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视角看美国对华反倾销的不合理性摘要:我国在加入WTO后,受到了反倾销的严重冲击,在这之中,尤以美国对我国的反倾销措施最为突出。
在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和我国商品所具有的“性价比”优势,美中贸易出现巨大的贸易逆差,于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反倾销则是其使用最为频繁的贸易保护工具之一。
本文从美国的角度---美国对华反倾销对美国自身的负面影响来分析指出,美国对华反倾销既对相关利益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由于贸易转移效应使得其反倾销措施并不能成功地保护美国国内的生产者,由此可以得出,美国对华反倾销于己不利。
从而提出我国政府应加强与美国政府对话和谈判的能力,以及联合美国相关利益集团共同反对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反倾销;福利;贸易逆差;不合理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迅猛发展。
然而,与我国的进出口迅猛增长相伴随的,是国际市场上对华反倾销的急剧增长。
其中,这一现象在美国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对中国发起反倾销数量最多的国家。
从2000年到2008年八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了67起反倾销调查案,是对中国启动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同时多数反倾销涉案产品最终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被迫退出美国市场,无疑,这造成了我国企业出口的困难,也阻碍了我国一些产业的发展,然而,频繁的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对美国自身而言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呢?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认真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贸易的影响,还应从美国的角度来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对美国相关利益群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并联合他们来共同反对美国对华反倾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美国对华反倾销对美国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影响1.美国对华反倾销对美国海外投资者的经济影响(1)美国在华的投资状况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10月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40588个,合同美资企业金额842.1亿美元,美方实际投入432.5亿美元。
排名世界500强的美国企业大多已在中国设立了投资企业,这些企业经营范围广泛、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有的已从沿海地区开始转向中西部地区,美国已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外国投资国之一。
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已遍及机械、冶金、石油、电子、通讯、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农业、医药、环保、金融、保险等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
据中国美国商会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其会员公司称它们的在华业务继续取得非常骄人的销售与财务业绩。
被调查公司中有五分之四称其在华销售收入在2001至2002年间出现增长。
近一半公司(44%)表示,它们的销售收入去年“大幅增长”。
10%的公司盈利状况极佳,另有65%的公司在“盈利”。
而在那些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中,有91%的公司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将实现盈利。
最令人振奋的调查结果是,过去四年内,与各公司的全球利润率相比,各公司在华业务的利润率大幅度提高。
被调查公司中约有42%称其2002年的在华利润率超过了全球的利润率,另有29%称其在华利润率与全球利润率持平,还有29%的公司表示其在华利润率低于其全球的业绩表现。
这充分表明,美资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回报率相当可观。
中国商务部主管外资工作的马秀红副部长在2003年10月30日“美西地区中美经贸关系演讲会”上也指出,美国前500家大公司中,已有400家以上在中国投资。
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不仅获得了可观的回报,而且极大地带动了美国商品、设备和原材料对华出口。
同时,美国跨国企业在中国找到了实施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平台,在华投资活动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提高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由美国“自己造成”的进口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事实上都是在其它地方生产的,而且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基本上是日本、韩国和美国的跨国公司,它们只是把中国作为其庞大的全球生产体系中的最后组装地。
从整体上来说,最大的赢家是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消费者。
玩具、服装、家用电子产品和其它产品从亚洲其它地方转移到中国生产让这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获益匪浅。
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其它外国公司,其中包括零售商,是生产这些廉价产品的中国工厂背后看不见的手。
这些公司从贸易中获得了大部分的利润。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黄亚生说:“上个世纪90年代,总部设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亚洲其它地方的外国公司基本上都将生产转移到中国进行。
但是,控制权以及这些生产带来的利润都牢牢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
尽管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了工资上的好处,但它没有留下全球化带来的利润。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人士说:“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得到的只是一些漂亮的数字,而美国和外国公司得到了真正的利润。
”所以,美国在发起反倾销的同时,还会损害美国在中国的海外投资者的利益。
2.美国对华反倾销对美国消费者的福利影响美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具有较高的购买热情。
如果潜在顾客不想购买中国产品,它们是不会被陈列在众多的零售货架上的。
位于芝加哥的Leo J.Shapiro调查公司在2002年5月调查并研究了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产品的看法。
