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目的与方法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目的与方法

试论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目的与方法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学英语精读课存在的不足,对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目的和方法的分析与探讨,寻求大学英语精读课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目的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能力,及写和说的能力。

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精读课是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从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填鸭式讲授,会造成学生消极被动得接受知识。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初高中英语教育主要是记笔记,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依赖,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非智利因素进行调动。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教学效果往往与预期的相差甚远。

这种讲授方法已不能适应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学。

按照现代教学理论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
认知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认知主体,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

因而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中,要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

所以大学精读的教学目标应该不仅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思维能力,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培养。

因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手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做到语言教学与课堂讲授融为一体,形成有机的统一,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外语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针对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

”这里特别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这样也难免会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

另一方面,突出阅读能力的培养势必导致高校英语教师过分注重词汇的教学。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本科阶段学生要求掌握的单词。

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许多学生在抱怨,背了那么多单词,真正记住的不多。

阅读文章的时候,很多单词认得我,我却认不出他们。

写起文章来,单词不会用。

听说课上,更是听不懂说不出。

3.背景知识的缺乏影响阅读理解的提高。

语言教学学家拉多曾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

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都能体现着该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及历史
的演变和发展,人们在特定文化中生活,一言一行无不受该文化模式的制约。

阅读研究表明,背景知识是学习理解中最重要的因素。

东西方文化语言的差异,经常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清除文化障碍,同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简单有趣的读物或从网上下载,从报刊杂志、英语刊物上选取合适内容介绍给学生,使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读物。

从而达到增加知识面以增进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只有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才能学会。

就外语课实践性很强这一点,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泊森曾大声疾呼:外语学习要重视学习者的地位,要让学习者参加语言实践活动。

因此,作为重点课的精读课,它不仅是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的传授途径,它同时还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操练场。

针对精读课教学方法,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预习检查提问。

课文讲解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以检查学生预习,这样也可以自然地导入对课文内容的讨论。

用一些特殊疑问句将课文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

这样的预习问题能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并能使他们有目的性。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整体看待一篇课文,把信息进行分类,挑选并重新组织那些与将要回答的问题有关的信息。

这样被动的输入过程就变成了主动的输出过程。

2.朗读。

对一些较难的段落,可以让学生先朗读,从学生朗读的意群划分可以判断学生对该段课文的理解,同时还可以看出学生在
发音上是否有问题。

3.找主题句。

论述性的课文通常由几段组成,如果弄懂了每一段的主题句,学生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明白课文地总体含义。

如果段落中的第一句是主题句,学生很容易找到。

但如果出现在段中或段末,找到就有些困难了。

学生要根据上下文,甚至前后段所论述的内容作出判断,不能只看段首句,学习归纳每段的段落含义。

4.提问。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针对全文的篇章布局,思想发展,或针对某语句的意义合理巧妙的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展开问答。

通过问答一方面能理解背景知识等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能使学生思想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这些问题的展开,文章的重点信息,框架结构就会一目了然。

此外,还激发了学生“听”和“说”的兴趣,使他们自然地使用文中地句子,从而自然地习得语言知识。

5.总结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大意,写作手法等,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通过讨论,学生再一次自觉使用文中词语、句子。

此外,这样做还可以培养学生得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这种联系,使学生对文章形成一个完好得整体概念,又是对全文很好得一个缩写。

6.引申讨论。

整篇课文结束以后,教师组织10-15分钟关于课文的讨论是十分重要的。

讨论可以包括关于对课文主题的评论,段落结构和作者写作技巧的评论。

也可以让学生搜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进行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时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步提高。

总之,大学英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精读课不仅是语法课的延伸,也不仅使翻译课和词汇课,它是一门综合技能的养成和操练课,通过精读课,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为口语能力的提高和巩固创造条件,并为英语写作打开思路,积累语料。

教师应该真正在“教”上下功夫,使教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教师要注重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才能提高授课效果,使大学英语精读课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英语交际本领,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m)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试行)》(,m)教育部办公厅2004
[3]池玫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