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气候与农业【摘要】:河北省位于黄河下游华北大平原的北部,界于北纬36°01'至42°37',东经113°04'至119°53'之间。
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
具有冬寒夏热,南北温差悬殊;降水集中,地域分布不均;降水变率高,雨量年际变化大;光能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气象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繁等特点。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河北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并列举河北主要的气象灾害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河北农业,光能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灾害1河北省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我省地处中纬欧亚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悬殊,雨量集中,干湿期明显。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少雪。
1.1 光能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热量主要源泉,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能量来源。
所以,光能资源对作物的生育及产量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光量河北省光能资源丰富,全省年总辐射量为4854—5981兆焦/平方米,其分布趋势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
各地月总辐射量为205—730兆焦/平方米,以5、6月份最大,12月最小。
作为生长季节的光合有效辐射,主要是指以冬小麦为主的越冬作物的生长季节(10月—翌年5月),春播作物(5月—10月),和夏播作物玉米、花生、大豆的生长季节(6月—9月)。
全省越冬作物生长季节的光合有效辐射>1390兆焦/平方米,占全年光合有效辐射的58%—60%。
丰富的光合有效辐射资源有利于越冬作物的生长发育,形成高产优质的产品,并为发展日照温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全省春播作物的生长季节的有效辐射>1430兆焦/平方米,占全年的60%—61%。
与同期的水、热量资源配合有利于发展玉米、棉花生产。
全省夏播作物的生长季节的光合有效辐射>960兆焦/平方米,占全年的40%—42%,这几月是本省光热水最集中的时期,可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的有利气候条件,配合好适合的作物和品种,发展夏播作物,与越冬作物搭配好,发展两熟种植。
[1](二)光时河北省年均日照时数在2400—3077小时之间,全省范围均属日照条件较好地区。
我省日照时数季节分配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本省适合长日照作物生长。
全省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为2500—3060小时。
自北向南逐渐减少。
月日照时数各地均以5—6月最多为250—300小时,冬季(11月—翌年2月)最少为180—200小时。
3—5月为750小时,比南方要多300—400小时。
即使多多雨的6—8月,日照时数也在700小时以上,比南方多100—200小时。
3—5月光照条件好,气温回升快,湿度低,使麦类光合效率高,病害少。
6—8月光、热、水同季,可充分发挥光资源的作用,作物增产潜力大。
9月雨日少,光照足,有利于秋收作物灌浆和棉花吐絮成熟。
1.2我省热量资源较丰富热量条件与农作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任何作物生长都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
只有当热量适宜时,作物才能正常生育,并取得较高的产量。
河北省由于纬度跨度较大,所以南北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北高原为河北省热量最低地区,年平均气温-0.3—4摄氏度,滹沱河以南及太行山南部低山丘陵地区,为河北省热量条件最好地区,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以上。
河北最冷月(1月)全省平均气温-2.2—-21.5摄氏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4—27.3摄氏度,其温差达19.6—48.8摄氏度。
河北省春季升温快,冬小麦返青早,生长快,在灌溉条件下的小麦产量较高,春播作物棉花玉米等不会因光温条件而延迟播种,相对增加了生长期。
[2]但春季热量变化很大,给早春农事安排带来了困难,容易遭受低温冻害。
河北省热量资源集中于夏季(6—9月),这期间的热量资源占全年热量的60%充分利用这一段的热量资源是农业生产中值得重视的资源。
常用≥20℃期间的积温来表征喜温作物生长季节的热量。
全省6—9月≥20℃的积温占全年≥20℃期间的积温的90%以上,集中的热量条件为一年两熟夏播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省秋季降温迅速,使秋季作物籽粒成熟阶段经常受到低温威胁,尤其是秋凉年份对作物威胁更大。
同时由于秋季降温快,使夏播、秋收作物的生长季节不宽裕,若遇到旱灾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夏播时,两熟种植热量就显得紧张,北部地区尤甚。
越冬作物能否种植,并取得较高的产量,取决于能否抗御冬季的低温条件安全越冬。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来表征本省越冬期间的热量条件。
冀南在-4摄氏度以上,冀中冀东-8—-15摄氏度,冀北高原在-15摄氏度以下,南北相差20度。
冀中南的广大地区越冬期间热量条件较好,冬小麦可安全越冬,为一年两熟制提供令人基础。
1.3 降水集中,地域分布不均,且降水变率高,雨量年际变化大从下表可以看出,河北降水集中于夏季,占全省年降水总量的65-75%;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的2%左右;秋季稍多于春季,分别占15%和10%左右。
河北降水不够丰沛,而且降水地域分布也极不平衡,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多于西北部。
冀北高原,是河北省最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而燕山南麓,年降水量达700—770毫米。
河北省各地四季及生长季节降水量(毫米)[3]河北省是全国降水变率最大的地区之一,多雨年和少雨年降水量有时相差15—20倍之多,一般也有4—5倍,致使境内经常出现旱涝灾害。
不论是年降水量还是季降水量,其年际变化都很大,幅度大者达1000毫米以上。
由于冬、春降水少,每年入春后,随温度上升,地面蒸发量大,春旱现象严重。
例如,黑龙港地区,陆面蒸发路为750—950毫米,是灾情严重的地区。
