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线路大修技术设计毕业论文

铁路线路大修技术设计毕业论文

铁路线路大修技术设计毕业论文目录1 绪论 (1)1.1铁路线路大修的基本任务 (1)1.2铁路线路大修地段的原始资料 (2)2 轨道结构类型的确定 (4)2.1概述 (4)2.2选择上部建筑类型 (4)3 轨道结构的强度检算 (6)3.1概述 (6)3.2轨道强度检算的基本原理[4] (7)3.3.1 轨道结构特性参数 (7)3.3.2 轨道结构静力计算 (8)3.3.3 轨道结构动力计算 (10)3.3.4 轨道强度检算方法 (11)3.3.5 轨道强度计算中主要参数的取值 (17)3.3轨道强度检算手算过程 (18)3.3.1 计算资料 (18)3.3.2 轨道结构静力计算(ND2型燃机车) (18)3.3.3 轨道结构静力计算(解放型蒸汽机车) (22)3.4轨道强度检算FORTRAN程序设计 (25)3.5轨道强度检算结果汇总 (27)4 铁路线路大修平面改善设计 (32)4.1铁路线路大修平面设计的原则 (32)4.2用偏角法和矢距法整正曲线方法的原理 (33)4.2.1 既有曲线的测量 (33)4.2.2 渐伸线原理及其应用[8] (34)4.2.3 既有曲线渐伸线长度的计算[8] (39)4.2.4 设计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的选配方法[8] (42)4.2.5 计算设计曲线中点及各主要点的里程[8] (44)4.2.6 设计曲线渐伸线长度的计算 (46)4.2.7 计算拨距 (46)4.3线路大修平面改善设计手算结果 (46)4.3.1 10号曲线偏角法手算过程 (46)4.3.2 32号曲线矢距法手算过程 (49)4.4曲线整正FORTRAN程序设计 (51)4.5线路大修平面整正结果汇总 (52)5 曲线地段缩短轨配置设计 (62)5.1概述 (62)5.2缩短轨配置的技术条件 (62)5.3钢轨缩短量的计算 (62)5.4缩短轨的数量及其配置 (65)5.5曲线缩短轨配置手算过程 (65)5.6曲线缩短轨配置FORTRAN程序设计 (67)5.7曲线地段缩短轨配置表 (68)6 铁路线路大修纵断面改善设计 (76)6.1设计的原则和技术条件 (76)6.2纵断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77)6.3纵断面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82)6.4纵断面设计过程的说明及体会 (83)结论 (87)致谢 (88)参考文献 (89)附录 (90)附录1:计算结果 (90)附件2:轨道结构强度检算程序 (96)附录3:曲线整正计算程序 (108)附录4:曲线地段钢轨配置程序 (117)1 绪论1.1铁路线路大修的基本任务铁路线路是铁路的主要技术装备之一,是行车的基础。

线路在长期的运输过程中,由于轮轨相互作用而逐渐磨耗,使线路产生不均匀变形并不断积累,导致线路附加力作用增大,钢轨及其轨下基础负担日益增大,承载能力不断降低。

为了保证线路的安全、平稳和不间断运输,保持线路处于经常完好状态,这就要求根据运输需要及线路设备损耗情况周期性的、有计划的对损耗部分加以维修和更新,恢复和提高线路的强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增强线路稳定性和轨道承载力,适应铁路运输不断增长的需要。

线路大修的基本任务是:根据运输需要及线路的损耗规律,周期性地、有计划地对损耗部件进行更新和修理,恢复与增强轨道的承载能力,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线路大修通常取决于钢轨伤损的发展情况,以全面更换新轨为主要标志[1]。

铁路线路设备大修应贯彻“运营条件匹配,轨道结构等强,修理周期合理,线路质量均衡”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划,适当超前于需要的方针[2]。

