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音乐是人类文化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珍宝.历史中东西方文明长期隔离,因此,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紧密关系着音乐文化,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

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

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历史,地域等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音乐韵味处理。

强调形散神不散。

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应用较少。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的歌曲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舞蹈结合古代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

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

中国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着重于情韵,而西方音乐注重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灵,略语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

中西音乐渊源各异,除了因民族性所产生的色彩差异之外,溯本求源,西洋的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性及数理协调性;而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甚或是源于古代的钟鼎的花纹及原始壁画的动物飞腾之象。

因为,飞舞跃动之美始终是中国诸艺术的主要特色,当代美学界巨虐宗白华也认为:舞是中国艺术的意境灵魂。

归根结底,中西方的宇宙观,世界观的不同,是音乐风格形成各异的根本原因.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乐器的演变差异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

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

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

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

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

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

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音乐的节奏有两种类型,一是均分律动,一是非均分律动。

均分律动的时位感是均匀规则的,用常用术语说就是“有板有眼”的,它可以打出拍子来。

非均分律动的时位感则是不规则、不均匀的,用常用术语说就是“无板无眼",它不能打出拍子来,现代音乐上往往称之为“散板”。

在前一类均分律动中,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弱拍有规则地、均匀地按小节线的划分循环往复地出现,可称之为“功能性均分律动”;一种是虽也有强弱拍的循环往复,但不受小节线的限制,而且没有固定的规则,可称为“非功能性均分律动"。

这两种不同的节奏方式,也是中国音乐体系与西方音乐体系的一个重要差异。

西方音乐中的节奏几乎全部是“功能性均分律动”型的.在这个节奏体系中,几乎完全不用散板,强弱拍的交替极有规则而且均匀,强弱的幅度变化也十分明显,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每小节中第一拍为强拍,其它各拍则为弱拍。

这样的规律在西方音乐的节奏体系中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是某种类型的拍子,它的强弱拍的安排就永远这个样。

所以,西方音乐的节奏感特别强,因为它是强弱拍的极有规则的重复更替.中国音乐也运用“功能性均分律动”,也有均匀、规则的强弱拍安排,但中国音乐常常又加入其它的变化性节奏,使乐曲的节奏更自由,更富变化.一种是大量使用“非均分律动"的节奏(即散板),这在乐曲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最为常见,在曲中部分也时能见到。

这类节奏因完全没有规则,故不能用小节线划出,因而也不能确定音的强弱轻重。

这是最自由的节奏,从狭义节奏上看,应该是无节奏。

另一种是大量使用“非功能性均分律动”。

这种节奏有强拍与弱拍的分别,因而也有小节线,但强弱拍在每一小节中的位置不固定,即并不遵循“首拍强”的规律,而是每拍中强拍的位置忽前忽后、变化多端。

例如古琴曲《酒狂》用的是八六拍子,按照西方音乐的节拍规则,其强弱安排应该是“强、弱、弱、次强、弱、弱”,强拍应在第一个八分音上。

可是该曲的安排则把强拍放在中间的音上,结果形成“弱强弱”的格局。

从效果上来说,这样的安排更能表现曲情--醉酒后头重脚轻、跌跌撞撞的情态。

可见,中国音乐中的节奏是随着音乐表现的需要由创作者自主决定的,在创作之前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往上套。

形成中西音乐节奏差异的原因,也只有到文化当中才能找到。

有人曾经指出中西节奏的区别,在于“西方节拍是数学定量;中国节拍是弹性定量。

"其原因在于“西方人的思维常规是数学式的,中国人思维常规是逻辑式的。

弹性节拍是逻辑语言促成的,按照词的语言逻辑,该强调的字或句,就要加长、加重、加高,或者相反,放低、放轻、缩短,长此以往便使‘板眼法’成为猴皮筋式的弹性节拍,甚至在一句唱词里涨上来,撤下去,反复几次。

在‘板眼法’音乐节拍中,过门是弹性的,乐句是弹性的,小节是弹性的,甩腔是弹性的,尾音是弹性的,一切是弹性的……最后形成弹性节拍。

”这确实是中西音乐节奏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西音乐节奏的弹性与刚性之差异,还和哲学上的重自然与重人为有着直接的联系。

刚性节奏是折线型的,其轨迹挺直而且有棱角;弹性节奏则是曲线型的,其轨迹柔和而且圆婉.前者是空间分析型思维和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物,后者则是时间整合型思维和有机论自然观的产物;前者是重视人为,以人力改造自然的结果,后者则是尊重自然,人力顺其自然的结果;前者与追求知识,注重区别相一致,后者则同追求生命,注重联系相一致。

西方文化就是一个刚性模式,它倾向于将时间的过程空间化,人为地分出界线,定出规则,划出等量的段落;中国文化则为一弹性模式,倾向于将空间的状态时间化,强调整体,注意联络,追求变化,尤其注重不规则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美学原则。

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西方的文化与音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试图使用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对世间万物进行表述和再现。

由此我们知道,西方古典音乐注重的平衡、节制、简洁和精致,可以具有暴风雨般的气势和复杂的内容和形式,其原因便是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思想宣传,精神解放运动——启蒙主义运动.启蒙运动关于“回归自然"的提倡,对当时的音乐风格,音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造成了西方古典时期音乐的审美趣味。

二、西方印象主义与现代主义音乐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爆发致使西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客观事实的基本规律和知识不再占潮流的主要地位,渐渐形成了自由化的风格情趣,中西音乐功能上的差异: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

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正是理性的花朵,智慧的结晶.早在古希腊,西方人就以追求知识的执着而著称于世.在西方人的心日中,追求知识已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直接就是自己的生命所在,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似乎除了追求知识的科学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去追求,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他们灵魂的需求,赋予他们的生存以意义.与西方文化之追求知识不同,中国文化则选择了生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