夏季是作物生长需水最多的时期,这时雨水也丰沛,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但是,由于雨量来临过早或过于集中,降水强度太大,常在农业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
[4]1.4 气象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繁河北省自古以来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旱、涝、大风、冰雹、暴雨、连阴雨、高温、干热风、霜冻、低温冻害及沿海地区的风暴潮,以上气象灾害每年均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出现,其中以旱涝为甚。
旱灾以春旱最多,有“十年九旱”之说,且范围广、影响大、灾情重,局地旱情严重时人畜饮水亦困难。
由于频繁的气象灾害,给我省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2河北种植业概况2.1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播种面积大河北省位于华北,黄河下游以北。
面积190739平方千米(折合28610.85万亩)。
河北省是全国粮油集中产区之一,可耕地面积达600多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
大部分的地区农作物可两年三熟,但各地耕作制差异很大。
粮食作物是我省农作物生产中最主要的部门,全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2.2作物种类繁多(一)粮食作物。
河北省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甘薯、豆类(包括大豆、红小豆、绿豆等),其次是春小麦、大麦、莜麦、马铃薯、糜黍等。
冬小麦,播种面积居各种作物首位,一般年份在3500万亩上下,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35%左右;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主要分布在内长城以南广大平原、丘陵地区,以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地市为多。
玉米,是主要秋粮作物,播种面积3000万亩左右,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0%以上;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35%左右。
玉米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两类。
春玉米产区主要在燕山山麓平原、燕山丘陵和冀西北间山盆地。
夏玉米主要在冀中、南广大平原地区种植,以京广铁路两侧最为集中。
谷子,为主要秋粮作物之一,播种面积1000万亩左右,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0%以上;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以上。
各地均有种植,以山地丘陵区为主产区。
(二)油料作物。
河北省的油料主要有花生、胡麻、芝麻、向日葵、油菜籽和蓖麻等,一般播种面积七、八百万亩,总产量10亿斤左右。
其中,花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油料作物的50%和70%左右,胡麻种植面积和产量一般占油料作物的20%和15%。
[5](三)棉花作物。
河北省早就是全国主要产棉区之一,河北省广大平原地区适于棉花生产,曾被誉为“中国产棉第一省份”,最高种植年份到1720多万亩。
在全省11个省辖市中,有七个市大面积种植棉花,石家庄市以南最为集中,素有南棉海之称。
(四)其他经济作物,包括麻类、甜菜、烟叶、蔬菜等。
2.3粮食生产基本上供需平衡,丰年有余河北省粮食生产自1983年实现基本供需平衡以来,虽然一些年份受自然条件及政策影响,但总体上维持在动态平衡状态.1993年以后,受粮食市场与价格全面开放等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总产提高,使粮食供需状况进入供大于求的相对过剩时期。
3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在前面已经介绍了河北气象灾害种类繁多,频繁发生,给我省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我省在应对气候灾害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下面就简单介绍我省的旱涝灾害、小麦的干热风、霜冻、倒春寒等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3.1 旱涝灾害旱涝灾害是河北省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地损失。
河北省历史上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旱涝灾害频繁。
建国以后,50、60年代由于几次特大洪水,洪涝灾害相当严重,而70年代和80年代洪涝灾害危害程度相对减轻。
旱灾是河北省危害较大的一种自然灾害, 且具有加剧发展的趋势。
河北省历史旱涝灾害具有季节性、持续性、阶段性、地区性的时空分布规律。
旱灾以春旱为主,洪涝灾发生在夏季的机遇最大。
沧州和廊坊一带为重涝区。
旱灾较普遍, 以张家口、承德地区最为严重。
[6] 应对措施:①发展农业灌溉应对干旱问题,使农田在遭受干旱灾害时,有充分的水分供给;②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农业结构,积极发展旱作农业;③加强防洪设施建设,提高防洪能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④发展节水农业。
3.2 小麦干热风干热风是小麦灌浆到成熟期间(5月下旬到6月中旬),出现的一种高低温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气候。
干热风是我省小麦的重要气象灾害。
小麦处在灌浆、乳熟时,遇到气温或水分条件突变和持续的高温、低湿天气,致使小麦植株蒸腾强度骤然加大,根系活力减退,造成水分平衡失调,生理机能加速衰老和死亡。
预防措施:①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
根据干热风出现的规律,培育和选用抗干热风的优良品种,并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强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②适时合理灌溉,通过灌溉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可以达到预防或减轻干热风危害;③改革耕作、栽培技术。
通过改变作物布局、调整播种期,改进耕作和栽培技术,也能取得防避干热风的效果。
[7]3.3 霜冻霜冻是春未秋初,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骤降到0度以下,使植物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者死亡的一种短时间低温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