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試述明代內閣制度之由來、演變、作用、流弊及影響。

由來明初沿元制,中央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及其系列屬官,總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

但由于丞相之上無皇太子領銜的中書令,下又無參議的文臣,故相權比元時更為膨大,對此朱元璋深表疑忌。

為確保皇權,明太祖乃在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謀反為借口,罷中書省,廢丞相及其系列屬官,將中書省的政務分別歸入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又嚴令嗣君不得再設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以達君主高度集權之目的。

可是,國事紛繁,皇帝一人,勢必無法處理,必須有人協助,故太祖於同年九月置四輔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地位在尚書之上。

四輔官多以宿儒充任,其職掌在與君主講論治道,衡鑑人才,封駁刑法,地位雖高(正三品),但不直接處理重大政務。

四輔官雖只設置年餘,卻為明初中央政治制度新轉變之徵兆,反映君主獨裁亦需人“協贊政事”不可。

據《明太祖洪武實錄》,在洪武十四年十月,翰林院官已論決刑事,平駁諸司奏章。

其後參預機密之大學士,多出身翰林院,奠定內閣制度之根基,可見明代內閣是由翰林官發展而來。

又據《續文獻通考》:「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倣宋制」置殿閣大學士,秩五品,位在尚書、侍郎之下,其工作不過「侍左右,備顧問,不得平章軍國事」,可見太祖仍不是以大學士掌國政。

洪武朝殿閣大學士之設置,可視為明代內閣制度之創設期。

至成祖即位,《明會要》稱:「明成祖即位,特簡解縉、黃淮等入直文淵,..........謂之內閣,內閣之名由此始。

」《明史》又稱,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之名,又名內閣」。

內閣乃正式確立,大學士的權位亦漸高。

演變成祖時,內閣之稱謂、體制、職責各方面,基本上形成,但地位仍只五品,既無獨立之辦公室,六部的奏章,亦不先往內閣,故權力仍不大。

到後來,楊士奇、楊榮、胡廣等先後入閣,實權與地位皆有所提升。

終明之世,內閣制度的演變,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仁、宣時期內閣權勢顯著提升。

仁宗即位,閣臣由五品提升為三品,大學士楊士奇等與吏部尚書蹇義同有密封奏事權。

而楊士奇等為三孤﹝從一品﹞升尚書,形成「雖居內閣,官以尚書為尊」。

此時期內閣制度的另一演變,乃「條旨制度」之出現。

條旨又稱「票擬」,即閣臣草擬對各種奏疏之處理意見,用小條貼于奏章上,供皇帝參考採用。

由是閣臣取得處理國家大事之實權,利用詳審奏章加以票擬之机會壓制六部,票擬往往成為敕諭發至全國執行,閣權日重。

土木之變後,景帝即位,內閣制亦起變化。

從不置官屬變為下轄誥敕房、制敕房,兩房均設中書舍人任書辦。

英宗復辟後,內閣制得進一步發展,乃」首輔制度」之出現。

內閣大學士多至六、七人,少則三、四人,多以入閣先後、資歷及君主之意願,選定一人為首輔﹝首揆﹞,即內閣首領,一切大事及票擬,均由首輔主決,<廿二史劄記‧明內閣首輔之權最重條>謂﹕「大事皆首輔主持,次揆以下,不敢与較。

」至此,內閣制度逐漸完備,首輔成實際上之宰相。

第二階段是世宗嘉靖至神宗萬歷年間,乃內閣制之全盛時期。

英宗時又發展出影響內閣權力之「司禮監」。

時內閣所擬之批答需交宮中司禮太監」批紅」,即由司禮監之秉筆太監」遵照閣中票來字樣,用硃筆楷書批之」。

由于正統以後,君主寵信宦官,以致「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于內監之批紅」,閣臣不得不仰俯宦官鼻息,內閣權力一度衰落。

內閣制之演變由憲、孝以至世、穆,力權日見提升。

閣臣每以宰輔自居,世宗嘉靖初年,楊延和以迎立有功,又得君主重用,使閣權漸重。

其後,夏言、嚴嵩、相繼為首輔,儼如宰相。

至穆宗徐階、高拱主持內閣,「獨斷專行」,形成世宗、穆宗間閣權的高峰期。

神宗年幼即位,張居正出任首輔十六年,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國家大事皆由其主理,內閣制至此已發展至巔峰。