铁路线路大、中修周期由通过重量决定,一般情况按照表1-1规定执行,但在小半径曲线、大坡道或隧道等集中地段,轨型和运营条件不匹配地段,煤、砂、矿建等散装货物运输集中地段以及风砂危害地段等,铁路局可根据特殊情况作适当调整。

表1-1 铁路线路大、中修周期表[2]本设计地段属国家I级干线单线铁路。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线路客货运量和行车速度的不断提高,致使运量与运能直接费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钢轨的疲劳伤损日益严重,严重危及行车的安全,因此需要进行线路大修,以改善线路的平、纵面,换铺较重型钢轨,提高线路质量,增强线路运输能力。

其中外业调查的主要容如下[3]:丈量里程。

选择正确的公里标作为引出基点,定出公里标和每百米处作为测点的百尺标,以及在控制点设置的加标。

在丈量的过程中,应与既有线的百里标相核对,以取得一致为原则。

必要时在公里标处设置断链(长链或短链)。

纵断面测量。

测量正线轨顶(曲线测股)及路肩标高。

与正线相邻的站线及在同一路基上的复线且线间距小于5米的,应同时测量两线的相对标高差,对于与起道有关的建筑物均应测量其限界。

曲线测量。

测量既有曲线的几何形位,判定曲线的转角大小,圆顺度以及曲线和既有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外业勘测完成后,即可进行大修的技术设计,技术设计的主要容包括:线路平面设计、线路纵断面设计、轨道结构设计、跨区间无缝线路技术设计及更换道岔设计等。

1.2铁路线路大修地段的原始资料1、大修地段位置:丰沙线,自K55+000至K68+000。

2、现有线路条件:1)该大修地段属于I级干线,限制坡度12‰,最小半径为400m;2)原有线路平纵面资料包括:A.线路纵断面测量记录;B.线路曲线测量记录;C.桥隧位置及原状;D.站场调查记录;E.道口调查记录。

3)线路上部建筑现状见表1-2。

表1-2 线路上部建筑现状4)本地段路基土质为砂粘土,路基状态良好;5)其它(见调查记录)3、大修地段的运营条件1)目前及今后的客货运量目前:15百万吨公里/公里;第五年:20百万吨公里/公里;第十年:25百万吨公里/公里。

2)机车类型客机:ND2型燃机车,构造速度120 km/h;货机:解放型燃机车,构造速度80 km/h。

2 轨道结构类型的确定2.1 概述铁路线路是铁路的主要技术装备之一,是工务部门固定资产的主要部分,是行车的基础。

目前我国铁路担负着全国60%以上的运输任务。

同时,这些线路设备在经常不断的运输过程中,或者说在轮轨相互作用过程中在逐渐损耗。

为了保证铁道线路的安全、平稳和不间断的运输,保持线路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根据运输需要及线路设备损耗规律,周期性的有计划的对损耗部分加以维修和更新,使之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更新成新的状态,使线路设备大修的根本任务。

本设计地段长13公里,路基土质为沙粘土,路基状态良好,路堑及路堤边坡高度在8米以,包括混凝土拱桥2座,铪上钣桥2座和1座钢桥;跨潭口、古龙岗、扬子岭3座隧道。

设计地段还有5个道口和1个车站。

地表建筑比较复杂,涉及要求比较严格。

本设计依据的规有:铁路线路维修规则,铁路线路设备大修规则,铁路线路设计规,铁路轨道设计规,铁路工务技术手册《线路》,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等。

2.2 选择上部建筑类型根据《铁路线路设备大修规则》第3.3.3条:线路大,中修时,枕下道床总厚度应根据五年的年计划通过总重密度和钢轨类型,按《铁路线路设备大修规则》中表3.3.3所列标准选用,而该设计的五年的年计划通过总重密度为20 Mt公里/公里,故选择如下的轨道结构类型[2]:钢轨类型:50kg/m;轨枕类型:S—Ⅱ型混凝土轨枕;扣件类型:弹条Ⅱ型扣件;道床厚度:双层道碴25cm,底碴20cm,共45cm;道床肩宽:30cm。

