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论“写作家自我的审美感受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答案:1 创作动机2 作家只能写他体验和感受最深的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3 写作家自我的审美感受与写生活特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a 作家的自我感受来自于生活特征的强烈剌激,作家的自我感受不过是主观化了的生活特征而已。
b 生活特征还为作家自我感受的客观化提供了对象主体。
第二题什么是形象思维,它有何特点?答案:作家为规范情感和塑造形象而统一于直觉中的审美想象和审美认识,面交互作是认识和想象两方用、彼此同化的过程及其结果。
形象思维的特征第一审美认识和审美想象的有机统一第二情感作为思维的动因同时注入思维的成果第三形象既是思维的媒介也是思维的目的第四整个过程都是在直觉中进行的第三题论文学欣赏的基本条件答案:主体:读者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客体: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相互关系:欣赏的主客体要结成一定的审美关系。
(一)读者的审美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或对语言的听说体验情感和感悟形象美的能力。
(二)作品的审美形态:就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内容和形式中的体现。
1 语言的审美形态第一,规范性:实际上是指合乎规范的技巧性。
第二,表情性:如果没有情感,文学语言的技巧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形象性:即对情感的独特表现,正是或主要是通过与众不同的形象来实现的。
2 情感的审美形态第一,独特性;第二,普遍性;第三,形象性3 形象的审美形态第一,具体性:多侧面的统一,多层次的统一。
第二,概括性:各种矛盾的网节点上,矛盾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转折处。
第三,情感性:形象必须以情感灌注。
(三)主客体的审美关系一方面,作品要具有能够满足读者审美需要的审美形态,要适应读者的心绪和欣赏趣味;另一方面读者也要具有感受作品审美形态的能力,这两者必须结成一体,否则欣赏过程就不可能展开和完成。
第四题论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的不平衡性答案:两种生产在总体上是平衡的,在局部上是不平衡的。
1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社会生活的发展处于上升时期阶段时,理想与现实是相统一的,这时的文学也就随着有很大的发展。
而当社会生活的发展处于停滞徘徊时,即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很大的差距,这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文学的发展落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文学的发展超前于社会生活的发展。
不过对于局部的不平衡性而言,后者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因为作为创作动力的一个主要来源就在于作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即批判意识和理想表达,这时作家就以文学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揭露社会的黑暗。
2 文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3 文学的发展除了受社会生活发展的制约以外,还受上层建筑及其他意识形式的影响。
4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矛盾运动外因,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矛盾运动是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
中介,文学的创作和欣赏是文学发展的中间环节。
内因,文学自身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文学发展的内在根据。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一种文学与其反映对象(生活特征)和服务对象(读者及其审美需求)适应不适应的关系。
第五题论文学批评的任务答案:1 对文学欣赏的任务鉴别、评价作品的优劣,把好的文学作品推荐给读者。
2 对创作的任务其一:概括读者的审美反应,集中读者的审美需求,给作家提供一种市场的“消费信息” ,从而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其二:对作家的创作实践进行分析评价,从正反两方面对其创作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对作家们创作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三:发现新作家,把那些有前途的、暂时还不被大众所认识的文学新人,及时的推荐给读者。
第六题如何看待“曲高和寡”现象?答案:1由文本的审美结构,看高雅与通俗的区别。
2由读者的审美能力,看其对文本的选择。
3 由欣赏的主客体,即读者与文本的相互关系看欣赏过程的完满程度。
第一题如何理解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答案:第一,纪实作品一一实际有的人和事写的是真人真事如,报告文学、抒情散文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朱自清的《背影》等等。
第二,虚构作品一一可能有的人和事是作家根据可然律、或然律对现实进行虚构、加工的结果,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作品。
第三,变形一一应该有的人和事是作家在虚构的基础上,对现实进行夸张的结果,主要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形式。
第四,概念化的作品——这同样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过是曲折的反映。
第二题什么是心灵化,作家是如何对社会生活进行心灵化的改造的?答案:所谓心灵化就是作家主观对客观对象进行情感投注使其主观化的过程及其显现的结果。
作家是从两个方面对客观的社会生活进行心灵化改造的⑴事理化:通过作家的心灵的能动创造,使反映对象更加符合于人对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即,要透过现象而把握到本质。
⑵情理化:一一即理想化,反映对象更加符合于人对社会生活的目的需求,以人的生活理想对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是生活的理想渴望的表现。
第三题试论作品中的生活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答案:(一)联系:第一作品中的生活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和出发点。