神宗以後內閣權力日漸衰退。

居正死後兩年,即「禍發身後」﹔蓋神宗親政不免追修受制的前怨,而張居正一手提升之閣權,亦因而大變。

神宗親政後對張居正的報復,令繼位之閣臣懍於專制君權的神聖不可侵犯,加上各部大臣與言官俱求擺脫內閣制縛,致後來之閣臣不敢攬權自恣,只能外採輿論,內迎君主旨意,內閣權力難復舊觀。

此外,萬歷中葉,神宗荒廢政事,長居深宮,不与閣臣接觸。

其時內閣或比附結黨,或受制閹宦,或淪為宦官鷹犬。

熹宗天啟年間,魏忠賢專政,內閣作用更蕩然無存。

思宗剛愎自用,國家又內外交困,內閣己不能發揮作用。

作用雖然明代內閣自始至終只是皇帝的私臣,只是政務的補助機關,一切公文都以皇帝名義發佈,但內閣制度在明代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太祖廢相後,君主成為實際的行政首長,一切大政均須親力親為。

據《春明夢餘錄》載,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至廿一日的八日中,內外奏劄就有1160件,共3291宗,事務如此繁重,君主實難應付,內閣制度正有補救的作用,究之,約有下列各項:在太祖、成祖、仁宗時期,內閣發揮了「諮議大政」的作用。

洪武十五年,太祖設殿閣大學士,即備顧問;成祖開內閣於文淵閣,命翰林院儒臣解縉等人入閣「參預機務」;仁宗時,每遇機務,須計議者,必親御翰墨,書大學士楊榮等姓名,由榮等規畫,都是明顯的例證。

自宣宗創「條旨」制度後,內閣即發揮「參斷機務」的作用。

《續通志》稱宣宗宣德三年,「凡中外章奏,閣臣俱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以進,謂之條旨」。

條旨制度做成君主不必與閣臣面議,英宗即位,中外奏章皆委內閣簽辦,輔政作用更見明顯。

自英宗以後,首輔制度漸次形成,內閣遂發揮類似漢唐「宰相輔政」的作用。

英宗天順中,李賢以吏部侍郎領兵部尚書,地位較其他閣臣為尊,成為「首輔」專權之始。

其後「大事皆首輔主持,次揆以下,不敢與較」。

(趙翼:<廿二史劄記>)夏言為首輔,嚴嵩不敢與分席。

至此,一切政務取決於「首輔」一人,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張居正在內閣任職十六年,群臣俯首聽命,充分發揮宰輔作用,亦足以使中央之權力組織,獲得一定的安定局面。

神宗以後,君主荒怠政事,深居內宮,不親政務,「批紅」實權雖然落入宦官手中,造成專擅,但內閣仍掌票擬,足以維繫明室政府的運作,使明政權得以不墜。

至崇禎年間,不再著重首輔地位,因而國政日壞,終導致明亡。

流弊內閣制度,雖然在輔政方面,確能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明代內閣大學士地位不足當宰相之任,且其本職亦只是侍從備顧問。

後來內閣獲取票擬之權,亦只是在幕後協助皇帝處理國政,屬皇帝祕書而不是名正言順的宰相,由是而滋生流弊。

首先,內閣制度欠缺制度性,產生組織、權責經常變動的流弊。

就權責而言,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機構,首輔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首長,六部也不是它的法定直接下屬,而由君主獨掌命令大權。

內閣所持有的權力,出自皇帝授予。

因此,內閣有否作為,全視皇帝的作風而定,故歷朝內閣的權力都有所不同。

如神宗信任張居正,其職權幾乎等於昔日的宰相。

但如果皇帝不信用內閣,如崇禎喜親力親為,整個內閣即失去作用,明亡與此不無關係,可見其流弊之深。

其次,首輔有相權而名不正的流弊。

內閣僅屬祕書機關,無宰相之名,亦無宰相之位,更無宰相之責,但皇帝信任時,又確有宰相之權力。

明代內閣成立之後,事實的演變,產生首輔,權力堪比中國古代宰相。

但此不過內閣中相沿的慣例,並非律定,故不為外廷所承認。

《明史紀事本末》謂﹕「嚴嵩無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權;有丞相之權,而無丞相之責。