线路大、中修清筛起道后,无垫床的碎石道床,其枕下清碴厚度不得小于300mm;道床总厚度不足300mm时,应清筛至路面,并做好排水坡,以利排水。

3 轨道结构的强度检算3.1 概述轨道是一种受力十分复杂的工程结构物,机车车辆在其上通过时,将受到垂直轨面的竖向力、垂直于钢轨轴向的横向水平力和平行于钢轨轴向的水平力等。

钢轨在这些力的作用下,轨道各部分将产生各种变形和应力并逐渐失效。

因此必须合理选择相应的轨道结构,使其在预定的使用期限,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状态,确保列车按规定的轴重和速度平稳、安全和不间断地运行,为此应当正确计算轨道结构的承载能力,使其在安全和效益两方面都得到最佳的效果。

在进行轨道强度检算时,只计算钢轨基本弯曲应力,枕上压力,道床顶面应力和路基面应力。

计算时采用如下一些假定:1、轨道及机车车辆的技术状态符合《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和有关部门的技术标准的要求。

2、视钢轨为连续弹性基础上的等截面无限长梁,梁的下沉与基础反力之间呈线性关系,或者视钢轨为弹性点支座上等截面连续无限长梁,支座的下沉与其反力之间呈线性关系。

3、用一个当量静荷载来描述车轮对轨道的作用。

4、作用于钢轨上的荷载系符合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在轮载群作用下钢轨产生的应力、应变等于单个车轮作用下的应力、应变代数和。

5、机车车辆对轮轨的动力影响,用荷载系数(速度系数、偏载系数、横向水平力系数)来表示。

6、不考虑轨道自重。

3.2 轨道强度检算的基本原理[4]3.3.1轨道结构特性参数1、钢轨的支座刚度D钢轨支座刚度表示钢轨支座的弹性特征,即要使支座顶面产生单位下沉所必须施加于支座上的压力,单位为N/mm 。

钢轨支座弹性特征是由包括轨下的垫板、轨枕和枕下的道床,即弹簧所组成的串联来反映的,因此支座刚度可表示为:ypD D D D D =+⋅=2121 (3-1)式中 P ——施加于支座上的压力(N);y ——支座下沉量(mm);D1——垫板及轨枕弹簧刚度,对于砼枕只有垫板刚度(N/mm); D2——道床及路基弹簧刚度(N/mm)。

2、 钢轨基础弹性模量uu 表示单位长度钢轨基础的弹性特征,即要使钢轨产生单位下沉时,施加于单位长度钢轨基础上的均布压力,其单位为MPa 。

Du a=(3-2) 式中 a ——轨枕间距(mm)。

3、 道床系数CC 表示枕下基础的弹性特征,即要使道床顶面产生单位弹性下沉时,施加于道床顶面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其单位为MPa/mm 。

qC y =(3-3) 式中 q ——作用于道床顶面单位面积上的压力(MPa);y 0——轨枕底面平均下沉量 0p y ay =(mm); y p ——轨下断面的轨底下沉量(mm);a ——轨枕挠度系数。

3.3.2 轨道结构静力计算1、 轨道结构静力计算理论(1)弹性点支承梁理论——它是将钢轨视为支承在离散弹性点上的等截面无限长的梁,力学模型如图3-1(a )所示。

(2)连续弹性支承梁理论——它是将钢轨视为支承在连续弹性基础上的等截面无限长梁,力学模型如图3-1(b )所示。

(a)(b)(a )弹性点支承梁模型;(b )连续弹性支承梁模型图3-1 支承梁模型用“点支承法”计算钢轨弯矩比用“连续支承法”的结果要大5--10%,而且在计算钢轨挠度或轨枕压力时则要小1--2%。

随着刚度的增加其差值将稍有增加,但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精度均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