第二作品中的生活真实与否,必须以实际生活作为尺度和归宿(二)区别第一艺术真实应该比生活真实具有更高的哲学意味,也就是作品中的生活比现实生活更能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和历史前进的规律性。
第二作品中的生活比现实生活更能体现出社会自身的目的性,即更符合人的理想第四题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比较答案:A:科学语言- 符号语言一法意义:传达信息的手段一称关系:词语一思想一客体一实陈述:真假的可验证性。
1 词语与客体(即能指与所指)之间是一种指称关系,即它们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2 言语过程:即具体的说话过程是一种真实陈述过程,它是可以用经验证明或逻辑验证其真假的。
它反映的只是客体的属性,是对客体的认识。
3 语言作为符号,只是一种信息传达和交流,即传输的手段,符号的意义在于揭示它所负载的信息,重在阐述信息“是什么”上。
4语法意义:言语与语言,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科学语言所追求的是规范性,即个人言语与公共语言的差异的最小化原则。
B:文学语言——情感语言——语用意义:本身即是目的。
——象征关系:词语工思想工客体。
——虚假陈述:真假的不可验证性。
1 词语与客体:即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象征关系。
它所描写的客体并非真有所指,而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符号。
2 言语过程:是一种情感过程,是释放、表达和激发情感的过程,是一种主观感觉和感受,不是指向客体的陈述,即它是一种“伪陈述”,它无法以经验或逻辑验证其真伪的个人的言语行为。
3 言语的目的性:文学语言并非一种传输信息的手段,而是符号作为一种审美信息的载体,它本身就是目的。
4 语用意义: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其实质就是,以规范的公共语言意义传达自我特殊的情感意味的艺术,即变公共语言为个人话语的技巧。
第五题文学与人文科学的比较答案:(一)相同之处:都是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因而也都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地反映。
(二)不同之处:文学活动是情感和形象的审美活动,而人文科学则是思想和概念的认识活动。
因此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具有差异性:第一,反映的出发点不同文学作品中之所以要反映社会生活,并非是为了认识生活,而是要感受和体验亦即品味生活,它本身就是目的;而人文社会科学则不同,它们之所以要反映社会生活其首要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认识世界,即求真和求善,它是一种手段,目的则在于改造的实践。
第二,反映的对象不同——生活特征文学艺术以社会生活的审美特征为反映对象——特征:充分显现出本质的现象。
但人文科学则不同,它反映的对象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它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关注的是事物的共性或普遍的本质,现象的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的特征对它不但没有意义,还起到了妨碍的作用。
第三反映的方式不同文学是以情感和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运用的是具体的和感性的形象思维。
而人文科学则以思想和概念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它运用的是抽象的和理性的逻辑思维。
第四,反映的归宿不同文学尽管要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并不需要再返回到生活中去,审美就是消费,欣赏就是艺术活动的最终结果,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或过程。
第五,历史命运不同文学艺术作品不会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失去它的原始价值,相反倒是更增加了其历史的审美价值,即后来的艺术作品不能代替以往的作品。
但人文及自然科学则不同,因其具有实用的目的,它的价值要在实践中去证明和检验,后来的理论必然要代替以前的理论,这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了的。
第六题:与音乐和绘画相比,文学在反映现实和表现自我上有何优长?答案:首先文学在表现情感和塑造形象上的广阔性A 音乐------ 作为以节奏和旋律(具有声响的乐音)在时间中的延续表现情感的听觉艺术形式第一.从表现情感和塑造形象两方面来看,它只适宜于表现情感。
第二.单从表情一方面来看,音乐比较适合从时间上展开,动态地表现情感的整个过程,不适合于从空间上展开,静态地表现情感的各种色调。
B 绘画一一作为一种以色彩和线条为媒介通过在空间上的展开来造形的再现性的视觉艺术形式,第一.从表现情感和塑造形象两方面来看:绘画比较适合于塑造形象,而不太适合于表现情感。
第二.单从造形一方面来看:绘画比较适合于从空间上展开,静态地塑造形象凝聚的一瞬间;而不太适合从时间上展开,动态地塑造形象变化的各个层面。
C 文学一一以语言为手段,在表现情感和塑造形象方面要自由得多一一范围的广泛性第一.从表现情感和塑造形象上来看:文学既可以表现情感,也可以塑造形象。
第二.从表现情感、塑造形象与表达思想上来看:由于语言的思想与概念的符号性,它还可以表达思想和概念,从而使文学在表现情感和塑造形象时具有理性的内涵。
第三.文学的自由性:它可以打破时空、动静、外观与内心的局限,从而多方面、多层次的反映社会生活。
其次一一文学用语言塑造形象、表现情感的深刻性A 就表现情感来看音乐:多的是听觉的直接性,少的是思想的确定性一是难以理解二是难得知音。
太模糊就不利于听众的情感投注,在此一切解释都不一定起作用,只能凭偶然的相通,在作者与听众之间达成一种默契。
B 就塑造形象来看绘画:对欣赏者而言,多的是造形的直接性和感官把握的整体性,少的是想象的创造性。
C 文学:正好介于音乐和绘画之间,它保留了它们的优长,又克服了它们的不足。
所谓深刻性,即艺术品对读者心灵的震撼程度以及调动起读者心灵的全部创造性的可能程度。
文学作品应该调动读者积极参与作品的创造,即满足读者情感投注的需要,作品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只是半成品,它只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以组织读者的想象、引导读者的创造,从而使读者体验到(在创造的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感受得到的丰富的情感。
第一题如何理解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答案:第一,纪实作品一一实际有的人和事写的是真人真事如,报告文学、抒情散文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朱自清的《背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