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农民工群体的性质摘要:农民工群体是中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体制下的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一方面,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汗水对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这个群体也对城市的接纳与管理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研究分析农民工群体的性质,对我们正视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产生影响问题一、农民工的概念及特征城市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也是其他国家所未曾出现和存在过的新概念。
何谓农民工?虽然学术界对农民工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多数学者对此有三点基本相近的认可:首先,他们来自农村,属于农业户口;其次,他们虽是农民,但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再次,他们的非农活动不限于工业领域,更多的是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
但在阶层属性方面,学者们看法却有分歧:大多数学者认为,进城农民工的户籍虽在农村,但他们已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已较大程度地融入了城市生活,是中国工人阶层的一部分。
但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农民在经济待遇、社会认同、政治参与等各方面还与市民不具有相同的地位与特质,在户籍制度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之前,提出“农民工是新的产业工人群体”的说法还为时过早。
所以综上所述,农民工就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当前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
二、农民工的产生与发展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产生和不断发展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在人民公社时期,在一些地区也有少量的农民兴办了一些社队工业,但是其本质上还是人民公社社员,是一个集体经济内部的劳动分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
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事物,从其发展轨迹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离土不离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农民有了自主支配剩余农产品和剩余劳动时间的自由,加之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商品短缺,而城乡户籍壁垒又没有打开,农民可以进工业而不能进城市,由此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开创了“离土不离乡”转移农业劳动力的新模式。
在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20年间有1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部门,使乡镇企业部门取代了国有工业部门拉动经济增长的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推动力”,仅1983—1988年,乡镇企业就吸纳农村劳动力6300万人。
第二个阶段:“离土又离乡”。
随着对外开放和城市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新需求。
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城市有了用工需求,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壁垒被突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跨地区流动方兴未艾。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适时调整政策,开始逐步放松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
1989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由改革开放初期不到200万人迅速增加到3000万人。
农民在不改变身份、不改变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情况下,开创了“离土又离乡”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又一新模式。
1989年由于大量跨区域就业的农民工春节返乡造成“春运”紧张,由此呈现蔚为壮观的“民工潮”。
三、农民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农民工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1、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农民工的进入,填补了城市职工不想干、不愿干的工作,如建筑、环卫工、保姆等;促进了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城市的劳动效率;扩大了城市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司介绍,全国500家最大的乡镇企业,大都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其职工60%是外来农民工,90%以上的清洁工都是外来民工,建筑、托运、修理、装修、废品收购等苦、累、脏、险行业,80%都是民工,可以说,如果没有民工,一个城市将会陷于瘫痪。
2、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数苣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00年的663个。
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4.56亿。
这些与允许农的自由流动有很大关系。
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为城市化的大幅度提高打下了坚实的人口基础,只要能恰当的引导,这些将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契机。
另外,许多在城市里赚了钱而又头脑比较灵活的农民工纷纷回农村办企业、办工厂.不仅给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促进了当地的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农村城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3、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化。
农民工进城就业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化。
大量农民工的涌入,在满足城市发展所需劳动力、为城市居民带来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
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农民工相聚在同一城市,各种不同文化在一起交流、碰撞,让城市居民接触到更多的外来文化,从而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二)农民工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挑战1、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农民工纷纷进城就业,一方面填补了城市的一些空白岗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城市人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
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就业是以增加城市失业人口为代价的。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
近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小幅攀升态势。
1999--2000年,失业率保持在3.1%左右,2001年升至3.6%,2002年底为4%,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国企下岗职工共140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7%。
如果再加上非困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大概有2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10%。
而根据联合围困际劳工局发布年度报告,2004年中国城市登记失业人口为17%。
也就是说中国城镇职工的失业人数在3000万以上,这还不包括每年新增的700万左右的劳力。
这些失业人口已经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再加上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向城市的涌入,无异于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2、引发了较严重的治安问题,甚至滋生违法犯罪活动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给城市的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甚至使得违法犯罪活动得以滋长。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交通线上的偷盗、抢劫、凶杀、卖淫、嫖娼、赌博等各种犯罪活动,多数是流动民工所为。
北京市车台区的“浙江村”,1991年头十个月发案111起,外地人员所为的达69起,是总发案数的62.1%。
1988—1991年五年内,湖南省在流动人口中发现违法犯罪线索29783条,破获刑事案件14 802起。
在民工高度聚集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镇中,各种刑事犯罪多数也是民工所为,有的地方其比重甚至高达90%左右。
当然,我们并不简单认为:城市的治安问题严峻,城市犯罪率的升高是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的必然结果,但应该算是原因之一。
3、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引发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大量农民工的涌入,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也给交通、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问题增加了难度和压力。
大量农民工的涌入带来了新的人口问题。
由于现行户籍制度不允许农民进城(这里指大中城市)落户务工经商,对流动人口又缺乏新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手段,因而使城市不仅没有成为限制人口增长的现代生活天地,反而成为“超生游击队”的隐蔽所,流动民工超生现象十分严重。
在城里民工聚居区域,常可看到一些民工夫妇带有自己的两三个甚至四五个孩子。
可以说,流动人口的超计划生育问题已成为计划生育的难点。
而且,由于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其环保意识不强,自我约束不够,不少人存在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这也给城市的环保工作带来了难度。
四、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一)农民工的生存状况问题进城农民工是城市的边缘群体,保护其基本的生存是在城市立足的基本前提,主要体现在工资水平、住房条件、就业情况等方面。
一是工资水平。
随着最低工资制度的推行和城市用工环境的改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在近年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行业差距和地域差异短时间内仍无法消除。
2010年全国农民工2.4233亿,月工资收入到1690元,比2009年增长19.3%,与2005年相比,增长41.6%。
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工资水平仍将持续增长。
尽管农民工总体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不同的务工城市,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据调查结果显示,东南部城市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城市。
除了地区差异外,农民工工资在行业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就北京地区来说,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月工资约2980元,而餐饮、零售业的农民工月工资仅在1506元。
二是住房状况。
从住房面积来看,只有10.6%的农民工住所不到5m2,1/3的农民工住所面积超过12m2。
但进一步考察人均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是单独居住的比重相当低,超过90%的农民工没有私人房间,30.4%的人为2人-4人共同居住,31.9%的人为5人-8人居住,大约20%的农民工居住在9人以上的宿舍。
从租房形式来看,农民工更倾向于租平房,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有15.3%的农民工租住的是地下室,41.7%的农民工租住房屋内没有浴室,并与他人合用厨房;在南京,租住简易平房的比例也高达23%。
另外,3/4的农民工选择与自己的同行们比邻而居。
三是就业情况。
农民工的就业情况是其工资水平、生活状况改善与否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提供就业指导与就业培训,但农民工的求职渠道依然狭窄,工作时间与环境仍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者老乡介绍找工作,而且农民工的技能大多是在工作中学习与积累的,很少参与政府组织的培训。
另外,根据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但每天工作8小时以下的仅占12%。
另外,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不足12%,有些单位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内容也不规范,甚至不合法。
(二)农民工的发展状况问题要想避免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固化”现象,使其拥有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在保护其生存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支持其不断发展,解决其发展困境。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权利是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或有关部门获得物质帮助或者基本生活权利。
农民工群体由于是“农民”身份,在国家现行制度安排下被纳入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他们常年生活在城镇,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将其排斥在外,造成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处于无人问津的真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