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气候与农业概述赵方聪222011326032005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一班摘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凭借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农业大省和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但高频率,范围广,危害重的气候灾害气象也对农业经济带来了直接而又严重的影响,分析研究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对气候灾害的不利影响的治理措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参考了相关气候资源的研究,从河南地区的光照,太阳辐射,降雨量,蒸发量,湿润程度方面介绍河南气候特征并分析与气候形成有关的因素,描述了河南在此气候特征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状况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
关键词:气候特征农业特征灾害防治The summary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in HenanZhao Fang cong 222011326032005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Abstract: Adequate light, heat, water and fertile l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nan. Henan become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mai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with the climatic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However, high frequency, wide range and heavy damag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ring about a direct 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as well a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thesis referring to the study of climate resources not only introduce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Henan in the respect of solar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moisture level but also analyses factors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the climate. Additionally, it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clim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Key word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features disaster prevention1.河南省地理位置河南,简称"豫",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
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
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
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
北、西、南三面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山水相连。
2.河南气候特征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具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特征,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部为暖温带,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70%,南部为亚热带。
影响河南气候形成的大气环流主要是季风环流,夏季多吹偏南风,冬季多吹偏北风。
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加之南北纬度不同,东西地形差异明显,气候的地区差异较大,干旱、风涝、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严重。
河南气候的基本特征为:气候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降水多,秋季晴朗日照长的特点;雨热同期。
各地年内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趋于一致,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步出现,从降水变率上看,雨量比较稳定,同时与农作物需水高峰期相一致,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且提高了水热资源的利用率;气候多样。
河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平原、丘陵之分,所以各地气候资源也不尽相同①。
2.1光照和太阳辐射河南省南部冬春季节雨水较多,而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
全省实际日照时数在2000~2600h之间,各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45%~60%之间。
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
黄河以北大部在2400~2600h,西部山地为2000h,其余地区都在2000~2400h。
河南省全年太阳辐射量在113~510.7KJ/c㎡,太阳辐射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多同期,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②。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如信阳的固始县比北部的安阳偏多33.7KJ/c㎡。
从时间上看也有明显的变化,最低月值出现在12月,全省大部分地区不到25.1KJ/c㎡;最高月值处在夏季(北部出现在6月,南部出现在7月),一般均在54.4KJ/c㎡以上2.2温度河南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8~15.5℃之间。
分布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
豫西山地和太行山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下;南阳盆地因伏牛山阻挡,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由于位置偏南,年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成为全省两个比较稳定的暖温区。
全省冬季寒冷,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南部在0℃以上,如信阳为2.3℃;北部在0℃以下,郑州为-0.3℃)。
春季四月气温上升较快,豫西山区升至13~14℃,黄淮平原可达15℃左右。
夏季炎热(7月),平均气温分布比较均匀,除西部山区因垂直高度的影响,平均气温在26℃以下外,其他广大地区都在27~28℃之间。
秋季气温开始下降,10月平均气温山地下降到13~14℃,平原下降到15~16℃,而南阳盆地和淮南地区都在16℃以上。
全省≥10℃的活动积温在4300~5000℃之间。
全省无霜期大致在190~230d之间。
豫西山地的卢市等地,无霜期最短,平均不到200d,尤其卢市只有184d。
南阳盆地和沙河以南地区,无霜期较长,平均都在220d以上,尤其位于伏牛山南坡的西峡,无霜期可达237d。
其他地区在200~220d之间。
河南省各地年平均地温悬殊不大,一般为15~17℃。
北部略低,南部稍高。
各月平均低温与年平均地温均略高于相应地区气温。
一般在11月下旬出现冰冻,2月下旬与3月上旬解冻,最大冻土层深度20~30cm。
1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北部在0℃左右,南部信阳在2℃以上。
7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在30℃左右,南北相差不大,1月与7月相差30℃以上。
1月份5cm以下平均地温多在0℃以上;7月份5cm以下平均地温大部分均在30℃以下,且越深相差越小,各月份悬殊也越小。
2.3降水量冬季,受蒙古高压影响,处于高压的东南部的我省盛行偏北风,常常造成河南冬季天气干冷,雨雪稀少。
夏季,我国广大地区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盘踞,我省位于副高的西部,故盛行偏南风。
由于它来自副热带海洋,带来了大量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相遇时,往往产生大范围降水。
春、秋季是冬季风和夏季风相互转换的过渡季节,这时期蒙古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对峙,我省各地风向多变,冷暖交替出现。
不过,春、秋季的大部分时间,我省以冬季风的影响为主,特别是初春和晚秋更是如此。
我省北中部地区受蒙古高压的影响,造成春旱和秋旱。
而豫南地区往往是西伯利亚干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的交接处,出现静止锋,所以该区春、秋多低温阴雨天气。
河南的降雨与气温同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84.8mm,年降雨总量为1296亿立方米,并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淮河以南地区1000~1400mm,黄河沿岸和豫北平原仅600~700mm,其他地区在700~1000mm之间。
因受季风影响,降雨年内很不均匀,雨量集中在6、7、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而且降雨强度大,在多暴雨区如鲁山和太行山、伏牛山东麓一带,常造成洪涝灾害。
冬季全省降雨量都很少。
黄河以北和豫西伊洛河流域,秋季降雨多于春季;北纬33°以南地区,春季降雨大于秋季。
降雨量年季变化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雨量相差达2.5~3.5倍,年降雨量的变异系数淮南和豫西山区为0.25,淮河流域以及豫东平原大部分地区为0.30,豫北为0.35~0.40。
2.4蒸发量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黄河以南,由淮南的900mm向北递增到1100mm;黄河以北,由1100mm增至1400mm。
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最大值豫北出现在6月,豫南为8月。
年陆面蒸发量有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淮南雨量多,陆面蒸发量多年平均值达700mm,为全省最高区,中部为600mm,豫西、豫北为500mm。
蒸发量年际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受太阳辐射、温、湿、风、气压等年际变化不大的气候条件的制约所致。
2.5湿度表征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程度,通常一降雨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即湿润系数做指标,以K表示)来衡量。
河南省年湿润系数分布,南部大,北部小,同纬度西部山区大于东部平原。
大致驻马店和新蔡以南地区的K值普遍大于1.0,气候比较湿润,水分收入大于支出;黄河两岸及以北地区K值小于0.6,水分支出大于收入,气候比较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