

结果满洲国这个畸形儿就因此而产生了。

伪满洲国正式成立后,设立了伪民政部、军政部、财政部、外交部、司法部、实业部、交通部、立法院、监察院、参议府等机构。

3月10日,伪满国国务院发布第一号公告,正式宣布“奠都”长春,随即的第二号公告发布,把长春正式设立为“首都新京”,长春也就正式成了日本的殖民城市。

伪满洲国正式成立后,设立了伪民政部、军政部、财政部、外交部、司法部、实业部、交通部、立法院、监察院、参议府等机构。

3月10日,伪满国国务院发布第一号公告,正式宣布“奠都”长春,随即的第二号公告发布,把长春正式设立为“首都新京”,长春也就正式成了日本的殖民城市。

1932年3月,即伪满国成立初,侵华的日本帝国的关东军司令部、伪满洲国国都建设局、满铁经济调查会共同定制了《大新京都市计划》。

这次的城市规划借鉴了19世纪巴黎的改造规划模式和英国学者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在布局手法、交通组织、市政设施等方面基本满足了当时长春城市作为伪满国度的发展与建设的需要[2]。

综上所述,因为长春处在东北三省中心位置,而且不属于近海,也就是离海远,离日本的死对头俄罗斯也远,所以万一发生战争时长春作为"首都"是可以保存一点余力的,至少当外国军队打入时可以做反击准备,还有一点长春交通便利,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小日本当时就是处于交通和战争的需要而选择长春作为满洲国的首都。

三、伪满州时期长春城市概述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将长春定为所谓的“国都”,并将其更名为“新京”,长春成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见图一。

1932年3月,满铁经济调查会开始编制“新京”城市规划。

同年4月,伪政府设立“国都建设局”,承担“新京”城市规划制订到实施规划的全部任务。

1932年8月,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伪满洲国国务院三方举行联席会议,对满铁调查会和国都建设局的两个方案进行比较。

11月,“国都建设局”再次制订出“城市建设规划范围”,确定新京的建设规划区为200平方公里,除近郊农村的100平方公里以外,以100平方公里为建设区域,其中原有建成区域为21平方公里,第一期5年建设区域为20平方公里(后改为2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50万。

该规划报请关东军司令部,由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和副参谋长冈村宁次最后定案,成为《大新京都市计划》[3]。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下,伪满时期长春人口规模、地域较前期有所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伪满洲国时期长春市区面积为60多平方公里,中国人口达61万人,加上驻新京的外国侨民、朝鲜人和庞大的流动人口,新京市内总人口已逾160万,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

新京成为我国北方唯一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城市,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当时城内的满、汉、蒙古、回和朝鲜等民族分别居住在长春不同的城区,今天的宽城区-铁北一带主要是朝鲜族的聚居区、今天的南关区一带主要是满族的聚居区、今天的绿园区一带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区、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区、汉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关区、朝阳区。

由于长春独特的多民族聚居,当时被形象地称为“东方小瑞士”[4]。

图一长春老城地图四、伪满州国对长春的市政规划1932年3月,日本帝国定制了《大新京都市计划》,该计划主要就是对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建设和规划进行了详细的布局。

主要就是伪皇宫的规划、行政中心的规划、交通道路的规划、住宅区的规划、供水及排水的规划以及公园绿地的规划(见图二)。

(一)伪皇宫的规划作为伪满洲国名义上的政治中心,日本对伪皇宫的规划尤为看中,大费周章的对伪皇宫进行选址,最终将伪皇宫选址定在了离建成区最近的杏花村台地(今文化广场一带),占地共26公顷。

1933年又再次增加8.9公顷归其使用,总占地近35公顷。

伪皇宫作为伪满洲国名义上的政治中心,经过一番仔细推敲,最终将伪皇宫选址定在了离建成区最近的杏花村台地,占地26公顷[5]。

1933年又再次增加8.9公顷归其使用,总占地近35公顷。

这一带南北两端地势平坦,中部略凹,由南到北恰似一条龙腹形曲线,伪皇宫布置在北端最高之台地,即所谓的龙头位置。

伪皇宫正门朝南,门前设有用于国民集会的宫廷广场—顺天广场。

规划还特别强调伪皇宫作为紫禁城必须保持其威严,以招服民心,震扬国威。

这种选台地建宫殿,居高临下俯瞰全城的规划布局。

丞相萧何规划长安时,即将主要宫殿建于城区西南之龙首山高岗上,居高临下俯瞰全城(二)行政中心的规划伪满洲国的行政中心主要分布在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一带。

大街两侧布置了伪国务院、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等众多公共建筑。

全长1.5公里的地段上,规划中设计了十二座公共建筑[6]。

长春由于是伪满国的“国都新京”,其总体规划必然要以政治中心为主要目的的。

在“新京”的建设中,不仅在于伪皇宫及行政中心用地位置的选择,同时,规划中对住宅安排、旧城整体改造、城市发展的弹性以及治安、防空等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规划。

整个规划的目标是使“新京”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城,使其可以与当年世界上的各大城市并肩。

(三)交通道路的规划“新京”的道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型相结合的形式。

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像巴黎那样闻名世界的大街。

“新京”的公共交通主要依靠公共汽车。

七七事变后,曾计划修筑总长度为12公里的环城地铁。

原定于1940年动工,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止。

1941年1月,伪政府开始规划有轨电车。

利用满铁的旧钢轨,从日本购进车辆,并于当年通车运行。

伪满洲国后期的交通规划主要是为了战争的需要。

二战中日本在经济上,因为石油的缺乏,日本军国主义准备战争和进行战争出现了困难。

同煤炭一样,日本侵略者掠夺我国东北的石油资源,并不是从伪满时期开始的,只不过到了伪满时期更加为所欲为罢了。

日本侵略者凭借交通对我国东北石油资源的掠夺,包括天然石油、页岩油和人造石油其中最有规模效应的是对抚顺的页岩油的掠夺[6]。

(四)住宅区的规划伪满国都的居住区建设在当时世界上是较为先进的地区。

居住区拥有上水、下水、电气、煤气和采暖等现代化设施,并在亚洲首先使用了抽水马桶,实现了煤气入户的想法。

居住区按人口密度规划为四级,其中一级区在今东西朝阳路、东西中华路及柳条路一带,是日伪高级官吏的居住区,人口密度规划为2000人每平方公里。

二级区基本分布在新区(今朝阳区)内,为日伪一般官吏、伪职员和普通日本人居住区。

(五)供水及排水的规划“新京”的供水、排水设施建设十分完善。

在伪满国都建设中,针对长春缺水的自然特点。

规划了既要继续使用地下水,同时又在长春东南12公里处筑坝修建水库,并称之为净月潭。

(六)公园绿地规划公园绿地是居民接受大自然信息的窗口,对于美化居住环境、调节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在伪国都建设中,修建了许多公园,基本完成了公园城市的规划。

纵观伪满皇宫主体建筑风格各异,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特色的砖木结构建筑,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还有东洋式殿阁,充分显示出伪满洲国的殖民色彩和伪满皇帝的傀儡性[7]。

图二、伪满时期的新京规划图五、伪满州国对长春的城市管理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后,加强了对东北主要城市的控制和管理,凭借伪满洲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采取多方措施加强对其“首都”的掠夺式管理:(一)加强政治管理自伪满洲正式成立后,日本帝国关东军设立了伪民政部、军政部、财政部、外交部、司法部、实业部、交通部、立法院、监察院、参议府等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