其中有450户美国家庭就是否有购买中国产品的兴趣接受了调查。
其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现出较高到中等的兴趣。
在今天的美国,“中国制造”已经无处不在,其销售对象是广大的美国中低阶层消费者,这些商品的价格往往只是美国同类商品价格的1/3,“中国制造”已经是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拒绝中国产品,则直接意味着生活水平的降低。
据估计,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这些物美价廉的产品,美国消费者每年需要多支出700亿美元。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美贸易来往依然十分活跃。
美国继续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1405.5亿美元,增长17.4%。
“中国制造”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让他们享受着巨额利润和廉价商品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正如一位美国消费者对记者所说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想让中国制造的产品从美国人的生活中消失是不现实的。
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调查,自中国1978年改革以来,美国消费者因购买中国廉价产品而节省下来的金钱达1000亿美元。
1998年―2003年,仅童装一项,美国年轻父母就因购买中国货而节省了4亿美元。
实践中,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的产品大多都属于日常消费品。
沃尔夫也对美国的纺织业和服装业的保护代价和成本预以估计,其结论是,关税尤其是反倾销关税使美国消费者每年多支付20~40亿美元。
3.美国对华反倾销对美国进口商的经济影响一旦反倾销调查程序开始启动,进口商将面临这样的风险:调查的后果可能会使以前收购产品的成本上升。
国内生产企业会因肯定性的反倾销调查结果而获益,而进口商却会由于进口关税上升的原因,进口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减少。
4.美国对华反倾销对美国国内生产商的影响由于反倾销税作为贸易保护措施的无效性,使得受到保护的企业往往缺少竞争条件下那种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结果是产业发展缓慢,无法在政府保护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依靠保护、缺乏核心竞争力,却又可以获得政府保护,使得受保护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最终导致消费者选择境外第三方商品进行替代,这一选择的结果,使政府所有的保护政策失效、国内相关产业彻底失去竞争力。
虽然征收反倾销税会大大打击我国的出口,但美国国内生产商因此获得的市场份额却具有不确定性。
因为未受调查的其他国家产品可能会取代原来出口国留下的市场空白。
以美国对华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为例,美国在2003年对华木制卧室家具发起反倾销调查后,美国从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木制卧室家具的进口都在增加,因为美国对木制卧室家具的需求弹性较小,而在这种超强的劳动密集性产品上,美国主要依赖进口,因而对华木制卧室家具采取反倾销措施后美国的国内需求增长转向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诺贝尔奖获得者、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Joseph Stiglitz的观点强调了反倾销法的反竞争效果:“不朽的不公平贸易法律自身就是不公平的,它们给消费者和我们最有效率的出口商施加了实质性的负担,而保护了我们效率最差的进口竞争公司。
”也有可能基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发生,使得美国对华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政策失效。
二、中美之间的贸易的特殊性使得美国对华反倾销不合理1.中美两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反倾销的经济学意义是反对垄断,鼓励竞争。
一般地说,具有倾销性质的企业大多有垄断特征,即固定成本大、要素时常具有刚性、需求波动的影响大和价格下降具有刚性。
但是,从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目录上看不出生产这些产品的中国企业具有垄断特征。
相反,它们更具有竞争企业的一般特征,即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低、进入门槛低、几乎不能阻止任何竞争对手。
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主要是中国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供给量巨大、价格低廉,这是目前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在于它正处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而农村人口长期的低生存标准,使得劳动力在得以维持并比在农村稍好的情况下,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供应,因此,这部分工人的工资水平在长期内依然是低水平的。
可见,中国大量的轻工业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价格,既不是低于本国的市场价格,也不是旨在驱逐对手的掠夺性倾销行为,而是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是竞争而不是垄断。
2.中美之间贸易的互补性根据发展曲线的解释,美中的贸易不平衡缘自两国在发展曲线上处于不同的点。
一个世纪以前,美国减少了农产品的生产,如今,相同的情况又出现在了低档产品制造上,取而代之的是高档的、知识密集型制造和服务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让美国放手去做其最拿手的事情---提供和应用高端知识---方面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
根据美中贸易协会的数据,中国和美国在产品的范围上只有很少的重叠部分----10%。
根据发展曲线,随着中国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将会不断缩小。
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是互补性的,不是竞争性的。
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美国产品处于高端和中端,中国是在中低端。
事实上,在中国出口产品实现的利润中,中方只得到了小头儿,而美方的进口商、零售商则得到了大头儿。
而且,中国辛辛苦苦挣的外汇,还有相当一部分买了美国的债券。
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是平衡的,并且中国对美产品的进口正与日俱增,2001年中国是美国的第九大出口市场,今年中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
有人说,由于中国的出口,使美国的就业岗位流失了。
但实际上,由于中美贸易,美国在生产领域失去的就业岗位,早已被流通领域增加的岗位大大地弥补了。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
由于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美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急需开拓国外市场,因而,中美间的经贸关系仍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