」正道出內閣制度的流弊。

內閣有宰相之權而無宰相之責,出錯時便諉過他人;無宰相之名位而有宰相之權,則朝臣不能信服。

張居正任首輔,仍須與中官馮保結合才能執掌大政,方能施展抱負,便是明顯的例子。

明代宦官之禍嚴重,內閣制度之名不正有著極密切的關係。

影響內閣制度的發展始終都處於畸型狀態,對明代政治產生極不良之影響:首先,助長了明室的君主專制。

內閣制度隨君權的高度強化而建立,權力的來源,由君主所授予,對君權根本就無節制的作用,事無大小,內閣都要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遂成為皇帝加強專制獨裁的工具,遂使明代的君主專制比歷代為甚,助長了君主專制。

其次,形成了明代宦官的專權。

明代內閣因為欠缺法定的地位和權力,只是政務的補助機關,透過票擬、條旨來輔政,但大學士的票擬最後決定於皇帝的硃批,而明制以司禮監秉筆太監掌章奏文書,宣宗時,大臣章奏除由皇帝親批數本外,皆由秉筆太監照內閣大學士之票擬批紅。

宣宗以後,人主怠荒,深居內宮,硃批便由秉筆太監處理,從此宦官透過司禮監的職務得以正式與外廷往來,宰輔之權便為內臣所侵奪,司禮監有「太上內閣」之稱,造成了明代宦官的專橫。

再則演成朋黨的傾軋。

內閣行使相權實在名不正言不順,容易造成內閣與外廷官僚的磨擦。

明之內閣,上受君主的箝制, 內受宦官的操縱,閣臣想握權,一方面須交結內監,另方面則又要傾軋同列的大學士,遂演成朋黨之禍。

如嚴嵩任首輔,威權極崇,但卻為閣僚徐階所傾倒;張居正任首輔,也因內結司禮監馮保方能遂意,結成朋黨,方可行使權力,但在革弊振衰時,仍不免受言官攻擊,被指責為攬權專斷的權臣,甚至「禍發身後」,被奪爵抄家。

明代朋黨傾軋激烈,實與內閣制度名實不符的矛盾有密切關係。

繼則導致政風因循。

明代閣臣絕大多數由進士而入翰林,再而入內閣,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一旦入閣,多保守因循。

而且,內閣的權力,由皇帝授予,宦官又居中竊柄,閣臣為保官秩,於是只能對君主唯唯諾諾,對宦官俯首聽命而不敢有違,遂使政風因循腐化。

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積極有為,仍非議四起,故後人多不敢有為,多隨俗因循,政治更不堪聞問,對明室政治有極壞之影響。

總之,內閣制乃明祖廢相後衍生的輔政機關,但名實不符,乃演生許多弊端。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指出:「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相始也。

」指出了廢相後的內閣無從發揮宰相之權責,致使政治敗壞,可見其影響之深。

清代中央政制之演變清代中央政制大抵沿襲明代,而內容則隨時勢轉變而歷多次變化。

清代原以內閣為最高中樞機關,但議政權力,實先後操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及清末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等機關。

試概述清代中央政制的演變如下﹕清代入關前,太宗天聰三年,設「文館」,為內閣之雛形。

十年,將文館擴大為「內三院」,各置大學士一人,負責撰擬詔令,輔佐君主處理政務。

入關後由於政務日繁,乃仿明朝內閣制度,於順治十五年,改內三院為內閣,至此內閣制度確立。

康熙初即位,鰲拜輔政,曾一度廢除內閣,恢復內三院制。

康熙九年撒內三院,恢復內閣制。

內閣最高官員為大學士,其次為協辦大學士,其下設學士、侍讀學士、中書等官,成為一組織龐大的中央輔政機關。

雍正八年,大學士升為上一品,在各部尚書之上,當時雖已設軍機處,然任軍機大臣者,除親王外,其首領必為大學士,所以當時的大學士勛高位極,稱為「宰輔」。

此時的內閣,可說是「表率百僚」,「掌議天下之政」。

乾隆十三年,鑒於大學士員額多寡不定,乃正式確定為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則滿漢各一員,又重新調整殿閣兼銜。

大學士常兼任各部尚書或管理某部部務,其副手學士則兼任侍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