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敬业与乐业》中,梁启超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之前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大国工匠》,就让我们认识了不少这样的“第一等人”。
学校开展了“工匠精神”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画面内容,拟写一句公益宣传语。
(20字以内)(2)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
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
(80字左右)。
【答案】(1)秉承工匠精神,铸造中国品牌。
(2)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我们应该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忠诚奉献,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解析】【分析】(1)首先要仔细观察没画,探究画面富意。
漫画中的文字内容“工匠精神”“中国品牌”揭示了漫画的主题。
然后注意公益宣传语的要求,语言简明,具有感染力。
(2)开放性题目,围绕“如何看待责任担当”这一话题摆明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⑴秉承工匠精神,铸造中国品牌。
⑵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我们应该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忠诚奉献,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这样的题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要求所拟写的宣传标语要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用其它的修辞手法,力争吸引读者。
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学校某班级同学为组织红色研学活动,起草了一份实施方案。
请你阅读所选材料,按照要求完成小题。
××中学×班2019年红色研学实施方案(节选)①为落实《山东省红色文化研学旅游实施方案》的要求,立足我校实际,X班将组织以“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红色沂蒙人”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活动。
一,研学目的②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情景体验、资料搜集整理等方式学习红色沂蒙知识,进一步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并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
二,研学方式及内容③研学方式:校外集中研学与校内自主研学相结合。
④研学内容:听一场沂蒙精神辅导报告,学唱一首沂蒙民歌,讲一个沂蒙红嫂的故事,参观一座沂蒙精神展览场馆,考察一座红色故居,赏一部歌剧《沂蒙山》,写一篇研学心得体会。
三,研学时间⑤校外集中研学大约需要五天左右的时间,校内自主研学时间自主安排。
(1)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2)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3)下面是一位同学参加研学后的心得体会,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了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
本次研学,让我的学习通道全部打开了。
我赏红色歌剧,如沐和煦春风,净化了我的审美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写红色心得,如经炉火淬炼,坚定了我的红色信仰。
巍巍沂蒙山,铭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要不断地留下自己的红色足迹,努力成为新时代的红色沂蒙人。
(4)在参观某先烈纪念馆时,你的同学A嘻嘻哈哈,不遵守纪念馆的参观纪律。
假设让你去提醒A同学遵守纪律,你会说什么?(60字左右)【答案】(1)第⑤句,删去“大约”或“左右”。
(2)第②句,句末句号移到引号里。
(3)我听红嫂故事;如见长明航塔;校正了我人生的航向(4)A同学,你好!先烈为我们祖国献出了自己的富贵生命,我们今天是带着崇敬、庄严的心情来瞻仰他的;先烈虽不在了,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他的灵魂是高贵的,我们这样在纪念馆不守纪律,嘻嘻哈哈,不好吧?【解析】【分析】(1)第⑤句语义重复,应删去“大约”或“左右”。
(2)注意使用引号时,句末标点如句号、感叹号、问号应在引号里面,句中停顿如逗号等应在引号外边。
因此,第②句,句末句号移到引号里。
(3)仔细分析例句,例句的模式是我赏(写)红色歌剧(心得),如什么,净化了(坚定了)我的审美情趣(人生的航向),因此仿写时也要按照这个句式和修辞来写,如:听红嫂故事,如见长明航塔,校正了我人生的航向。
(4)此题要求劝说参观某先烈纪念馆时,不遵守纪念馆的参观纪律的同学,劝说时首先要有称呼,要有礼貌用语,要给他讲清楚先烈的精神以及参观的目的,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另外,劝说的语气要委婉,要采用同学能接受的语气。
此题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⑴第⑤句,删去“大约”或“左右”。
⑵第②句,句末句号移到引号里。
⑶我听红嫂故事,如见长明航塔,校正了我人生的航向⑷A同学,你好!先烈为我们祖国献出了自己的富贵生命,我们今天是带着崇敬、庄严的心情来瞻仰他的;先烈虽不在了,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他的灵魂是高贵的,我们这样在纪念馆不守纪律,嘻嘻哈哈,不好吧?【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
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⑵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⑶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
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⑷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
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
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确。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阅读,可________,可________,亦可________。
但无论何种阅读方式,阅读总能让你如同穿梭在时光的suì道里,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古人的智慧,jí取思想的精华,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uìjí________道________取(2)在“可________,可________,亦可________”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A. 细嚼慢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B. 浅尝辄止细嚼慢咽囫囵吞枣C. 囫囵吞枣细嚼慢咽浅尝辄止【答案】(1)隧;汲(2)A【解析】【分析】(1)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隧”“汲”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考查安排词语的顺序。
细嚼慢咽:本指慢慢地吃东西。
引申慢慢去体味。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
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所以“细嚼慢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这三个词语所代表的阅读方式是由细致到粗放的顺序。
所以选A。
其它两项顺序错乱。
故答案为:⑴隧;汲。
⑵A。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⑵此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
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4.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会诗词】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
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甲)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乙)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甲:________;乙:________(2)【咏经典】《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
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的同学根据上面的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下联:________(3)【信中国】央视《信·中国》节目曾播放了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孙儿们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其间,主持人朱军讲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总结日内瓦会议中国外交取得突破靠的是“两台”: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请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
(不少于两点)【答案】(1)C;B(2)咏诗词弘扬传统(3)①让后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②在海内外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分析】(1)题目中给出的四个词牌,课本中都出现过,作答时,可根据课文中相应词的内容与格式来判断题目给出的两首词是什么词牌。
第一首应是如梦令,第二首应是浣溪纱。
(2)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分析上联可知,上联由“变形式”和“演绎经典”两个词语组成,这两个短语都是动宾短语,根据对联的要求,拟出合适的下联即可,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拟写的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要求即可。
(3)此题要求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结合现实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都是精髓,我们当然要传承它,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后代传承中国文化,还要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⑴C、B;⑵咏诗词弘扬传统;⑶①让后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②在海内外弘扬传统文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有关“词”的常识的积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