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向对话:一种新的德育模式

走向对话:一种新的德育模式

走向对话:一种新的德育模式
塑造人类的精神和铸造人的灵魂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

面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各种蜂拥而至的思想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批判的视角认真审视当前的学校德育。

本文试图探讨建立一种新的德育模式
──德育对话模式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对话的内涵及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对话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

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交流和别人进行对话。

但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对话却是一个含义深刻、使用及其频繁的哲学范畴。

在哲学家眼里对话就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式它或者被赋予存在论的意义或者被赋予认识论的意义或者被赋予社会哲学的意义。

① 何谓对话?对话决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说话。

从广义上讲说话包含着对话;说话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是对话。

这是由于在对话中存在着对真理的辩证揭示。

对话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见解。

对话即是辩证法对话就是修辞学通过这种修辞学人旨在达到善和幸福而非旨在获得一种对话的技巧和技术②;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③;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对话是一种游戏我们使用的语言不过是人们玩的一种游戏对语言游戏只能描述或显示出来而不能解释或说明④。

把对话运用于德育中我们有必要对对话有
一个统一的认识。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所谓对话是指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话不同于说话、独白。

它是对话主体双方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思想交流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性。

即主体双方在对话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任何一方不得靠自己的权威或权势压迫另一方压制他们的观点、行为等。

2.开放性。

对话是主体间相互开放的过程各自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传给对方以使对方理解“我”的思想达到双方心灵的契合。

没有开放性则意味着对话双方各自封闭自己的心灵他们就不可能达到彼此间的心理沟通。

3.理解性。

理解是对话的前提与归宿。

对话是以理解为基础并通过理解达到双方观点上的一致和视界间的融合。

如果没有这些视界融合对话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理解也是对话的归宿对话的目的就是达到对话双方意见的一致从而扩大视界融合促进双方的精神进步。

4.创造性。

对话具有生产性、创造性、建设性而不单单具有机械性。

在对话之前对话双方不可能用固定的模式去套用因为对话的内容是不固定的。

对话者或许心中设计了一些对话的方式但对话的内容往往是随机的;对话者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变化的它依赖于对话的情景随着双方经验的增长和精神的变化而变化。

对话模式提出的意义(一)当前学校德育现状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学校德育方面取得令
人瞩目的成就但从德育工作效果来看它们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德育工作受传统的德育方式影响较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德育内容方面脱离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我们常人所感觉到的、日常在其中生活着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以直接的生活经验来直观世界、直观自身。

德育内容来自于生活世界因而德育内容应是生动活泼的。

而我国现在所进行的德育是从生活世界中抽取出来变成了僵死的教条与学生生活着的周围世界相隔离失去了生活根基使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抽象的东西。

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⑤学生仅仅表现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具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生活着的人。

2.在德育方法上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单一灌输指对于一定的内容不允许受教育者的选择和怀疑使受教育者被动接受。

这种灌输与德育的基本特征相矛盾。

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他们道德信念的提高不只靠单纯的说教就能完成这只能暂时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对人们的道德信念的改变往往收效甚微;而要靠他们自身的理解通过理解内化为一定的道德信念从而接受德育客体。

我国当前的德育主要还是依靠灌输说教缺乏对于学生主体性的正
确认识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这种教育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道德信念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隔离。

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但我国德育的现状是虽然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但这种交往是不平等的学生常常被视为客体师生关系成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无视学生是一个具有能动、反思的主体教育者依靠自己的权力或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而无视学生理解与否。

于是造成师生之间形式上的交往、思想上的隔离造成你讲我听、我行我素的局面。

(二)对话模式提出的意义传统德育的上述缺失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无法真正地理解和交流导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隔阂。

而对话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作用中达到相互理解和精神沟通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德育中对话将有助于弥补在传统德育中的缺失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于德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德育对话强调对话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学生德育发展是学生整体精神的发展。

教育只有对学生在生活意义上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成长使个体实践有意义的人生。

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对话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视界融合的结果是一种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和重建是新知识与理念的生产和创造。

在生活世界中对话双方都在一个共同的语言规则之下、在活生生的语境之中体会对方的话。

这种对话是单纯的、纯洁的能够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了解对方话语中
隐含的意义。

这使双方的误解次数大大降低增加了相互间的思想交流;同时德育对话能使德育的内容用丰富的话语进行描述通过解释来说明使对方也置身于其中增强其感染力从而能够看出对方是否理解并以此为判断看是否有进一步解释的必要直至达到双方对德育内容的充分理解。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2.德育对话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反对单纯的灌输说教。

对话重视对话者之间的理解并以理解作为进一步对话的基础。

理解被视为解释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或精神的复制和重构过程。

⑥经过理解的德育内容必然导致师生精神结构的重组使意义更加深刻地理解。

它不同于说教所获得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是松散的、易于破裂的;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思想上深刻的变革是不易改变的因为它是有意义来支持的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

这种被理解的德育内容一旦进入对话者的认知结构中是不容易遗忘的。

对话的过程就是德育真理显现的过程又是接受真理的过程。

3.德育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师生对话是师生双方面对面地相遇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是与自己交谈的“你”而不是像传统德育那样把师生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人与物的关系。

在“我-你”关系中双方都以平等的姿态在共同话语上展开思想交流。

这种交流是开放的各方都敞开自己的心扉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二者之间的视界融合。

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我-你”关系才能启迪他面前的学生引导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在
“我-你”关系中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的独特的个体尊重学生而不把学生看成是年幼无知的人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