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方案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研究意义:在全球经济形势有复苏迹象的同时,北美、欧洲和亚洲等主要汽车生产国都出现了乍暖还寒的局面。
世界各大汽车品牌纷纷出现危机,丰田召回近百万辆存在缺陷的汽车,通用遭遇破产危机,本田汽车企业近5000名经理减薪危机。
在面对重重挑战,中国汽车该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国际化道路。
然而中国汽车制造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其发展的模式和结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汽车业是中国抓住机遇,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巩固中国汽车业在全球汽车业的地位,打造汽车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虽然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中国的汽车产业,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措施是能够在中国国情上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积极有利的促进作用。
预期目标:本文将主要从理论分析,中国汽车业国际化发展现状概述,中国汽车业国际化遇到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以吉利汽车企业为案例进行分析,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方案五方面展开论述,其重点是针对中国汽车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化制约因素的相应对策方案,以吉利企业为例的研究。
在结合金融危机过后的全球市场背景及广泛地查阅资料,针对中国汽车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希望通过本次论文对中国汽车业国际化的研究,能对中国汽车业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使其能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占得有利地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岩武俊广(2009)指出:去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可以说非常严峻,我们全球汽车行业也陷于一种从未见过的危机感,首先是日本,全球主要汽车市场,包括美国、欧洲其实我原来以为,中方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汽车市场需求迅速大幅下降,直接影响了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的日本汽车企业。
此外,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日本汽车业同时还受到日元升值的挤压。
目前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已由去年夏天的120日元兑换1美元一路走高到90日元兑换1美元水平。
在全球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日元持续大幅升值对出口导向型的日本汽车制造业可谓雪上加霜。
受上述因素影响,日本汽车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销量出现巨大滑坡,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也面临增速下降的局面,让日本汽车企业遭受始料未及的沉重打击。
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和大发汽车公司本月22日先后宣布,将依靠裁员、减少开支等方式,应对“寒冬”。
Serge J.Hoffmann(2009)结论得出:目前汽车业发生的变化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动,美国汽车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但其他区域如欧洲,日本汽车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汽车品牌势必将发生大的变化,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论从品牌的角度还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说,现在是重组并购的高峰期。
有的品牌已经易主,中国企业也开始收购一些海外品牌。
Rufus Yerxa(2010)现在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融入了全球汽车市场,并且表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
但是这些企业还依然很年轻,不光在技术上有差距,在经验上也有欠缺的地方需要向西方的先进企业学习。
Himanshu Shah(2009) 2009年初,全球经济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今日,最严重的危机已退去,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脆弱。
随着复苏之旅的开启,全球化的经济环境正逐步回暖,这将再次推进自动化系统的投资计划。
ARC顾问集团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投资项目进展缓慢,通用汽车运动控制(GMC)市场有望呈现温和的增长态势。
亚洲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对汽车的强大内需作用将进一步拉动自动化投资。
亚洲市场为通用运动控制市场带来了可持续性的增长机会。
2.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汽车业将逐渐从被动全球化转为主动全球化。
王志乐(2007)认为我们中国企业必须像全球公司那样,学会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
我们应对全球公司挑战的思路从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整合。
企业发展战略应当从过去20多年内向被动的全球化转变为外向主动的全球化。
首先是转变观念。
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思维。
其次是转变思路。
从被动全球化转变到主动全球化。
最后是转变战略。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企业发展自身规律,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
郭炎(2007)认为中国民族汽车业要走出去,要选择国际化模式。
首先,企业必须拥有竞争性优势或内部优势。
第二,企业要通晓和理解拟进入目标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
第三,企业要使“走出去”的风险减少到最小,最好先尝试通过出口和契约等模式进入海外市场,等获得了足够的多国经营经验与能力之后,再考虑并购模式的实施。
汽车产业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
扩大出口有利于推动汽车生产企业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在国际竞争中提升汽车产业发展水平。
汽车能否大规模出口已成为一个国家汽车产业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汽车整车出口,是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李书福(2010)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使中国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可以一举进入国际高端汽车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同时可以掌握部分汽车核心技术。
这对中国从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变成汽车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3 最后总结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中国汽车行业要走出属于自己的国际化道路,不仅要吸纳其他国家的改革措施,还要借鉴中国的国情,采取应对方案,才能使中国汽车业在全球汽车业中领先。
3.参考文献[1]杨镭,潘悦.由控制投资转向控制竞争——跨国并购的竞争效应与竞争规制[J].财贸经济.2003(12).[2]徐立军.外资并购国企的障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06).[3]王国生.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并购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5).[4]臧跃茹.外资控股和并购国有企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10).[5]辛枫冬.从跨国公司“技术锁定战略”审视其“独资化”趋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02).[6]陈友军.我国汽车产业前景预测与发展路径探讨[J]. 上海汽车, 2006(01).[7]胡亚会,苏虹. 我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现状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6(07).[8]黄哲睿.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与企业国际化分析[J]. 中国汽摩配, 2006(06).[9]苏晖. 汽车市场现状及变化发展趋势[J]. 中国汽摩配,广东2007(01).[10]黄水灵.产业集群与我国的汽车业[J].北汽汽车,2003(03).[12]张占斌.比较优势:中国汽车业的政策,模式,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成国荣.汽车全球化发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14]王家锦.世界制造业趋势[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5]陈挺.浅谈中国希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6]夏纳宏.全球化与汽车业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7]K.OHMAE.The End the Nation State[M]. London:imon & Schuster Ltd, 2009.[18]Serge J.Hoffmann car industrial globalzation[M].London:Simon & Schuster 2005.[19]FranciscoVeloso and Sebatian Fixson.Make-buy Decision in the Auto industry[J].Technological forcasing and Social change,2001(67).[20] Krugman.History and industry location:the case of the US manufacturing bel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3).[21] Por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Macmillan,2005.二、研究方案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本文主要从理论分析,中国汽车业国际化发展现状概述,中国汽车业国际化遇到的问题级及产生原因,以吉利汽车企业为案例进行分析,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方案五方面展开研究。
预期章节安排如下:1 理论概述1.1国际化概念分析1.2汽车业概念分析2 中国汽车业国际化发展现状概述2.1 中国汽车业国际化发展的状况2.2 中国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3中国汽车业国际化遇到的问题级及产生原因3.1 中国汽车业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自身问题3.2 外国汽车业对中国汽车业造成的冲击3.3 中国汽车业国家化问题产生的原因4 以吉利汽车企业为案例进行分析4.1 吉利企业发展现状4.2 吉利企业存在的问题4.3 吉利企业国际化措施4.4 对中国汽车行业国际化启示5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方案五方面展开研究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方案:文献研究的重点是以吉利公司发展现状为例,探讨中国汽车业国际化的战略方案。
主要将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查找相关的文献;关于一些相关的数据资料主要通过统计年鉴、相关政府部门、统计部门网站获得。
同时,通过关系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切实有效的数据资料以及最新的发展状况,做出与时俱进的对策和建议。
进度计划:第6学期第19-20周至第7学期第1-5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论文选题。
第7学期第6-12周: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根据任务书,广泛搜集资料,完成论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
第7学期第13-14周: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撰写论文的详细提纲,反复进行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7学期第15-20周:开始写作论文,完成初稿。
第7学期寒假:结合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继续写作毕业论文。
第8学期第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论文。
第8学期第3-6周: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毕业论文第一稿。
第8学期第7周:修改、完善毕业论文修改毕业论文,完成第二、三稿,最后定稿。
第8学期第8周周末:参加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